忆点文字丨人间最美是唐诗(十八)

《寻西山隐者不遇》丘为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忆点文字丨人间最美是唐诗(十八)

注释:

  • 茅茨:茅草盖顶的屋子,指陋室。
  • 巾柴车:巾车是指有篷之车,柴车是指破旧之车。
  • 差池:原意指参差不齐,这里指因此来彼往而错过。
  • 仰止:原意为仰望,后引申为仰慕。
  • 及兹:来此。
忆点文字丨人间最美是唐诗(十八)

直译:

高山绝顶上有一座茅草小屋,我为了寻访隐者而攀登三十里来此。然而敲门却不见僮仆回应,窥看却见空荡荡的只有几案。那隐者倘非驾着简陋的马车出行,定然是去往秋天的水畔垂钓了。前后错过,不得相见,我一片殷切仰望之心全都落空。此时新雨滋润得草色青青,晚窗下传来松林的风声,此来正赶上这般清幽到极处的景观,也就足够涤荡我的心胸和耳目了吧。就算宾主不能相见尽欢,也获得了不少清净的禅理。兴致已尽后便下山去吧,何必再等待隐者归来呢?

忆点文字丨人间最美是唐诗(十八)

赏析:

此诗写寻隐不遇,兴尽而返事。《世说新语》中记载:“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然而丘为分明没有王子猷那么豁达,一开始他还是颇为遗憾的,所以说“黾勉空仰止”——我这一趟算是白辛苦了。但随即他感受到山间“幽绝”的氛围,也即感受到了隐士生活之趣,从而“颇得清净理”,心情才终于平和下来,感觉这一趟并没有白跑,从而“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所以这首诗就总体而言,是抒发诗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隐士虽居“茅茨”,却身在“绝顶”,大有俯瞰苍生之意。他或者乘车出游,或者垂钓溪边,显得是那么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而且身周有“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照里”的“幽绝”景致,契合自然,实足令人歆羡。诗人来访,虽然没有见到隐士,最终也得到了他所想要得到的隐士之趣,所以才高高兴兴地下山去了。

忆点文字丨人间最美是唐诗(十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