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太子師傅王掞不輸不贏,為何還要自殺?

羽菱君


《雍正王朝》這部劇之所以經典,就是因為其中每一個角色,都並不是臉譜化的,而是根據自己的位置,有自己獨立的思維,特色,而每個人都不蠢。

康熙身邊的一些老人,刻畫了三位,分別是魏東亭,王掞,佟國維。

這些人可不是隨隨便便杵在那裡充數的糟老頭子,而是大有來頭。

康熙的鬍子都是花白的,而這幾個老頭的鬍子都是雪白了。所以,當康熙還是個小孩的時候,這些大爺們可能正好是十多歲血氣方剛的少年,那麼擒鰲拜,滅三藩,平臺灣,這些人都是一路風風雨雨和康熙一起扛過來的,像大哥護小弟一樣護著康熙,比如魏東亭,佟國維以前都是御前侍衛,和康熙一起摸爬滾打,而王掞更加特殊,他的祖輩是明朝的忠良,文人,到了清朝又代表士大夫階層繼續輔佐清朝的皇帝。如果說康熙和魏東亭,佟國維是兄弟哥們兒一樣的情誼,那麼和王掞就要更多一份敬重,連自己兒子,未來皇帝的教育都交給他,可見重視。

這些老臣子輔佐康熙,看的已經不是個人的榮辱得失了,而是老爺子的尊嚴,還有帝國江山的長久穩固,他們是隨時願意為了老爺子康熙的面子,還有清帝國的裡子犧牲一切的。

還不起錢,魏東亭為了維護康熙的面子,寧願自殺也不開口,其實錢大多花在了康熙南巡接待。佟國維和康熙唱雙簧,自願退休,而這個王掞,和他們是完全一樣的,大局看得透透的,適當關頭,寧願自汙,也要出來幫康熙。

這是一種一般人難以理解的忠良,對主子的拳拳之心。就好比獵犬隨時可以為了護主犧牲自己。他們關心的已經不是自己的名利,忠誠已經到了忽略自我,超我的程度。

我們都以為王掞是來搞笑的,但是這個老大爺經常的一些舉動,已經可以告訴大家,他不簡單。

全劇裡王師傅一共出現的次數很少,大概五次,這五次,都是把這個人物的大局觀,洞察力,膽魄,還有包容展示無疑的。

第一次,給太子送錢。

他是書呆子嗎?不是!靈活得很,追繳國庫欠款的時候,查到太子頭上,王師傅給太子了一本“花了老臣一輩子心血註解的《大學講義》”讓他從中悟出一點道理,裡面其實是幫太子換錢的銀票。哪裡是什麼書呆子,直接就是王陽明的知行合一。

然後第二次,第十集,康熙要一廢太子,只有王師傅勇敢地站出來提醒康熙——不能廢哦!

為什麼不能廢?因為如果太子沒了,八爺黨,四爺黨,其他人,頃刻就天下大亂,康熙就不要想安度晚年了。

首先,他是說了大實話——不公平!太子被所有人黑,被所有人整,除了個別阿哥,沒有人幫太子。

這個是大家都知道,但是沒有任何人敢挑明的。

其次,他說了,不教而誅——

意思是太子是你自己立起來的,三十年,你用了最好的資源,教育去培養他,最後你把他否定了,也就是把自己否定了,以後你晚年拿什麼服人?你這樣弄得來人心不服後果是什麼?後果就是天下不服你——

這些都不是廢話,都是句句誅心的話。王師傅勇敢地提醒康熙,你不要一時衝動,鑄下大禍。

果然他說到了康熙心裡,康熙真的愁了——

雖然最後君無戲言,他還是沒有聽王師傅的忠言,毅然廢掉了太子,但是過後很快就發現跳出來的八爺了。所以事實證明一廢太子就是錯的。

接下來,第18集,邊疆匪患,康熙需要選大將軍王去帶兵,八爺黨推舉已經不被康熙看好的八爺,理由是——

而康熙並不想八爺出來帶兵,正在一大群人說得頭頭是到的時候。王師傅出來花樣攪混水,這個算是達到這個角色在本劇中的第一個智商高潮了——

你們不是說八爺不懂兵事也可以帶兵嗎?那我乾脆給你一黑到底,我推薦太子出來帶兵,看誰是真的坐朵兒的主帥!

