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失去的人才,他是諸葛亮義弟,前途無量,能改寫蜀漢歷史

“馬家五常,白眉最良”,作為蜀漢荊襄士族集團的代表人物,馬良當屬其中的青年才俊。

馬良,字季常,出生於襄陽宜城郡,馬氏在當時是有名的名門望族,馬良在五兄弟中位居行四,但此人卻是兄弟中最為傑出的一位。因為馬良的眉毛中有白毛,所以在當地留下“白眉馬良”的稱呼。

夷陵之戰失去的人才,他是諸葛亮義弟,前途無量,能改寫蜀漢歷史

馬良

劉備聯合孫權在赤壁之戰,擊敗曹操後,於209年自任荊州牧,時年僅22歲的馬良,被劉備徵召為荊州從事。劉備為了奪取蜀地入川的時候,將馬良留在荊州,命其留守幫助大將關羽鎮守荊州。

劉備的軍隊在雒城受阻後,軍師龐統也中箭而亡,諸葛亮帶著張飛、趙雲沿江北上,跟劉備會師。馬良聽聞雒城被諸葛亮攻破後,寫信向諸葛亮祝賀,並在書信中稱諸葛亮為“尊兄”。在那個時代,即便是二人拉近關係,但稱兄道弟並不是像現代這麼常見。所以南朝劉宋的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的時候,認為年長馬良6歲的諸葛亮,跟馬良關係不一般,不是親屬關係,便是二人在私下義結金蘭(原文:臣松之以為良蓋與亮結為兄弟,或相與有親;亮年長,良故呼亮為尊兄耳)。

夷陵之戰失去的人才,他是諸葛亮義弟,前途無量,能改寫蜀漢歷史

諸葛亮

而且馬良在很多問題上,跟諸葛亮的想法不謀而合,尤其是聯吳抗曹的態度上。馬良曾出使過江東,對江東孫氏也有著比較深刻的認識,而孫權也曾非常恭敬的接待馬良。

但作為同一陣營的關羽,跟以馬良為首的荊襄士族集團相處的並不融洽。關羽的性格特點是輕視士族,藐視孫權,還跟很多荊襄士族階層的代表人物關係不睦,比如潘濬和廖立。馬良個性並沒有兄長諸葛亮那麼張揚,但跟關羽也並沒有太多交集,二人政見不合,加上關羽性格驕傲自矜,二人相處很難融洽。荊州失守後,馬良成功脫險,前往西川投奔劉備。

夷陵之戰失去的人才,他是諸葛亮義弟,前途無量,能改寫蜀漢歷史

關羽

劉備對馬良非常重視,因為劉備當時在朝廷的官職是左將軍,於是徵召馬良為左將軍掾,讓馬良成為自己的心腹幕僚。劉備稱帝后,馬良被任命為侍中。

公元222年,劉備為了奪回荊州,率兵親征,馬良因為深得劉備信任,而且經驗豐富,被劉備派往武陵郡去招撫當地的五溪蠻。五溪蠻又名武陵蠻,是分佈在武陵郡當地的各部落少數民族的總稱,早在東漢時代,便多次反抗朝廷。東漢初年的伏波將軍馬援,便是在南征五溪蠻時,染病在當地病故的。

夷陵之戰失去的人才,他是諸葛亮義弟,前途無量,能改寫蜀漢歷史

馬良和劉備

五溪蠻作戰驍勇,馬良前往當地,以財帛和官職印信為餌,讓當地部落首領們俯首稱臣,響應劉備大軍,對抗孫權。

但夷陵之戰中,劉備敗北,馬良也在亂軍中,遇害身亡,年僅36歲。小說《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可能是不願意讓馬良提前退場,於是給馬良加了一段,返回西川,給諸葛亮送地理圖的戲份,並安排馬良在諸葛亮南征時去世,並引出馬良之弟馬謖投軍的故事。

夷陵之戰失去的人才,他是諸葛亮義弟,前途無量,能改寫蜀漢歷史

劉備和馬良

陳壽在《三國志》中,對馬良的評價比較高,稱馬良為忠心誠實,頗有才學的美盛之士(原文馬良貞實,稱為令士),並將其與董和、劉巴、陳震、董允等人並稱為蜀國的賢臣。按照馬良的才能,和劉備諸葛亮對其的重視程度,前途不可限量,最次也得是蔣琬、費禕、董允這類的人物。

夷陵之戰失去的人才,他是諸葛亮義弟,前途無量,能改寫蜀漢歷史

馬謖和王平

正因為馬良的英年早逝,才使得諸葛亮對馬良之弟馬謖,特別偏愛,甚至寄予厚望,特別器重。經常跟馬謖不分晝夜的探討軍事謀略,並任命當時比較年輕的馬謖為參軍,並帶他南征北伐。

如果關羽聽從馬良等荊襄士族的建議,不一定會痛失荊州,最後身首異處;如果馬良並非早亡,馬謖不一定會被諸葛亮重用,也就不會出現街亭之敗。所以劉備經歷的夷陵之戰,損失了大量像馬良一樣的人才,這也是季漢國運維艱的原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