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有一位医生,他没有看到过这句话,更没有说着这句话宣过誓,但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这句话。他就是李时珍。
一、
1518年春夏之交时,湖北蕲春县的郎中李言闻正在雨湖上打渔,盼望着能多打点鱼,好补贴家用。
他平时的运气还不错,谁知道今天连下几网都一无所获。正当李言闻准备收网回家之时,这最后一网却是沉甸甸的。
他心中暗喜,以为是条大鱼。用力拉起来一看,却是一块大石头。
李言闻叹道:“石头呀石头,我与你无冤无仇,你为何要捉弄我”?
这块石头突然也说话了:“石头石头大石头,前来贺喜不用愁。先生娘子快落月,不知先生有何求”?
原来这块石头就是雨湖神。李言闻急忙赶回家,正好李时珍出生,于是给他起名叫“石珍”,后改名叫“时珍”。
二
李家是杏林世家,李时珍的祖父是蕲春县的赤脚郎中,传到他父亲这一代,就成了当地名医,甚至还进过太医院,做了例目。
虽然是名医,但还是属于杂流,没有任何的社会地位。李言闻就希望儿子能够弃医从文,走读书仕进的道路,如果将来能够得个一官半职,也算光宗耀祖了。
李时珍也很争气,从小读书识字,读圣贤书,四书五经能够倒背如流,更写的一手好文章,14岁就中了秀才。
学会识字作文,是李时珍走向医圣之路的第一步。
有一次,私塾先生望着被树木环抱的远山,出了上联:“远声隔林静。”
李时珍看见朝霞分外明媚,过往旅客早已登上旅程,便脱口对上了下联:“明霞对客飞”。
正打算一鼓作气考举人、中进士、点翰林,走上人生巅峰之际,他遇到了人生第一个挫折。
17岁那年,他赴武昌参加乡试,落榜了。再考,再落。继续考,继续落。李时珍连续三次参加乡试,连续三次落榜。
李时珍很失落:“一直都考不上,我再也实现不了我的理想了,该怎么面对家人的期望”。
心情承受打击之外,身体更是染上了一种肺病。百般折腾、死去活来,才算保住一条命。
经过这么一番折腾,他对科举考试失去了兴趣,他想:“成不了医国良相,就做医人的良医。”
回家后对父亲说:“我想跟你学习医术,悬壶济世,请您交我”。
父亲想了一下,点头同意了。我所经历的痛苦与折磨,不想再让别人承受。这大概就是李时珍行医的动机。
三
虽然说读书考试不在行,但摆弄药材,李时珍还是很有点天赋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见过的怪病越来越多,经验越来越丰富,医术也越来越高。
实践经验的日渐丰富,让李时珍走出了医圣之路的第二步。
一天,李时珍和一个伙计走在街上,看见一群人正抬着棺材送葬,而棺材里直往外流血。
李时珍上前一看,见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鲜血,赶忙拦住人群,让抬棺材的人停下来。
众人听了他的说法,面面相觑、不敢相信,李时珍反复劝说,终于使主人答应开棺。
他先是一番按摩,然后又在其心窝处扎了一针,不一会那棺内的妇人就轻轻哼了一声,醒了。不久后,这名妇女顺利产下一个儿子,
原来这名妇女是因难产而陷入假死。
还有一次,是一家店铺老板的儿子大吃大喝后,纵身翻越柜台,请李时珍给他诊脉。
李时珍告诉他:“小兄弟,你活不了三个时辰了,赶快回家准备后事吧”。
众人都不信,那个老板的儿子更是大骂不止。果不其然,不到三个时辰,那人就死掉了。原来是此人大吃大喝后还纵身跳跃,肠子受损,有了淤血,最终连累内脏。
有了这么高明的医术,上门求医的人络绎不绝。
但李时珍明显不是个具有现代观念的医生,一点潮流意识都没有。他给穷人看病,竟敢不收高昂的诊费,还敢热情问诊嘘寒问暖,还免除所有的检查费、治疗费,只收取一点草药钱,实在是“罪大恶极”。
学医,然后行医,十几年就这么坚持下来了。不计成本,只为治病救人。
他的积蓄越来越少,但他的名气越来越大。
四
1551年,李时珍34岁时,迎来了一场人生大变。
这一年,几个人找到他,十分客气的把他请到楚王府,希望他担任楚王的私人医生。
能吃饱饭,还有无数的医书和药材,李时珍又跟钱没仇,就答应了。
在楚王府,李时珍干的很不错,治好了很多人,被成为神医,名震天下。
好东西人人想要,何况想要的还是个皇帝。
嘉靖听说李时珍的大名后,便告诉楚王:你另找个医生吧,把这个人给我送过来。皇帝发话,楚王哪敢怠慢?