表面上是搞笑無厘頭,實際上是在幫康熙解圍,給他找理由,找臺階。王師傅話已經甩出來了,如果你康熙同意八爺這個不懂兵事的去帶兵,那麼為什麼不可以同意“哀兵必勝”的廢太子去帶兵?你一碗水端不平嘛,等於也就變向地向朝堂上所有人宣佈——廢太子帶兵是扯淡,八爺帶兵,更是扯淡。等於是拿太子去汙八阿哥。在他說話之前,人還沒出來,話就先來了——

我一個大家都嫌棄的廢太子的人來附和你十爺,把你們弄得一樣黑,黑死你們。

然後正好就給了康熙話說——

康熙罵的是廢太子,其實罵的都是八爺。太子調兵逼宮是假的,但是八爺串聯爭儲君,逼肖國興算計太子都是真的。

然後最萌的是,王師傅還來了句不要虐待廢太子——

這是兩個老頭在唱雙簧,忽忽悠悠就又把八爺的如意算盤打垮了。注意看這時候康熙的表情,不是厭惡王師傅,而是很感動,很隱忍,很難過,他已經理解到王師傅自汙的良苦用心了。

這裡有一個一秒左右的焦晃老師的表情變化,大家可以自己去體會。不是那種荒唐或者譏諷或者洩憤的表情,而是那種快哭了又要忍著的表情。

再接下來,19集,康熙病了,太醫說吉人自有天相,不要緊的,但是王師傅馬上就悟出來康熙不行了。

這個必須是非常瞭解康熙的人,才能達到這種程度。

而馬上王師傅就告訴四爺,你要繼位——

而他不是要巴結四爺,因為他清楚知道,八爺不行,太子不行,只有四爺能夠延續大清的江山。


所以,王師傅根本不是一個跟著誰都為了自己利益的人,他要的是國家社稷,百姓福祉,對他來說康熙的江山就是他拿命和康熙一起換來的,絕不能看見它走邪路。

所以,最後,王師傅必須死。

因為為了四爺上位,就不能有把柄被八爺抓著,王師傅知道四爺不忍心,於是只有自己下手。

而王剛剛說完這個,下一幕就是他被康熙開缺。


開缺了,就算是擼到底了,王大爺幹任何事,都不幹任何人的事了。他可以最後一次為皇帝,為江山背鍋了。於是立馬就趕去賜死鄭春華。

而除掉鄭春華以後,王師傅自己就是最後的人證了,為了保密,自己也必須以死封口。

而王師傅最後是等到雍正來了才服毒的,他此時的神態,哪裡是個昏聵的老人,明明是最精的人。他送給四爺最後的話是,您的路還長,您可要好好地把他走完。

這是用自己的命,換了四爺的將來,大清的將來。

王師傅這樣的人根本不在乎利益,生死,作為標準的文人士大夫,他要的是朝聞道,夕可逝的骨氣。雖然命運讓他輔佐了太子,而大環境讓太子失敗,但是最終他自己,卻為康熙江山的延續,保舉了一個可靠的新君。

所以,他哪裡是輸了,他其實是大大的贏了,因為為了理想之死,是死得其所,死而無憾。另外,在康熙朝為康熙犧牲背鍋,康熙自然不會虧待他家人,雖然輔太子不成,但是擁立雍正有功,連命都搭進去了,那麼雍正即位之後對王師傅的評價,以及對他家人後代的照顧,也就可想而知了。王師傅是把一盤太子下死的棋下活了,是把一般人不能改變的大勢都改變了。哪裡是不輸不贏,明明是從輸到贏。

