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美國用的槍都能連發,為什麼有些日本人用的槍卻只能打一槍拉一下槍栓?

難得糊塗79760


其實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美國士兵的單兵主要武器(不包括手槍)也不全是自動或者半自動武器,至少在戰爭的前半段美國海軍陸戰隊的馬潤(海軍陸戰隊)使用的普遍還是M1903春田式栓動步槍,跟日本的38式或99式步槍一樣都是打一發拉一下的東西。

▲M1903春田步槍

至於為什麼馬潤們非要用這種東西,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美帝的馬潤在戰術傳統上非常強調單兵精確射擊能力(到現在還保留著400碼還是600碼精確射擊這種鬼畜科目),而栓動步槍無疑比半自動步槍更適合精確射擊;二是馬潤的戰役環境決定了他們不可能隨時都能拿到彈藥補給(畢竟是“穿過佈滿礫石的海灘,奔向的裡波黎”),自動武器的彈藥消耗量決定了它們的持續作戰能力差,如果子彈打完了補給送不上來,整個部隊就杯具了。

因此,美國的馬潤們在戰爭一開始使用的跟日本一樣,都是手動步槍。但是隨著戰爭的進程,美國的工業生產力開始爆發,戰爭主動權迅速易手,馬潤們到了戰場上基本不存在彈藥之虞,而在東南亞的熱帶雨林作戰,搞精確射擊的栓動步槍確實是根本沒法用,所以,馬潤們很利索地就全部換成了M1加蘭德步槍。

至於日本這種國家,那句話怎麼說來著——“窮逼”就不要學人發動世界大戰了。日本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從一開始,打的就是窮逼的戰爭,單單從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本土的彈藥製造總量來看,要學美軍一樣給單兵普遍裝備半自動與自動武器,怕是日本打不到兩年就要因為家財見底而不得不舉手投降了。

如果說美軍的馬潤裝備栓動步槍是因為戰術性的因素優先,戰役性因素次之,那麼日本拿著38式跟99式就敢跟英美鬼畜玩命那就是戰略性因素優先(國家財力與工業生產力根本沒法支撐大量裝備衝鋒槍與半自動步槍),戰術性因素次之(跟馬潤一樣在戰術傳統上極度強調單兵精確射擊能力),至於戰役性因素那就是一泡汙了(鬼子有後勤嗎?)。


軍武次位面


二戰時,日美陸軍步兵裝備的槍械存在代差,日軍步兵手中基本上是清一色的三八式步槍,彈倉容量5發,屬於栓動式步槍。

所謂栓動式步槍,即每扣扳機,只能發射一發子彈,且退彈殼和將子彈推進膛,需要手工拉槍栓來完成,每扣扳機發射後,都需要拉動槍栓,因此射擊速度慢,又因為彈倉容量低,火力持續能力差。

(圖中左二士官手中的M1卡賓槍)

而反觀美國大兵,除了個別狙擊兵手中是M1903春田栓動式步槍外,基本上都上M1加藍得半自動步槍,以及M1卡賓槍,另外還有M1式湯姆森衝鋒槍和M3式衝鋒槍,都是半自動和全自動射擊的槍械,其火力持續性能,都要遠超日軍單發的栓動步槍。

其中,M1加藍得半自動步槍,8發漏夾供彈,具有火力猛、射程遠、射速快、射擊精度高等特點,被譽為二戰中最可靠的一把步槍。

(美女兵手中的M1式衝鋒槍)

M1卡賓槍,重量很輕,15發彈匣供彈,後期改進型有30發供彈具可選擇,火力持續能力也完爆日軍步兵手中單發的三八大蓋。

M1式湯姆森衝鋒槍和M3式衝鋒槍,儘管發射手槍彈,彈丸殺傷力不如步槍彈,但有20發和30發直彈匣,所以火力猛,適合衝鋒和陣地戰,其火力也完勝日軍步兵的單發步槍。

(二戰日軍三八栓動步槍)

其實,在二戰時,依日本的科技,完全可以製造衝鋒槍和半自動步槍,但日本是個島國,資源相當有限,當初引進德國毛瑟步槍時,就將其彈丸由7.92毫米,改成了6.5毫米。

此改變步槍口徑,有兩個原因,一是毛瑟步槍7.92毫米彈丸威力過剩,表現在後座力極大,不適合身材矮小的日本兵;二最主要的是,將步槍口徑由7.92毫米,改成6.5毫米,可以節省大量保貴的銅材,當時子彈和炮彈的彈頭和彈殼,都是用黃銅製造的,戰時耗費量極大。