就这样,李时珍进入了太医院,并见到了大明帝国最高级的病人——嘉靖。
进入太医院,李时珍是很高兴的。能做到太医,也算医生中的成功人士了,不得意一下子,实在说不过去。
在太医院的那些日子里 ,李时珍并没有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而是要继续精益求精,在给嘉靖皇帝和达官贵人们诊治之余,不停地在阅读太医院所收藏的医书。结合自己十几年的临床经验,分析医书中的理论。并以医书中的理论和经验,
反过来思考自己这十几年临床的对错。
理论结合实际,李时珍走出了医圣之路的第三步。
李时珍不但阅读了大量医书,而且对经史百家、方志类书、稗官野史,也都广泛参考,包括《本草品汇精要》。
同时仔细观察了国外进贡的以及国产的贵重药材,对它们的形态、特性、产地都一一加以记录。
经过长时间的勤学苦思和实践经验告诉他,本草书籍存在不少的疑问和漏洞。还在湖北做大夫时,有个人带着一罐药渣来找他。
说他爹吃了一个江湖郎中开的药后,病情没见好转,反倒更加严重了。他去找郎中算账,郎中硬说药方没问题,于是就请李时珍给看看。
李时珍抓起药渣,仔细闻闻,又放在嘴里嚼嚼,告诉他这是古医书上的错误:《日华本草》的记载把漏蓝子和虎掌混为一谈了。
众人慨叹一阵,只得把江湖郎中给放了。
有的大夫给精神病人开药,用了一味叫防葵的药,病人服药后很快就死了。
有的身体虚弱的人,吃了大夫开的一味叫黄精的补药,也莫名其妙的送了命。
原来,几种古书上都把防葵和狼毒、黄精和钩吻说成是同一种药,而狼毒、钩吻毒性都很大。出现这些“医疗事故”,是因为自从东汉《神农本草经》成书,到李时珍诞生前的1400余年,虽然历代医学家都有不少专著问世,但却从未有一部能概括这一时期药物学新进展的总结性著作。
李时珍意识到了它的分量。
五、
李时珍是个神医,在那个年代,只要不是天花、肺结核之类的绝症,他基本上都能搞定,
可问题在于,他那位唯一的病人是没病找病。
嘉靖的身体很好,活个七八十的不成问题。
可他的目标过于远大,七八十?至少也要活个七八百才够本。于是他开始日复一日的吃重金属和水银,美其名曰“金丹”。
太医院的医官们并不太留意医药和疾病,而是向各地收集偏方,以迎合嘉靖皇帝修道成仙的需要。
翻看历代本草书也只是为了获得“长生不死药”,“久服水银,可以长生不死”,“炼食硫磺,可以长肌肤益气力”。
李时珍劝过他也帮过他,却毫无用处。
于是李时珍接着搞他的研究,嘉靖继续嗑他的药。直到一年后,他认为自己已经学不到更多的东西了,便打起背包,收拾资料,离开了这个他曾经无限向往的地方。
“我要重新修订一部药物的书籍,为了天下苍生不再受病痛之苦,为了后世子孙不再被庸医所误”。
1552年,这一年他35岁。
他见过最穷的贫民,也看过最富的天子,到过寒酸的茅舍,也走过金銮大殿,人世间的富贵、疾苦,他都已了然于胸。
他辞去太医院的职位,回到湖北老家做堂行医,并以自己的字“东壁”为堂号,创立了东壁堂医馆。
从一介杂流而名震天下,由乡村匹夫而走入皇宫,最终又从最高的位置走了下来,回归到最基层来面对众生。放弃一切而为众生奋斗,李时珍走向医圣之路迈出了第四步。
六、
从决定写书的那一天起,李时珍便开始了另一种生活——奇特而艰苦的生活。他除了在东壁堂行医外,隔三差五就收拾行囊,开始远行。
他的足迹踏遍全国十三省,无论是名山大川,还是悬崖峭壁,凡是有药材的地方,就有他的踪影。
为了弄清药物的疗效,他曾亲自尝过许多药材植物,好几次差点植物中毒,一命呜呼。