注:真正歷史上的王掞病逝於雍正六年。


HannibalLecter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不過電視劇與歷史還是大有不同的。歷史上的王掞並非自殺,《雍正王朝》中他卻自殺了,這是因為劇情的需要。為什麼他要選擇自殺呢,說到底和鄔思道選擇半隱的性質差不多。不過這老頭很聰明,鄔思道無兒無女門第低微,雍正不怕他,王掞就不一樣了。王掞的祖上是大明朝的首輔,屬於豪門望族,王掞本人也是帝師,深得康熙器重,所以,和鄔思道相對比,王掞其人更可怕,只是電視劇未呈現出來罷了。總的來說,他選擇自殺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太子被廢,家族掘起無望。太子二度被廢后,王掞自覺未來無望。要知道,古代帝師的成就意味著巨大的政治成就和榮耀,太子一倒,作為師傅的王掞不僅政治上的榮耀和清名盡失,而且還要受到不盡的牽連和壓迫,無論誰將來奪嫡成功,他以及他的家族都會被清洗。康熙之所以臨了還請他同乘龍輦,其實是有意向皇子們及臣僚們告示:太子無用了,大家就別難為師傅王掞了。在帝王家培養太子幾十年,王掞雖年老了,但這點意識很清楚。



二,博四爺,替胤禛背鍋。不得不說,這老兒的政治敏感性很強,因為身在朝堂,對朝堂的局勢看得很清楚。康熙欲立胤禛的心理他豈能不知道,當他知道了鄭春華還在四爺處,且知道八爺黨也知道的時候,他覺得機會來了,幫四爺除掉鄭春華,清掃障礙,無異於又輔助了一位太子,這可算作扳回一城。但是這個黑鍋背了,其實胤禛是很滿意的。罪卻要王掞來擔。他選擇自殺比日後被殺要高明得多。要說,這其實是雍正與王掞搭成的一個默契。為什麼呢?雍正明明讓人好好看著鄭春華,怎麼就讓王掞進去羞死她的呢?太巧合了吧。



三,一死謀子孫榮耀。倘若王掞不自殺,以雍正上臺後的手段,太子黨無不被清洗鎮壓,作為帝師的王掞,並知道鄭春華的內幕之人,豈有被雍正放過之理,那王氏一族不僅失去了過去的榮耀,而且很可能難以存活。王掞八十有餘,死不足惜,以一死埋住了四爺諸多的秘密,還為他掃清道路。雍正斷不會上臺後與一個死人過不去,而且其兒孫因沒有叄與而得以保全榮耀,那不是上上之策麼?

我是青燈問史,喜歡《雍正王朝》,歡迎互動,不喜勿噴。


青燈問史


王掞老爺子一生的心血都用在了廢太子身上,他的最終目標不過就是希望太子,繼承大統,能成為一明君。但是太子雖然對老師十分尊敬,但是卻在一干大臣帶領下誤入其途,不行正道。

與帝妃鄭春華私通,後來又圖謀造反,兩次被廢。但是王善都不離不棄的支持著這位太子。他是一心一意的為了大清的江山社稷,想要為清朝的帝王江山,培養出一位像康熙一樣的帝王。可惜願望落空,死鷹事件以後,康熙被氣得臥床不起。這一下真正的繼任者呼之欲出,各位阿哥緊鑼密鼓,在他們心裡重要的不是康熙的死,而是未來地位的繼承人是誰。所以他們在各個重要的關口,安排自己的心腹,收買人心,為自己將來登上帝位做準備。

死鷹事件以後,出奇的事態穩定,一干大臣意識到四阿哥最終登上皇位,成為新王。王掞在眾位阿哥中除了太子之外也最看好四阿哥胤禛,認為他才是真正為民,為朝廷辦事的人。其他阿哥汲汲營營勾心鬥角,也就四阿哥能夠真正去辦一些實事。所以王掞連夜找到四阿哥說“您一定要登上皇位啊”。四阿哥登上皇位可能成為潛在威脅的就是鄭春華。她可能被其他阿哥抓住成為整倒四阿哥的把柄,所以老先生決定代替四阿哥唱一出黑臉。,決定羞死鄭春華。