(美軍手中的M1加藍得步槍)

此外,日軍方對士兵灌輸宣揚的是武士道精神,十分重視士兵的槍法,要求一發一中,也強調刺刀見紅,重視士兵的拼刺,所以二戰時,日軍步兵槍法精準,拼刺技術高超,這些都是歷史事實。

再則,日軍方認為衝鋒槍百發一中,太浪費子彈,所以一再阻擾衝鋒槍的開發,甚至在殘酷的太平洋奪島戰役中,日軍守島部隊和海軍陸戰隊,在與美軍逐島爭奪戰中,被美軍步兵火力徹底壓制死傷慘重,生產百式衝鋒槍時還要求裝上兩隻腳,能當機槍用,又要裝上刺刀,能拼刺用,軍部的目光短淺,使百式衝鋒槍產量尚不足萬餘支,還未裝備日軍守島部隊,戰爭已經結束了。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


國平軍史


二張中美軍使用的是M1加蘭德式半自動步槍,也是二戰中唯一一個全面使用半自動步槍的軍隊,因此美軍步兵班組佔據著極為明顯的火力優勢。而日軍由於資源,作戰思想等原因,二戰中使用的則是栓動步槍,火力十分薄弱,難以和美軍相比,因此美軍在面對火力十分薄弱的日軍時,可謂是佔據了全面的優勢地位。

其實二戰早期美軍裝備的也是M1903栓動步槍,但是美軍早在二戰前就已經研發了M1半自動步槍,並因為美國全面參戰而開始大量製造。M1加蘭德步槍使用的也是.30-06步槍彈,威力很大,射擊精度也比較優秀,是戰爭中後期美軍的主要步槍。

而日本軍隊,則由於國土資源十分缺乏,機械加工水平有限,再加上作戰思想認為栓動步槍已經能夠滿足戰爭需要,所以日軍二戰中主要使用的是栓動步槍。在中國戰場等地區作戰的日軍使用的主要是三八式步槍,而在太平洋戰場等作戰的日軍使用的則是99式步槍,兩種步槍彈藥不通用,火力也無法和美軍的半自動步槍相比。

而日軍在作戰中也感受到美軍半自動步槍帶來的巨大優勢,因此也開始研發自己的半自動步槍,其中就有仿製美國M1加蘭德步槍而來的四式半自動步槍,但是誕生過晚,沒有批量生產,所以沒有投入裝備使用。


戰爭之王


二戰時期不只是日本人使用栓式步槍,基本上除了美國以外的各主要參戰國都使用的是栓式步槍,這主要是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有技術、可靠性、綜合國力等的因素,最為重要的應該還是陸軍的作戰指導思想的差異!





而且各國在戰前戰後的裝備差別也是挺大的,例如德國在戰爭初期就的步兵裝備就是其步槍,但到了戰爭後期就開始大量的裝備突擊步槍的鼻祖,中口徑中間威力彈藥的半自動步槍!





實際上二戰前期各國的陸軍建設思想還是停留在一戰的戰壕戰,士兵躲在戰壕裡對進攻的敵方士兵進行精確射擊,而火力壓制則主要由輕重機槍完成,因此大部分的士兵都是長期訓練的精兵!





日本也不例外,加上日本國土狹窄,依然資源奇缺,主要的戰爭資源都需要從國外進口,尤其是鋼鐵、石油和橡膠,必須通過進口才能滿足戰爭需要,對於士兵更是要求精神高於武器,因此日本陸軍能夠裝備射程極遠的三八大蓋!



而美國不同,美國在德國在歐洲兼併小國的時候,其陸軍規模小的可憐,但工業生產能力卻極強,而美國向來重視士兵的安全和火力,加上加入二戰的時間又比較靠後,美國有的是能力和時間武裝他的陸軍,而美國參加一戰的時間比較晚,也幾乎沒有與德國打過戰壕戰,受戰壕戰的影響不大!綜合這幾方面原因美國為其士兵配備的裝備明顯要比其它國家更加強大!



而蘇聯在二戰前也裝備了一款半自動步槍,在蘇芬戰爭中表現的非常優異,但該槍的制製造工藝相對複雜,大批量生產後質量控制有問題,造成裝備部隊後反映極差,而在蘇聯衛國戰爭中前期,損失過大,後續生產的步槍也基本上以簡單的步槍為主,而到了後起則被更近距離國力更強的波波沙取代!


