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帝师翁同龢汤泉之行

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号松禅,别署均斋、瓶笙、松禅、瓶庐居士、并眉居士等,别号天放闲人,晚号瓶庵居士。江苏常熟(今苏州常熟)人。咸丰六年(1856)进士。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晚清政坛的重要人物。先后担任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历任户部、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官至协办大学士,参赞机务。光绪戊戌政变时期,因卷入“帝党”与“后党”的政治斗争,而被慈禧太后罢官归里。卒后追谥文恭。

两代帝师翁同龢汤泉之行

翁同龢书法

他在书法艺术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幼学欧、褚,中年致力于颜真卿,更出入苏、米。工诗,间作画,尤以书法名世。晚年沉浸汉隶,为同、光书家第一。当时的书法家对他的书法造诣之高十分敬佩。传世书迹较多。他的书法以楷书和行书最为擅长。在清代书坛占有重要地位,时人评价甚高。徐珂《清稗类钞》说:“晚年造诣实远出覃溪,南园之上,论国朝书家刘石庵外,当无其匹,非过论也。”著有《瓶庐之诗文稿》、《翁文恭公日记》等。

两代帝师翁同龢汤泉之行

此诗载于《瓶庐诗稿》卷二,写于乙亥年,即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是翁同龢受命在清东陵为同治皇帝选择陵址回京后所作。

翁同龢之所以来遵化汤泉,是因为他亲自教授的同治皇帝载淳,死后陵寝建筑于清东陵,且陵墓的基址选择以及开工监理,皆有翁同龢参与,所以他有机会来清东陵,住马兰峪,浴汤泉。

两代帝师翁同龢汤泉之行

翁同龢像

据《翁同龢日记》载,翁于光绪元年正月十五日(2月20日)正午由马伸桥向东陵进发,沿途道路崎岖多石,人员由兴隆口进入陵区,又绕口子墙向东。在修陵木厂邢工头派遣的向导带领下,下午3点时抵达马兰峪,借住在工部侍郎荣禄寓舍,翁同龢居住在前院。

此后数日间,翁同龢往返于惠陵与马兰峪之间。偶尔拜访相关官员,并与荣禄等人登马兰峪城墙观景。“十七日(2月22日)策骑至马兰镇,拜景星桥前辈未晤,归,饭毕看书倦卧,今晚拜客,晤魁华峰,遂谒醇邸登寺后小亭,荣侍郎亦来,少饮,月上步上城墙,立谈良久而别。”

两代帝师翁同龢汤泉之行

慈禧宠臣荣禄像

光绪三年三月,翁同龢再次来惠陵监工。初五日,午初策马入龙门口,即兴隆口,当时风和日暖。抵达马兰峪后,住荣侍郎东邻。十四日,晴,赴惠陵工地,阅视新开的地基。工程进行中,与醇亲王奕譞相约共游温泉,策骑直接奔赴汤泉。自惠陵向东行十二里至福泉寺,看到汤泉池北有康熙诗碑以及行宫,当时诗碑尚在。遵化知州何崧泰在汤泉备办了茶果,醇亲王自己携酒前往。于是一行在曲水亭即流杯亭内列坐,浮酒觞于流水中,经数转之后酒温如同在火上烤得一样温热,其中的奇妙趣味,以前从未曾有过。随后到茅山下院,那里桃李盛开,松柏茂密。又向西北行八、九里到达上关,也就是人们所说的鲇鱼关,关内有寺北倚长城,登城远望,一派萧条。但关内外桃花梨花盛开,颇为可观。坐至初更,月色皎洁,踏月归,这一天有小雨,气候凉爽,适宜行人踏春。归来后,翁同龢步清圣祖皇帝韵,写了《温泉行》诗一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