最後,王掞一番和鄭春華的對話後,鄭春華懸樑自盡。面對前來問詢的四阿哥,王掞遣散了家人,獨留一人坐於堂上,一杯毒酒,一句不輸不贏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不禁讓我想起來《過於喧囂的孤獨》的作者捷克作家赫拉巴爾83歲高齡,跳樓自盡。他和王掞一樣似乎看透了人生。在爾虞我詐的朝堂,說真話的王掞或許就是那個孤獨者。他贏了,四阿哥會登基,康熙找了一個好的繼承者,他不辜負帝王所託。他又輸了,一生心血,極盡寵溺,卻沒有培養出一代明君,太子被廢。他滿足了,他一條命賠鄭春華一條命,為新帝鋪路。他安靜的去了。



紅雨說歷史


《雍正王朝》太子的師傅王掞臨死前說他不輸不贏,然後自殺了。不輸不贏其實就是自我安慰罷了。


太師王掞傾盡了一生的時間,一生的感情培養太子。到最後是徒勞無功,太子就是一個扶不起來的阿斗。太子兩度被廢徹底出局,這就是他認為的輸。

太子師傅“王掞”敏銳的感覺到太子黨裡面的老四有很大的機會坐上皇位。所以他想為老四解決一個麻煩,去說服老四殺掉皇貴妃鄭春華,太子和鄭春華通姦,兒子和父親的小老婆通姦,而這個小老婆就在老四的府裡養著。這個秘密如果被別的皇子知道,絕對會成為攻擊老四的武器。所以他說服老四除去貴妃鄭春華,並且自薦自己去,一番說教,讓貴妃鄭春華羞愧自殺,他幫助老四掃清了登上帝位的障礙,這裡他認為自己贏了。所以他說下了兩步棋,一步輸了一步贏了,不輸不贏。


王掞真的不輸不贏嗎?估計他到死還不明白自己輸得一塌糊塗。他窮盡一生栽培的太子,兩次被廢,背後的推手就是他一直信任的太子黨老四雍正。太子被廢之後,一生的心血傾注失敗,萬念俱灰。他又做了讀書人不恥的事情,逼一個婦人去死,一代大儒有自己的尊嚴,所以他選擇了很體面的自殺,留有清名。也許他還有有別的想法吧,帝王之爭,太子失敗,他是太子老師,參與的太深了,知道的也太多了,新皇登基絕對會肅清政見不合的人。王掞還不如體面的自殺,這樣不連累家人。

這是個人想法,不知道對不對。如果你有獨特的見解,可以留言給我。


虎躍雲端


(日堯居k古史答雍正王朝)

——之無限猜想200——072

太子師傅王掞在太子胤礽身上花費了半輩子心血,最終抱著遺憾而去,鬧個不輸不贏……

康熙皇帝確立的太子胤礽不但自己把自己玩兒廢了,還把自己的師傅王掞氣死了!看來這位太子的師傅王掞還是有氣節的一個老頭,不過臨死前把自己的心裡話說全部說給了雍親王胤禎,即使是死也要死個明明白白。



(太子胤礽師傅王掞)

康熙朝的太子胤礽師傅有很多,上書房大臣張廷玉的父親張英,李光地、熊賜履和湯斌等等都不是等閒人物。

可這未位王掞只是太子胤礽的師傅其中的一位,因為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特殊的介紹了這位太子的師傅王掞與太子胤礽之間豐富的情感交流。

王掞,康熙九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提學浙江,累升內閣學士,轉戶部侍郎,康熙三十七年調吏部,四十三年升刑部尚書,後又調工部、兵部、禮部,都是擔任要職,為屬僚所折服。

我們從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可以看出太子胤礽與他的師傅王掞也是非常尊重的,可是無奈,自己的自信心受到了挑戰,整天周旋在自己兄弟們的你爭我鬥當中,而且處處充滿了陷阱。

