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古城——金融發展史(1)

金融發展史一當鋪

大同的典當業頗為興隆,僅清乾隆五年(1740)重修南善化寺碑記佈施銀兩的當鋪就有12家,計有如松當、好義當、豐隆當、銳興當、聚德當、天源當、復興當、三義當、萬通當、三元當、興隆當、德盛當。其中的三元當於1929年歇業。乾隆三十九年(1774)大同府轄實有當鋪456戶,分佈於二州、七縣、一廳。直到道光十年(1830),大同縣當鋪尚有62戶,城內52戶,得勝堡4戶,拒牆堡2戶,鎮川堡4戶。

大同古城——金融發展史(1)

1840年鴉片戰爭後,清政府橫徵暴斂,預徵、預借當稅,典當業漸趨衰退。光緒十三年(1887),山西全省當鋪比康熙年間減少60%多,北路雁門道(按轄26縣)只有437戶。光緒十六年(1890),大同城內有記載的當鋪只剩20戶,到宣統三年(1911),又達到30戶。

大同古城——金融發展史(1)

1912年2月23~28日,城內清淮軍兵亂後,典當業被搶劫倒閉的十之八九。1926年3月,城內當鋪又發展到32家,遍佈城內四大街及各街巷,計北門裡至四牌樓7家,東門裡至四牌樓2家,西門裡至四牌樓4家,南門裡至四牌樓3家,各街巷共16家,計帥府街1家、皇城街2家、大廟角1家、李懷角2家、倉門街2家、段市角3家、唐市角1家、貴兒寺2家、東關關角1家南關關角1家。此外,小南頭、西谷莊落陣營鎮川堡得勝堡、信家皂、早旺等鄉村及口泉鎮均開過當鋪,唯因當時農村治安多亂少靖,時開時歇。

1926~1932年,私營典當業受害最深,尤其在晉鈔貶值過程中,當鋪以十足鈔價收押之架貨,被貶了值的晉鈔贖去。以20元兌1元比例結束晉鈔毛荒風波後,能夠勉強維持經營的私營當鋪只剩兩戶。經營典當業的資本家喘息未定的時候,掌握山西經濟命脈的十大經濟組織之一的營業公社捷足先登,於1932年10月1日在大同開設的官當鋪“晉益當”正式開業,在城內北門、西門、南門裡設3個分當,每分當資本15000元,還有各發行資本額兩倍的發行紙幣權,利息公稱低於私營當鋪五釐,所以經營典當業者遲遲不動,直到1935年城內私營當鋪只剩6家,其中1929年後開設的4家,連同口泉兩家和3家官當鋪,大同的典當業共11家,具體分佈為北門裡晉益當北記、天濟當,西門裡晉益當西記、源瑞當,南門裡晉益當南記、源盛當,東門裡宏盛當,東關青雲當,大廟角福源當,口泉鎮德生當、雙和當。

大同古城——金融發展史(1)

1937年9月13日,日軍人侵大同後,3個晉益當初為偽察南銀行大同分行接管,後交偽蒙疆銀行大同分行接管,.經清點後繼續以原名稱營業1940年城內共7家口泉兩家此外大東街路北神曲朝鮮人樸俊臣(化名佐藤)在 本伍在小皮巷巷口西側,開設大興當:日人橋本伍在小皮3號院開設錢屋當鋪。

1943年5月25日,偽同和實業銀行厚和市(今呼和浩特市)分行將該市的8傢俬營當鋪組成有限公司形式的興亞當。次年,以“全蒙性"為由,將張家口、大同所有當鋪(朝、日人當鋪除外)均合併於內,在大同設偽興亞當分當,下設4個支當,計北門支當、南門支當、東門支當、西門支當。4個支當同時於1944年12月1日開業。

1945年日軍投降後,偽興亞當由山西省營業公社接收,仍名晉益當。日、朝人辦的私營當鋪均於1945年上半年先後停業。

抗日戰爭勝利後,個別當商也有奔走復業的,奈政局日下,通貨惡性膨脹,物價一日數變,不利經營典當業,即便官辦的晉益當也止當聽贖。至此,大同的典當業結束千餘年的經營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