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從石頭那裡開始丨百花叢聲

世界从石头那里开始丨百花丛声

洞庭古岸史(節選)

世界从石头那里开始丨百花丛声

世界從石頭那裡開始

世界似乎是從石頭那裡開始的。開天闢地,石破天驚,岩漿迸裂,女媧補天,都是石頭。齊天大聖原本是一隻石猴,《紅樓夢》最初叫《石頭記》。如果真像地質學家說的,六千五百萬年以前有一場造地運動,動是石頭在動。洞庭湖塌陷下去,岸留下沒動,留下也是石頭沒動。

世界从石头那里开始丨百花丛声

湖灘上,一些外表呈蜂窩狀的石頭,通身全是密密麻麻的孔穴。或許是某個地質時代留下的火山石。可是我見過的那些火山石都輕,這些石塊沉。上面也不見那種針孔大小的氣孔。我仔細觀察過那些孔穴,有的就是一個圓溜溜的窩,有的是內壁光滑的通道,有的孔穴與孔穴相連,像一組幾居室的套間。統起來看,一塊石頭就像一座蜂類聚住的城堡。可是城裡沒有居民。住在裡頭的只有一小團一小團晦暗。好像那即將要來的夜就寄存在這裡。它們傍晚時爬出去,早晨爬進來,把洞壁爬得光溜溜的。這些孔洞到底是怎麼來的呢?莫非女媧補天,從這裡取了石頭的種子?只有她,才能在石頭上留下如此母性的痕跡。

世界从石头那里开始丨百花丛声

湖中吃草的牛一邊抬起頭來望,一邊朝岸這邊走。岸上的林子裡響起鳥歸巢的叫聲,一道陽光從林子那裡斜過來,剛好照在我面前的城堡上。那麼多孔洞一下變得溫暖,一齊放出光彩來。有某種東西把血液打動,突然就有了穴居的念想,彷彿一下就可以穿越一萬年,進入有巢氏進入山頂洞人的時代。住在這樣的洞穴裡,晚上看星星是沒有問題了。一些孔洞的朝向本來就是要把天空裝進來一些。下雨的時候也會把雨裝進來。人不喜歡住在雨裡。那就換一個吧。雨不進來,卻可以聽雨聲,還可以用雨絲做門簾。只要你不把自己弄得那麼大,像一隻蜂一樣,或者像一顆顆星星那樣。或許這地方原來就是給星星住的。星星到了天上,房子就空在這裡。可是人不是星星,他連蜂都不是。他還是要用一些衣服之類的東西把自己弄得很大,他要住到房產證上。人只能站在一邊看著,直到陽光被岸上的樹林子收走,石頭暗下來。

世界从石头那里开始丨百花丛声

那個放牛的老頭就是這時候走過來的。他說他也經常看石頭。他說石頭在走。他指給我看這一路排過去的石頭:歪歪扭扭,看起來散漫隨意,指向還是一眼就能看出來,它們在往湖中間去。而且是,靠近岸的石頭大,離岸遠的石頭小。他爺爺放牛的時候就跟他說:石頭在走,越往前走石頭越小。到他放牛,放到一定年紀,也留意上石頭。你不會看到石頭像人一樣像牛一樣邁開步子在走。時間越長,你就越是看出來石頭在走。石頭用的時間跟人不一樣。人的時間在鐘上頭,在手機上頭,坐車坐飛機什麼的,都按那個上頭來。連牛都跟我們不一樣,它們按照湖裡的草來,按照太陽來。石頭好像只按它自己來。有時候,一年兩年,石頭連動都不動。草圍著石頭長了好幾遍,它就是不動。有時候,湖水一退,拉開兩個手指一量,就發現石頭往前挪了。

後來他帶我去看另一處地方的石頭。那是些青灰色的石頭,從岸上連到湖灘,鱗片似的排列的石片石錐像冰川。剛從山體中掙脫出來時,步伐齊整,用它們的尖銳走著風。再往前,步子開始零亂,尖銳上頭起了一層粉。粉得有些細膩。原本堅硬行走的石,不再分成一塊一塊,變成可以和水一起流動的東西。風也可以把它們吹起。想想也是,這世間高一些的事物,不就是這樣平緩下來,直到另一波褶皺升起?

世界从石头那里开始丨百花丛声

兩塊挨在一起的石頭,一塊像是依偎在另一塊懷裡。越看越像一對男女,在親熱纏綿。他們在一起,每個凹凸都吻合。如果沒有中間那條縫,就是一體。放牛的老頭看到的正好相反。他說他們原本是一塊石頭,滲入的水慢慢把它分作兩塊。水滲入一塊石頭的過程是緩慢的,從他的爺爺到他,也就一粒稗子那麼寬。水輕言細語在那裡流。那些湖灘上的石頭,就是從這樣的縫隙出發的。一塊石頭分作幾處身體出行。人太過匆忙,看不了石頭的事情。一個放牛的人,或許可以看到一些。

——選自《散文》201811

世界从石头那里开始丨百花丛声世界从石头那里开始丨百花丛声

《散文》

世界从石头那里开始丨百花丛声

以“表達你的發現”為理念的《散文》,是中國創辦最早、發行量最大、影響最廣的專業散文期刊,三十餘年來以其“格高、境闊、文潔、意新”的格調品位和“敬重名家、扶掖新人”的編輯理念,對中國的文學創作、批評、出版領域,乃至文化和語文教育領域,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散文》被讀者和作者譽為“漢語文學的園中之園”、具有“中國文學的巔峰筆意和思想之美”。除自身讀者外,《散文》也被文摘類刊物和綜合時尚類刊物高度關注。

世界从石头那里开始丨百花丛声

更多好書

百花文藝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