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世寧一個外國傳教士,為什麼受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重視


郎世寧,意大利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裡奧內,清康熙帝五十四年作為天主教耶穌會的修道士來中國傳教,隨即入宮進入如意館,為清代宮廷十大畫家之一,曾參加圓明園西洋樓的設計工作,歷經康、雍、乾三朝,在中國從事繪畫50多年,極大地影響了康熙之後的清代宮廷繪畫和和審美趣味。

清康熙帝五十四年作為天主教的修道士來中國傳教,得到康熙帝召見。當時康熙61歲,酷愛藝術與科學,雖然不贊成郎世寧所信仰的宗教,卻把他當做一位藝術家看待,甚為禮遇。康熙對他說:“西方的教義違反中國正統思想,只因為傳教士懂得數學基本原理,國家才予以聘用。”他又表示詫異道:“你怎能老是關懷你尚未進入的未來世界而漠視現實的世界?其實萬物是各得其所的。”旋即派郎世寧為宮廷畫師,不給他傳教的機會。

1722年康熙駕崩,雍正繼位,傳教士皆逢厄運,唯有在宮廷服務的教士受到特殊禮遇。郎世寧向中國的皇帝和宮廷畫家展示了歐洲明暗畫法的魅力。作於雍正元年(1723年)的《聚瑞圖》軸、雍正二年(1724年)的《松獻英芝圖》軸和雍正六年(1728年)的《百駿圖》卷等畫幅,都顯示了郎世寧堅實的寫實功底,體現了他早期繪畫的特色和麵貌,具有濃厚鮮明的歐洲繪畫風格和情調。


雍正年間,郎世寧根據皇帝的旨意,向中國的宮廷畫家斑達裡沙、八十、孫威鳳、王珓、葛曙和永泰等人傳授歐洲的油畫技藝,從此,純屬歐洲繪畫品種的油畫,在清朝的宮廷內也開始流行。從清代內務府造辦處的檔案中得知,在這段時間裡,郎世寧創作了不少作品,但是保存至今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大多已經失傳了。

雍正二年(1724年),皇帝開始大規模地擴建圓明園,這為郎世寧提供了發揮其創作才能的極好機會。他有較長一段時間居住在這座東方名園內,畫了許多裝飾殿堂的繪畫作品。其中既有歐洲風格的油畫,還有在平面上表現縱深立體效果的歐洲焦點透視畫。

雍正皇帝對於這位洋畫師的作品十分讚賞,曾經對一幅人物畫的圖稿做了如下評語:“此樣畫得好!”

雍正在位13年,由乾隆繼承大統。乾隆皇帝雅好書畫詩文,在位期間重視宮廷繪畫的發展,所以從康熙時就入宮的畫家郎世寧仍然得到重用,成為宮廷畫家中的佼佼者。乾隆登基時年24歲,每日必去畫室看郎世寧作畫。

郎世寧墓位於北京西城區車公莊大街6號,北京行政學院歐洲傳教士墓地內。郎世寧墓碑的正中用漢字寫著“耶穌會士郎公之墓”,墓碑的左側則是墓誌,墓誌是用拉丁文撰寫而成的。郎世寧墓墓碑上還刻有乾隆皇帝的旨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