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現在提到的中國哲學家,都是一些古人?

前些日子,一個年輕的朋友問我,為啥現在提到的中國哲學家,都是一些古人?為啥現代出不了有獨立觀點、有代表意義、能達到老莊那種成就的思想家?或者說,現代中國,有多少真正的知識分子?

他問得很好。不管對教育界、學界,還是文學界來說,這個問題都很尖銳。

每一所高校,都不妨反思一下,看看自己的教師隊伍中,有多少知識分子和大師。如果只靠一些知道分子、書櫥和背書機器,高校就很難培養出社會需要的人才,只能培養出更多的知道分子、書櫥和背書機器——在目前的教育體系下,這種情況,或許是極為常見的。

為啥現在提到的中國哲學家,都是一些古人?


那什麼叫知道分子、書櫥和背書機器呢?

就是那些缺乏獨立意識,只懂人云亦云,為了扮出高深的樣子,不斷從國外搬來先進理論,沒有創新,沒有發展,既經不起推敲,也經不起詰問的所謂文人。他們的思想和理論,往往跟鮮活的人生毫無關係,一旦脫離自己的領域,他們就會失去存在的意義。更重要的是,他們的思想連自己都改變不了,更無法讓別人受益。

有時,社會上,大學裡,也會冒出一些知識分子,但他們不屑於諂笑獻媚,容易得罪領導,因此,往往被孤立、曲解、排擠,難以發揮應有的效益、價值,甚至遭到埋沒。久而久之,在社會和大學裡,裝腔作勢的貌似大師者,就越來越多。

這些人不斷重複著已故大師的話,始終扮演鸚鵡或傳聲機的角色,自己永遠都成不了真正的大師。但是,他們往往被一些不辨真假的大眾,推為大師,被盲目崇拜,盲目效仿,於是,貌似大師者便越來越多。這顯然是一種惡性循環。

為啥現在提到的中國哲學家,都是一些古人?


而知識分子、大師、大家的成長,除了自身努力外,還需要土壤。這些人的誕生,是一種必然與偶然的結晶。它不僅涉及到政治氣候和環境問題,還有一個民族人文性格的構建問題。

中國的社會結構,歷來就是“士農工商”,中國的文人中,“學而優則仕”者居多,當官便被擺在了第一位。文人們即使當不了官,也會將個人的悲喜榮辱,甚至命運的希望,都寄託在當權者、當官者的身上。次一等的文人,則追求“顏如玉”和“黃金屋”。總之,其追求,都是非常功利的。

因此,知識分子真正的內質,就被異化了。

而且現在很多人腦子裡裝滿了別人的東西——有的人缺乏選擇,還裝滿了垃圾——我們不該讓這些東西佔據自己的心靈,要把它們化為營養,不要讓它們變成工具和鐐銬,讓我們不能自由地思考、自由地創造。

為啥現在提到的中國哲學家,都是一些古人?


不過,這可能是個悖論

因為,能明白這一點的人,往往懂得反思,能夠自省,有完善自身的意識、要求與行為,有一定的智慧,他們一般不會變成單純的容器。不明白這一點的人,往往不願自省,不願身體力行地改變自己,總是把這些觀點,都變成對自己的批評、攻擊與傷害,迫不及待地拒絕、迴避、報復。因此,他們始終在外圍尋求知識,始終不去實踐,也無法成為真正的大師。

這就是中國目前缺少大師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