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牛”或者“懶馬”,你怎麼選?

在職場中有這麼兩則貌似相互對立的寓言故事——“鞭打快牛”和“懶馬效應”。

鞭打快牛說的是:一位農夫買了一頭水牛和一頭黃牛回家,計劃輪換使用,既方便自家耕種,又可幫別人犁耙賺點錢。一天,鄰居請他幫犁幾畝田。農夫就拉著兩頭牛到田間,他先給黃牛套上犁枷,但黃牛任憑他怎麼吆喝就是不走,打一鞭才走半步,折騰半天沒犁得幾路田,無奈之下,他換上水牛。水牛倒是很自覺,不用怎麼吆喝就主動拉著犁往前走。農夫也覺得很輕鬆。但他還是不斷地鞭打水牛。水牛很是不解,就停下來問:"主人,我已經盡心盡力地幫你拉犁了,怎麼還老是打我?"農夫說:"黃牛不拉,只有你拉,不打你跑得快些,什麼時候才能犁完田?少廢話,快走!" 說罷又是一鞭。多次挨鞭子的水牛想:自己跑得越快,犁的田越多,被鞭打的機會就越多,而黃牛卻在旁邊悠哉遊哉地吃草,真不公平。發現不對勁的它掙脫犁枷跑了。

“快牛”或者“懶馬”,你怎麼選?

懶馬效應說的是:兩匹馬一起拉車,後邊的馬偷懶少出力,主人看到一匹馬也能夠拉車,就讓後邊的馬留在家裡幹零活。前邊的馬多幹了一匹馬的工作,吃得還是那些草料;後邊的馬不用再幹重活,生活愜意,'待遇'也沒有降低,當然後邊的馬覺得很得意。轉眼來到年底,主人家準備過年招待客人,發現肉不足了,主人看到'閒逛'的那匹馬,就把它殺了,變成了美味犒勞了客人。

“快牛”或者“懶馬”,你怎麼選?

其實仔細看看,這本來應該是一個故事的。只不過前一個故事最終是“快牛”跑了,而後一個故事是“懶馬”被宰了而已。

那麼換個角度想想,“快牛”跑了那剩下的活就得“慢牛”來處理了,而“快牛”的能力是擺在那裡的,總會有賞識的農夫出現的;反過來,“懶馬”被宰了,那“快馬”的活卻並沒有絲毫的減少。這兩個故事不過是同一個故事的兩種結果罷了。

走進職場,我們是該當“快牛”呢還是應該做“懶馬”呢?我覺得這就要看你的單位性質了,假如你是在體制內工作,那可能當“慢牛”會更好一點,在體制內一般都是越能幹的人事越多,在基層尤其明顯,至於說晉升嘛,你懂的……如果是在體制外,那還是去做一個認真的“快馬”吧,因為你的勞動總會有收穫的,或者說總是有機會有收穫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