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成化鬥彩瓷器彩繪色彩鑑析及鑑定

成化皇帝(1465-1487)在位二十三年,是瓷器藝術成就極高的盛世。其間國泰民安,承前啟後,發展創新,生產燒製了大量瓷器。譽以青花與鬥彩最負盛名,其特點是青花淡雅沉靜,以玲瓏秀奇,清欣雅麗的色調風靡天下;鬥彩聞名於世,以秀麗雅緻,爭奇鬥豔的風度神韻,倍受世代珍愛。

精工細做 極具特色

成化時期工藝精湛,瓷器修胎規整,瓶、罐、壺等琢器,接胎痕不明顯;盤子多有塌底現象,碗、盤類底足較薄,而直,且高,多呈內八字。

官窯青花瓷器分底施釉和砂底兩種。以帶釉居多,器物內部及底部釉色和器身釉色內外一致,砂底呈褐黃色,俗稱“米糊底”,上手撫之,溫潤細滑,無粗糙感。器物挖足較深,底足牆較窄,呈內八字,足脊較圓,足跡露胎處可見黃溢。器物裡釉,底釉平滑細膩。足外牆大多圍以兩至三道弦紋,一道靠上,兩道靠近足底部邊緣,靠近足根那條圈線較深,上面一條則淡,為成化官窯器所特有風格。

大明成化鬥彩瓷器彩繪色彩鑑析及鑑定


足外牆弦紋示意圖

成化鬥彩 “天”字款罐

成化鬥彩天字罐極負盛名。它是一種短頸、直口、豐肩、收腹、廣平底,小圈足的鬥彩小罐。通體高度一般在10-12釐米左右,罐底中心處用青花書“天”字楷款,因此而得名。

天字罐的造型端莊秀麗,形體雖小卻有大器的風韻。紋飾有纏枝蓮、海水瑞獸、雙龍戲水、海馬行空等圖案,色彩豔麗柔和,畫意飄逸灑脫。其中以纏枝葡萄紋的天字罐最具魅力,器身滿繪鬥彩纏枝葡萄紋飾,枝蔓相纏,葡萄飽滿,枝葉繁茂,肩部與足脛處各為一圈變體仰覆蓮瓣,蓋頂無鈕,微微凸起,蓋面彩繪有綠葉,嫩黃,“奼紫”蔓須及紅褐彩相配的兩串葡萄。各種彩繪紋飾,寫實寫意,協調有序,疏密相間,給人一種優雅勻稱的美感。

成化朝距今已有550多年,歲月滄桑,社會動盪,完整的珍貴器物流傳至今已屬不易,特別是一些蓋罐,其蓋原配者罕見之至。

大明成化鬥彩瓷器彩繪色彩鑑析及鑑定


鬥彩纏枝葡萄紋天字罐

成化鬥彩之所以能夠成為傳世的極品,與成化皇帝的特點、性格、環境和喜好精巧細膩之物是分不開的,充分體現了成化皇帝與當時的制瓷有著密切的關聯。成化鬥彩的成就,是成化御窯的匠師藝人們用聰明的智慧和勤奮的汗水,為中華民族作出的傑出貢獻。成化鬥彩還有許多值得我們更深層次研究的內容,以進一步提升對成化鬥彩瓷的探究認識。

所以,不可濫用器物口沿部是否有鑲口及滑潤或澀手來肯定或否定它。應該先分清楚器物是否曾經使用過,還要根據不同器物使用者的等級而有所分別,不能一概而論!

九、款肥稚拙 極具特點

明代成化年間官窯瓷器款識有書“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和“天”字款兩種,不見“成化年制”款,且只有楷書款,不見篆書款。成化官窯瓷器年款,主要書體為青花楷書“大明成化年制”六字雙行款,圍以青花雙圓圈或雙方框款,也有極個別無邊欄的。落款位置多在器物外底中心部位。另見有以青花料自右向左橫書的六字楷款,落在盤類的口邊或高足杯的的足內沿。

成化彩瓷均署青花款,其特點是字體深沉,無漂浮感而有云蒙感。筆法蒼勁有力,中鋒運筆,筆道粗,字體肥,故有“成化款肥”之說。字體並不嚴謹規範,似為兒童所書,透著稚拙之氣。成化官窯款識的藍本似出自一人之手,也為歷代仿寫所不及。

大明成化鬥彩瓷器彩繪色彩鑑析及鑑定


孫瀛洲老先生總結成化款識,有鑑別歌訣“大字尖圓頭非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化字人匕平微頭,制字衣橫少越刀。明日窄平年應悟,成字三點頭肩腰。”就是說款識中的“大”字的第二筆上端有尖有圓,出頭並不很高;“成”字第五筆的撇直而生硬;“化”字左邊單人旁和右邊“匕”上端幾乎持平;“制”字中下半的“衣”字一橫一般不越過右方的刀;“明”字左邊的“日”多是上窄下寬或上下部相同;“成”字最後一筆的一點,有的點在橫以上,有的點在與橫持平部位,有的點在橫以下,但以點在與橫持平部位多見;另還有個別“成”字沒有一點。

“天”字款只見於成化鬥彩罐上,落款位置在器物外底。孫瀛洲先生也為“天”字款總結了歌訣:“天字無欄卻為官,字沉雲濛在下邊。康雍乾仿雖技巧,字浮雲淡往上翻。”是說成化時期有一種官窯鬥彩罐,外底書寫一“天”字,字外無邊欄;因釉質肥厚,青花書寫“天”字不是很清晰,有云遮霧障,若隱若現的感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均仿燒過天字罐,仿款字體較成化時顯得無力草率漂浮。 有不懂得可以在下面評論區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