为了写这本书,李时珍从一个名医变成了流浪汉,他居无定所、风餐露宿,他放弃了舒适的生活,也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幸福。然而他依然执着的写了下去——为了更多人的幸福。
他听说北方有一种药物,名叫曼陀罗花。吃了以后会使人手舞足蹈,严重的还会麻醉。
李时珍为了找到曼陀罗花,独自来到了北方。终于发现了独茎直上高有4、5尺,叶子像茄子叶,花像牵牛花,早开夜合德曼陀罗花。
为了掌握曼陀罗花的性能,他亲自尝试,并记下了“割疮灸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
在行进的路程中,他投宿了一个驿站。
遇见几个替官府赶车的马夫,围着一个小锅,煮着连根带叶的野草。
李时珍上前询问,马夫告诉李时珍,他们赶车人,整年累月的在外奔跑,损伤筋骨是常有的事情。如果将这种汤喝了,就能舒筋活血。
这种草原名叫“鼓子花”,又名“旋花”。
李时珍将马夫介绍的经验记录下来:旋花有“益气续筋”之用。
李时珍不只是寻找药材,还收集民间的治病药方。他一路寻找、一路考察,一路为父老乡亲们治病,并向他们学习。
有位老婆婆,患有习惯性便秘达30多年,虽然多方治疗,终不见效。李时珍运用从民间学来的偏方,以适量的牵牛鼻子配成药,很快就治好了她的病。
还有个农村妇女鼻腔出血,一昼夜都止不住,怎么治都不见效。
被云游到那里的李时珍发现了,就用大蒜切片敷贴患者足心,不大工夫就不流血了。
这个方子,也是他从民间学来的。学习一切、体验一切、实践一切,李时珍迈出了走向医圣之路的第五步。
七、
从1552年开始,历时26年,李时珍走遍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地的名山大川,尝遍了无数植物药材,参阅了800多种书籍,终于完成了这部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医学著作,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共计16部,52卷。全书记载药物1892种,还详细记载了这些药物的采集、制作、特性、治疗病症,并全部附有手绘插图,此外书中还收入经检验有效的方剂432156多个药方。
明朝文学家王世贞为《本草纲目》做的序:
性理之精蕴,格物之通典,
帝王之秘籍,臣民之重宝。
历经千辛万苦,完成了这部伟大的著作,李时珍完成了医圣之路的第六步。
李时珍于1593年去世。
三年后,《本草纲目》正式印刷发行,并且很快传入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一带,几十年后又传入欧洲、北美,并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成为世界医学史上的权威书籍。
八、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舍生取义的人,总有奋不顾身的人,总有在黑暗点燃火把的人,总有在大厦将亲之际勇挑重担的人。
他们勇往直前,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而是为了一个伟大的理想。
这个理想可以是发明一项专利,可以是做好一名好官,可以是传播一种思想。
他们,都是想让这个世界更美好。
閱讀更多 口袋歷史小百科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