涇水書生


日本和美國用的步槍不屬於一類,日本的是栓動式步槍,美國的是半自動式步槍。美國的步槍也要比日本先進一代,其實不只是美國比它先進一代,意大利,英國,俄,德,法都先進一代。二戰爆發前,日本的工業產值只能在亞洲稱雄,跟歐美國家比,差距大的驚人。日本用這種槍,主要是因為,一武器技術滯後,二用不起子彈。接下來具體說。

日本用這種三八大蓋,因為是天皇38年打造,就叫38式。然後該槍是仿製的德國毛瑟1898步槍,在此基礎上加上了又厚又大的防塵蓋,就叫38大蓋。這款槍是栓動式,說白了就是每打一槍前,都需要手動拉槍機上膛,才能打。美國等國的步槍就不用,上一次膛,打好幾下,再上膛。明顯日本的射速就慢多了,出現這情況,其實日本方面還有另一層考量。

捎帶說下,中國用的那種步槍,是根據德國毛瑟1888式改的,嚴格講都屬於德國改。

另一層考量就是,日本的子彈不夠用,主要是因為日本缺乏鋼鐵資源,如果不是佔領了東北,日本恐怕會為鋼鐵的來源發愁。但東北的鐵礦儲量也滿足不了日本的全球擴張,特別是海軍的鋼鐵需求量越來越大,壓縮了陸軍的可用資源。因此到了中後期,子彈都是問題。這種打一槍,上一次的模式,能讓士兵儘量做到每一槍都打的準一點,而不是連續亂射擊。

而美國人完全不愁這事,美國的鋼鐵儲量很大。所以說,資源和技術決定了日本只能用這種槍。


兵說


有關二戰步槍的話題總是說不盡,因為各種影視劇總能將大家的思緒拉回那個時代去,電影當中的太平洋戰場上美軍普遍裝備半自動步槍,虐的小日本懷疑人生,但實際上美軍遠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先進,至少麥克阿瑟困守菲律賓時美軍裝備還是很一般的,步兵主要配備斯普林菲爾德栓動步槍,空軍也只有聊聊幾百架飛機,而且美軍的老式P40戰鷹很難與日軍零戰交手,因為瘋狂減肥的零戰具有壓倒性的優勢。

(兵敗菲律賓不丟人)

當1941年日軍兵臨城下時美軍真是毫無還手之力,至少在日軍自己看來手中的三八式步槍除了口徑太小之外還是夠用的,想不起來改進裝備也在情理之中。但是美軍就不一樣了,這是一支嚴重依賴裝備技術的軍隊,在前線一路敗退之際美軍想到的不僅僅是擴軍反攻,更重要的是換裝新武器找回技術優勢。

這時候除了採購各種先進戰機之外,美軍做的最多的就是輕武器採購。由於長期疏於備戰,美軍步兵數量僅有十多萬人,這導致早已經定型的M1加蘭德步槍遲遲未能量產,因為部隊就這麼多內部訂單相當少,而且世界各國都消耗不起加蘭德的彈藥,它的出口市場非常狹小,因此當時美國國內的加蘭德步槍生產線非常少,儘管前線部隊嗷嗷待哺,他們還是隻能領到老舊的斯普林菲爾德步槍作戰。

在這種情況下日軍就更沒有換裝步槍的需要了!既然連美軍都在使用栓動步槍自己又何必多此一舉呢?日軍高層不是不重視裝備更新,太平洋戰場的日軍換裝口徑更大的99式步槍,就是因為實戰中發現三八式的口徑太小殺傷力不足,戰爭初期美軍步兵的火力輸出並沒有比日本強多少,自然也就不能讓日軍感到換裝的壓力,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943年的瓜島戰役。

瓜島戰役也是美日步兵大規模交戰的開始,在此之前他們很少步槍對射!美軍在此時基本完成了加蘭德步槍的換裝工作,也正是在這時候日軍感到了空前的絕望。美軍步兵人手一支加蘭德半自動、每個班都配備機槍和衝鋒槍,炮兵和輔助部隊還配備精悍的M1卡賓槍,火力輸出遠遠超過使用99式的日軍部隊。此時才1943年距離戰爭結束還有2年之久,這段時間裡日軍就不能換裝速射步槍嗎?上文說了,日本高層從未忽視輕武器,為部隊換裝半自動的努力從未停止。