(太子被廢而失落的王掞)

太子胤礽的再次被廢讓這位飽讀詩書,而又剛正不阿的太子師傅王掞感到十分苦惱,因為他自己的願望就是在他後半生的三十幾年裡把心血都傾注了太子胤礽身上,他想服侍一代令主登上大位,自己也好青史留名。

現在看來這個願望徹底粉碎了,因為太子的這次被廢,已經沒有復出的可能,可是他對康熙帝的忠心沒有變,他更不死心自己就這麼撒手西去,於是他在康熙帝眾多的兒子當中看到了四阿哥胤禎,他要勸四阿哥胤禎去爭奪皇位,不能讓康熙帝把皇位留給那些看西洋景的阿哥們手裡。

於是王掞來到了雍親王府,他這次到雍親王府並不是單單勸四阿哥胤禎去爭奪皇位,還有與太子有私情的康熙帝的嬪妃鄭春華就藏匿在雍親王府,他不想讓這位該死之人再次牽連到四阿哥胤禎,他要幫助四阿哥胤禎解決掉這個女人,不能再留下後患。

(不輸不贏的王掞師傅)

王掞師傅說得清楚:老臣的這半輩子心血花在二阿哥胤礽身上算是白費了,可是四爺您得爭取繼位呀!大清的江山社稷,還得靠您四爺來支撐。

王掞記者說道:我這次來到四爺府上就是想跟你說,盼著你早點兒繼承大統!雖然二阿哥胤礽眼看著是不行了,可是四爺您如果要能繼承大統,老臣這輩子也算是鬧個不輸不贏不虧不賺。

讀書人大多都注重氣節的,特別像王掞這種在康熙皇帝身邊當了一輩子差的飽學之士,深受皇恩浩蕩而又至死不愈的人是很難改變自己的初衷的。看來這位老人選擇了一條不歸路,他不想因為服侍太子給自己留下的汙點傳於後世,所以他最終選擇了自殺……

(圖片來自網絡影視資料)


本人不是歷史學家,不過是根據電視劇《雍正王朝》和一些清代歷史資料的情節做出猜想,故事為主,歡迎網友吐槽! 請關注頭條號:日堯居k古史!堅持原創。


日堯居k古史


王掞是《雍正王朝》裡面一個很有意思的角色,他的先祖是明朝萬曆年間的首輔王錫爵,而不是正德年間的王陽明。

有很多人看不懂王掞,覺得他十分的迂腐,或者滑稽,比如在選大將軍王的時候,他就出來說,他有一個人選,那就是太子,所謂哀兵必勝,如果讓太子出來當大將王,那麼肯定必勝。

但其實這個也是王掞的無奈,因為他是太子的老師,他根本不可能像佟國維和隆科多那樣,佟家人分別支持兩邊,他只能支持太子,只要有一線生機,那麼他就得出來爭取一下。

那我們再來看看王掞的三件事情,就看出王掞並非是一個迂腐之人,第一件事情,在戶部虧空案裡,王掞就給太子在筆記裡面夾著銀票,太子一下子感動了,在這個事情裡面,王掞並不是跟太子講什麼大道理,而是用實際行動來幫助太子。

第二件事情,太子被廢之後,王掞在乾清宮死諫康熙,其實在這一幕之前,康熙回京的時候,就讓王掞一同登車,這個就說明康熙並沒有完全放棄太子,而王掞也指出了太子的難處,那就是其他阿哥的扯後腿,他也指明只要太子有悔改之意,還是可能再立的。

在殿前,王掞與康熙言語上面好像有點衝突,但其實都在為康熙第二次立太子埋下伏筆,這個也就是康熙在讓群臣舉薦新太子的時候,看到張廷玉和四爺、十三爺再舉薦太子就很高興,而看到滿朝推薦八爺就不高興的原因。

