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代帝師翁同龢湯泉之行

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號松禪,別署均齋、瓶笙、松禪、瓶廬居士、並眉居士等,別號天放閒人,晚號瓶庵居士。江蘇常熟(今蘇州常熟)人。咸豐六年(1856)進士。中國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書法藝術家,晚清政壇的重要人物。先後擔任同治、光緒兩代帝師。歷任戶部、工部尚書、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官至協辦大學士,參贊機務。光緒戊戌政變時期,因捲入“帝黨”與“後黨”的政治鬥爭,而被慈禧太后罷官歸裡。卒後追諡文恭。

兩代帝師翁同龢湯泉之行

翁同龢書法

他在書法藝術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詣。幼學歐、褚,中年致力於顏真卿,更出入蘇、米。工詩,間作畫,尤以書法名世。晚年沉浸漢隸,為同、光書家第一。當時的書法家對他的書法造詣之高十分敬佩。傳世書跡較多。他的書法以楷書和行書最為擅長。在清代書壇佔有重要地位,時人評價甚高。徐珂《清稗類鈔》說:“晚年造詣實遠出覃溪,南園之上,論國朝書家劉石庵外,當無其匹,非過論也。”著有《瓶廬之詩文稿》、《翁文恭公日記》等。

兩代帝師翁同龢湯泉之行

此詩載於《瓶廬詩稿》卷二,寫於乙亥年,即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是翁同龢受命在清東陵為同治皇帝選擇陵址回京後所作。

翁同龢之所以來遵化湯泉,是因為他親自教授的同治皇帝載淳,死後陵寢建築於清東陵,且陵墓的基址選擇以及開工監理,皆有翁同龢參與,所以他有機會來清東陵,住馬蘭峪,浴湯泉。

兩代帝師翁同龢湯泉之行

翁同龢像

據《翁同龢日記》載,翁於光緒元年正月十五日(2月20日)正午由馬伸橋向東陵進發,沿途道路崎嶇多石,人員由興隆口進入陵區,又繞口子牆向東。在修陵木廠邢工頭派遣的嚮導帶領下,下午3點時抵達馬蘭峪,借住在工部侍郎榮祿寓舍,翁同龢居住在前院。

此後數日間,翁同龢往返於惠陵與馬蘭峪之間。偶爾拜訪相關官員,並與榮祿等人登馬蘭峪城牆觀景。“十七日(2月22日)策騎至馬蘭鎮,拜景星橋前輩未晤,歸,飯畢看書倦臥,今晚拜客,晤魁華峰,遂謁醇邸登寺後小亭,榮侍郎亦來,少飲,月上步上城牆,立談良久而別。”

兩代帝師翁同龢湯泉之行

慈禧寵臣榮祿像

光緒三年三月,翁同龢再次來惠陵監工。初五日,午初策馬入龍門口,即興隆口,當時風和日暖。抵達馬蘭峪後,住榮侍郎東鄰。十四日,晴,赴惠陵工地,閱視新開的地基。工程進行中,與醇親王奕譞相約共遊溫泉,策騎直接奔赴湯泉。自惠陵向東行十二里至福泉寺,看到湯泉池北有康熙詩碑以及行宮,當時詩碑尚在。遵化知州何崧泰在湯泉備辦了茶果,醇親王自己攜酒前往。於是一行在曲水亭即流杯亭內列坐,浮酒觴於流水中,經數轉之後酒溫如同在火上烤得一樣溫熱,其中的奇妙趣味,以前從未曾有過。隨後到茅山下院,那裡桃李盛開,松柏茂密。又向西北行八、九里到達上關,也就是人們所說的鯰魚關,關內有寺北倚長城,登城遠望,一派蕭條。但關內外桃花梨花盛開,頗為可觀。坐至初更,月色皎潔,踏月歸,這一天有小雨,氣候涼爽,適宜行人踏春。歸來後,翁同龢步清聖祖皇帝韻,寫了《溫泉行》詩一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