關鍵是戰前沒有技術儲備,一時間找不到合適的量產型號!病急亂投醫的日本工業部門乾脆直接仿製加蘭德,但是平均身高已經下降到一米五的鬼子兵,實在掌握不了八大粒的後坐力,這導致產品失去了意義,反倒是百式衝鋒槍更受歡迎一些,但是上文也說了,美國建立加蘭德步槍生產線都費勁,日本在短時間內簡歷衝鋒槍生產線也是不可能的,因此百式衝鋒槍的產能一直上不去,假如戰爭延長兩年,相信日軍也會換裝更多的自動武器。


利刃軍事


要搞清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分清楚單發武器和連發武器,其次是瞭解二戰中幾大參戰國的戰爭指導思想。

槍支一般分為手槍、衝鋒槍、步槍、輕機槍、重機槍。

步槍又分為手動步槍,半自動步槍,自動步槍。

手動步槍(Manual operation rifle)是指需要以手動方式完成子彈送入槍膛(上膛)與將使用過的彈殼退出槍膛(退膛)動作的步槍。簡單地說,就是摳一下扳機,需要拉一下槍栓。它的聲音是——嘭,咔嚓,嘭。

歷史上最聚代表性的是——

德國的毛瑟98K

美國的春田1903

英國的李英菲爾

蘇聯的莫辛納甘

半自動步槍(SLR-self-loading rifles)是指可自動裝填,單發射擊的步槍。一般採用導氣式自動原理,利用子彈發射堆積在槍口的剩餘氣體推進槍機復進,進行退彈殼、裝彈並準備再次射擊,簡單地說,就是每扣一下扳機,不需要拉槍栓就可以發射一發子彈。它的聲音是——嘭嘭嘭嘭嘭,咔嚓,嘭嘭嘭嘭嘭。

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是——

美國的M1 加蘭德

自動步槍(Automatic rifle)是指自動進彈、連續射擊的步槍。利用推進彈頭的部分氣體或後座力進行退彈,拋殼、裝彈並再次射擊的步槍,也就是說,只要扣住扳機不放,就能連續射擊,直到槍內子彈用盡。簡單的說,就是按住扳機不放,可以把彈倉內的子彈連續不斷地打完。

今天我們常見的有——

M4


AK47


那麼在二戰中,步槍這類武器最多也就發展到了半自動,除了德國先一步研究出stg44,其他國家的全自動步槍還沒有出現。

當然衝鋒槍,重機槍也可以按一下就連發,但是精度,穩定性和成本不如步槍。

步槍是配發給每一個步兵的武器,和他的使用效率密切相關。也就是說軍隊不會給每個士兵都配發上千發子彈供他打著玩。

在戰場上他殺死一個敵人,就算是夠本,殺死一個以上就賺了,那麼如果用一顆子彈殺死一個,效率最高,事實上不可能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所以有一個冗餘,比如說允許一個士兵用很多發子彈射殺一個敵軍。

那麼對於軍隊來說,大量的日常訓練,尖兵的選拔,都是為了提高士兵的作戰效率,也就可以縮小冗餘,節約成本。

但是恰恰射擊這件事,也是需要成本的,比如說你需要供士兵吃喝,給他們發子彈, 或許戰場上打死一個敵人用一顆子彈的技術,需要下來上千發子彈的訓練,即便如此,還和士兵天賦密切相關。

在二戰這樣的大規模戰役中,歐美關於射擊的作戰思想出現了巨大分歧。

歐洲歷來是戰場所在地,十字軍東征,英法百年戰爭,普法戰爭,一直到一戰,都是主戰場,所以對戰爭司空見慣,而對戰鬥的技藝,武士精神極為推崇——

作為一個士兵,甚至具有軍人家族傳承的士兵,你的使命就是苦練技術,爭取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最後在戰場上流盡最後一滴血,視為最光榮,全家老小,全鎮人民要把你的遺像掛起來世代瞻仰。

所以,英國人的思想是,貴族就應該往前衝,不怕死,貴族就應該善於戰鬥,所以,他們一直到二戰,都倡導的是每開一槍就要放倒一個敵人。

那麼作為敵人,也不需要發明多麼變態的武器來打破這種節奏,所以,全世界的戰爭中輕武器火力都有一個大概的範圍。

《讓子彈飛》的開頭,就有一個精彩的畫面,張麻子手持一支李·英菲爾德,打一槍拉一下槍栓,快速射擊,十分帥氣。

可以說在二戰前,全世界的軍隊基本都覺得,打一槍拉一下槍栓可以了,要比,就比誰拉得快,打得準。

而到了二戰,德國人腦洞比較大,需要迅速征服世界,用極少的人口去奴役整個地球,所以他們有了新想法——打得多,是不是也就等於是打得快,打得準了呢?