第三件事情,那就是在鄭春華的事情上面,王掞是支持雍正當皇帝的,因為他知道雍正心裡裝著大清的江山還有臣民,但是鄭春華也確實是一個隱患,八爺他們有可能拿鄭春華做文章。

王掞願意出手幫助雍正,那就出面羞死鄭春華,那鄭春華之死由誰承擔,自然就是由王掞來承擔,另外還有一層意思,王掞是太子的老師,太子無法繼位,他也是用這種方法來明志的,當然,王掞一死,雍正肯定也不會虧待他的後人的,還是很划算的,畢竟王掞年紀也大了。

王掞的不嬴,是指太子沒有繼位,不輸,是他幫助了雍正繼位。


歷史簡單說


《雍正王朝》裡太子師傅王掞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人物,他應該是一個很有知識的人,他也是康熙給太子選的老師,而他這大半輩子把精力全都用在輔佐二阿哥胤礽這了!直到最後也沒對二阿哥放棄希望,康熙選大將軍王的時候,他還能勇敢地站出來替廢太子說話,幫他爭取這個大將軍王的位置!足以看得出,他對二阿哥胤礽的忠心!當然,康熙也看出來這位老大爺的不容易,也沒對他過多追究!

看看王掞這大半輩子,為什麼是不輸不贏,他伴隨太子讀書數十年,一直陪伴左右,在朝廷上一直也在替太子說好話,無奈,這個二阿哥胤礽,他有心當皇帝,卻沒有心思去治理國家,全部心思都放在培養自己的勢力以及花天酒地,享受安樂上面來了!以至於面對張春華,康熙的妃子,太子都敢佔為己有!康熙出巡,他作為監國,對待國家大事置之不理,面對百官外面長跪也不搭理,讓百官寒心!隨著太子兵諫失敗,徹底失去了奪嫡的資格,被圈禁起來,王掞仍舊心繫太子!然而,他對太子的希望是徹底失去了,所以在太子這的付出,他是輸了,輸的一敗塗地!

然而,經歷了這麼多事,他發現四阿哥胤禛對於奪嫡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於是乎,他就來到四阿哥府中游說四阿哥。當他發現張春華原來沒有死,而是被四阿哥和十三阿哥雪藏起來之後,他心裡豁然高興起來!所以他要幫助四阿哥奪嫡,那麼,張春華就是一個潛伏的炸彈,一旦被八阿哥和十四阿哥抓住了,四阿哥即使不被炸死也得深受重傷,於是,他憑藉三寸不爛之舌活生生把張春華給說的羞愧至死!

還有一個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隻有四阿哥胤禛當上皇帝,二阿哥才有機會從圈禁的小黑屋裡獲得自由,畢竟四阿哥對這位二哥還是充滿著感激之情的!就從沒有把張春華殺死就足以說明他對他二哥有著不可泯滅的親情!

當然,王掞幫助雍正的最後一點那就是自己選擇死去,只有這樣,才能徹底的讓雍正在康熙眼中得到信任!他一死,雍正就再也沒有什麼把柄被老八和老十四抓著了,看到了未來,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二阿哥還有出頭之日,老王掞還有什麼可執著的呢?四阿哥胤禛是做大事的人,這也算是選擇了一個明君,這就是所謂的一輸一贏!


可樂男孩


皇帝要費太子,並且得到大家及後世的認可,總要有合適的理由,而太子師傅王掞明知聖意,但力保太子。奈何朕意已決,無力迴天,哀莫過大於心死,就這吧,一了百了……







夜神千帳燈






貓衚衕


太子的老師不是他,王棪,在康熙朝連名字也沒提及。康熙對太子胤礽寄予很高期望,為他制訂了周詳的培養計劃,在太子很小的時後,康熙就親自教他讀書,每天上朝之前他都要在東宮中為胤礽講授四書五經,又要胤礽將前一天講過的內容背誦一遍,胤礽有不明白的地方他再作講解,直到胤礽能夠全部融會貫通為止。胤礽在六歲以後,康熙聘請了老師:張英,李光地,湯斌為胤礽輔導講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