你在那裡瞄準,拉栓,射擊,一秒鐘一發子彈的效率,我朝著你那個方向給你掃幾十發,我的效率是不是要高很多,精度也就跟著提高了很多。

所以德國一直在研發各種高效率的,打破輕武器火力範圍的武器,MP40衝鋒槍是他們發明的,STG44是他們發明的,Mg43 是他們發明的。這是屬於不惜血本的賭徒的做法。

相反,美國人更惜命,能夠砸錢的事情,絕不要浪費生命,能夠狠狠砸錢的事情,絕不要影響心情,到了二戰後期,為了抑制法西斯的強大火力,更是保護士兵生命,美國打破了歷史潮流——大規模的戰略轟炸,強有力的火炮支援,連發射擊的步槍,只要能不傷及人的,就算是用黃金先把對方的陣地犁一遍美國人都願意,同樣美國也有這樣強大的生產力和軍工體系。

日本自民治維新以來,就學的是英法,日本人的軍服學的是歐洲大陸前最強——法國。日本人的艦船學的是世界海洋前最強——英國,日本人的個別武器,抄襲的是世界工業設計前最強——德國。再加上這個賭徒家徒四壁,唯有人口是廉價的,所以自然不會給士兵裝備半自動或者全自動武器,恨不得他們最好拼刺刀,拿牙咬。

而對於美國來說,打德國和日本這樣的不要命的對手,哪怕是火力過剩,也要保護人的性命。

所以同樣是打仗,背後的BOSS不一樣,士兵的待遇可就天差地別了。無數士兵的鮮血維護著國家的尊嚴,而國家的強大就是士兵的腰板。


HannibalLecter


因為這是兩種步槍,美國人大量裝備的是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而日本人大量裝備的是三八式栓動步槍。

美國人的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利火藥氣體和槍機後坐力完成拋殼、子彈裝填、上膛等一系列動作,相當於用火藥爆炸的化學能代替士兵的上膛動作。射手要做的就是不斷扣動扳機,直到彈夾發射完畢。(上圖並非M1半自動步槍,但是原理類似)

而日本人普遍使用的三八式步槍,打完一發之後,需要人力拉動槍栓退殼,然後前推裝彈上膛並閉鎖,然後才能射擊。

兩種武器的不同原理導致射擊動作大相徑庭。一邊連射,另一邊只能拉一下槍栓打一發子彈。半自動步槍的好處是火力密度遠高於栓動步槍,在太平洋叢林中一個使用M1加蘭德的美軍士兵就能壓制一個班的日軍步兵。只因為栓動步槍射速實在太慢。

半自動步槍火力雖然強大,但二戰期間日本人自始至終都捨不得給步兵配備半自動步槍,

首先是因為對於日本人脆弱的工業生產能力來說,半自動火器對於子彈的消耗量相當巨大,日本人擔心供應不足。

另外一個原因是日本人獨特的島國思維,揪住一個思路不肯放手。戰前日軍所有的訓練模式都是圍繞遠距離精確射擊進行的。到了跟美國人對陣的時候,發現這個套路在猛烈的火力面前幾乎失靈。一般明智的軍隊會根據戰場情況改進火力配置,如前蘇聯大量裝備波波沙衝鋒槍以加強近戰火力。

日本人可不這麼想,仍然一如既往的抱著三八式跟美軍對剛,美其名曰武士道精神。其實就是島國人缺乏變通的僵化思維。從華北平原到東南亞雨林,萬年不變的三角隊形再一次印證了這一點。

那個時代的日本軍隊,看起來張牙舞爪不可一世,我們也曾被他們的外表所矇蔽。然而回望過去,不得不說,堅硬卓絕的外表之下是一顆脆弱可憐而又自卑的心。


更多精彩軍事知識,點擊“關注”吧。


武器裝備秀



這是電影《風語者》的劇照,在圖片當中可以看見“凱奇”飾演的主人公使用“湯姆森”衝鋒槍、邊上那個“納瓦霍人報務員”使用M1卡賓槍、其他戰士有用M1919自動步槍(當機槍用)、M1半自動步槍、還有一位戰士揹負M2–2火焰噴射器。
而這張《血戰鋼鋸嶺》
的劇照裡軍士長使用M3衝鋒槍,邊上為M1919A3機槍。

這兩部電影都是以太平洋戰爭為背景的!二戰人類首次“全面機械化”戰爭,武器裝備的生產量和彈藥的消耗量 8–12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盟國與軸心國的交戰“拼”的就是:工業生產能力和經濟水平,雙方都以自己在國內資源保有量和海外資源獲取量進行軍工生產!

美國本土由於遠離戰場,並且工業設備沒有受到破壞,更主要的原因是美國地域廣闊、資源豐富,同時北部同樣遼闊的加拿大也可以為美國軍工生產提供人力、物力,也就是說美國工業生產基本上享有了一個大洲的總資源量!這還未包括墨西哥與拉美。所以,美國二戰期間的武器裝備生產量和彈藥生產量是全世界最高的,超過了“德日”法西斯軍工生產量的數倍之多!舉一個小例子:美國1942年“珍珠港事件”以後,軍工產能被釋放,從1942年–1945年德國投降這段時間,一共生產了各種口徑的子彈110億發!不但自己用,還提供給了歐洲盟國(根據歐洲國家槍械型號生產)和亞洲戰場的我軍。所以,美軍有條件大量使用:半自動和自動武器,就是用密集的子彈壓制對方!
同樣是《風語者》


劇照,鬼子使用的是99式步槍和99式輕機槍。

反觀日本,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後→“七七事變”全面侵華戰爭開始→到1945年“八一五投降”一共只生產了22億發子彈…這樣巨大的生產差距,限制了日本自動武器的生產與使用,事情可以追溯到戰前,日本人自己認為:本國資源貧乏,不適合大量列裝自動武器,一分鐘幾百發的射速,不到20分鐘就把攜帶的彈藥打完了,槍沒有子彈就是“燒火棍”,並且不瞄準敵人就射擊,顯然是浪費!這些與日本的國情不符合,與其將大量子彈“潑向敵人”,不如苦練精準射擊,一槍斃敵!並且在亞洲日本是唯一的工業化國家,武器裝備質量與產能領先亞洲就可以了!所以,基於“節省”和領先亞洲這樣的指導思想,從38大蓋到99步槍,都是“一槍一拉栓”的栓動步槍!
資源貧乏的日本,根本沒有資格發動世界大戰!一隻再強壯的螞蟻怎麼可能打敗大象?。並且還是好幾只大象,大象睡著的時候,螞蟻也許會咬一下,但是!大象醒來時……!


皇家橡樹1972


二戰美軍使用的是M1半自動步槍和M1卡賓槍,而日軍是38式和99式栓動步槍,要美軍落後一代。

日本在1930年就研發出了半自動步槍,並且準備以小倉兵工廠的甲型半自動步槍或者日本特殊鋼的丙型半自動步槍為下一代步槍。其實這兩種半自動步槍都採用了佩德森半自動步槍的技術。

但是在這個時候77事變爆發了,在8月7日,日本宣佈追加在華北地區的戰爭經費4億日元,其中彈藥費1億日元。最後1937年,日本陸軍的軍費達到了23億,是平時的2倍以上。

不斷擴大的戰爭,光是在1938年,日軍就擴編了10個師團,由於缺乏步槍,都從意大利進口了一批步槍。而日本陸軍軍械費的76%,都用於製造彈藥。根本就沒有錢製造大炮和坦克了,就更不要說是步槍,為此,日本換裝半自動步槍的計劃就被擱置了。

到了1944年,日本開始研製四式甲半自動步槍和四式乙自動步槍,都是採用7.7毫米子彈,半自動步槍是10發子彈,自動步槍是20發和30發子彈兩種款式。

但到了1944年以後,日本已經失去了制海權和制空權,極度缺乏原材料,僅有的材料也優秀製造飛機和船隻。由於缺乏原材料,整個1944年,陸軍都沒有生產1門野戰大炮,就更不要說步槍了。最後日本就只生產了125支半自動步槍和200套零件根本沒有投入全面生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