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山海經卷一南山經03

【原文】

又東三百八十里曰猨翼之山。其中多怪獸,水多怪魚。多白玉,多蝮蟲,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

「國學經典」山海經卷一南山經03

【詞義解釋】

猨翼:yuan((二聲) yi(四聲),山的名字。蝮蟲:又稱反鼻蟲,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毒蛇名。蝮蟲的顏色像紅白兩色的綬帶紋理,鼻上有針刺,大的蝮蟲重達一百多斤,它們棲息在怪樹上,顏色就是它們的保護色。另一種說法為蝮蟲就是蝮蛇,身長只有三寸,頭只有人的大拇指大小,在古代傳說中是一種非常可怕的怪物,屈原在《離騷·大招》的招魂詞中,就呼喚靈魂不要去南方,因為南方有千里炎火、蝮蛇和其他一些可怕的動物蔓延。“魂兮歸來!南方不可以止些。雕題黑齒,得人肉以祀,以其骨為醢些。蝮蛇蓁蓁,封狐千里些。雄虺九首,往來鯈忽,吞人以益其心些。”

【譯文】

堂庭山往東三百八十里是猨翼山,山上生長著許多怪異的野獸,水中生長著許多怪異的魚,還生產白玉,有許多蝮蟲。除了蝮蟲,猨翼山還有很多奇怪的蛇和奇怪的樹木,十分兇險,人是上不去的。

「國學經典」山海經卷一南山經03

【原文】

又東三百七十里曰杻陽之山。其陽多赤金。其陰多白金。有獸焉,其狀如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謠,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孫。怪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憲翼之水。其中多玄龜,其狀如龜而鳥首虺尾,其名曰旋龜,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聾,可以為底。

杻陽:niu(三聲),山名。虺:hui(三聲)古書上說的一種毒蛇。[虺虺]形容打雷的聲音。“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出自南朝時期著作《述異記》。旋龜: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生物,產於怪水。《山海經》談到的“ 旋龜”產地,一是在海外赤道以南;一是西北洛水的支流,說明“旋龜”的分佈較廣。《辭書》介紹:龜有十種,“旋龜”屬於水龜中的一類。

「國學經典」山海經卷一南山經03

【譯文】

猨翼山往東三百七十里就到了杻陽山,山的南坡生產黃金,山的北坡生產白銀,杻陽山有一種異獸,叫做鹿蜀,它的形狀像馬,白首紅尾身上滿是老虎的斑紋,鹿蜀的鳴叫像是有人在唱歌,據說誰披上鹿蜀的皮毛誰就可以子孫滿堂,因此,它們經常遭到人們的捕殺,不過鹿蜀非常警覺,一有風吹草動它們就會躲藏起來。杻陽山還孕育了向東流入憲翼水的怪水河,水中經常發出一種像是敲擊木頭的難聽的聲音,這是一種叫做旋龜的動物發出來的。旋龜有著深紅色的外殼,它的形狀像普通的烏龜,卻長著鳥頭和蛇尾,旋龜時而在岸邊休憩,時而在水裡遊動,佩戴旋龜甲可以使人們的耳朵不聾,另一說佩戴旋龜甲可以防止雷擊。另外,它還有治療腳繭的功效。

「國學經典」山海經卷一南山經03

傳說大禹治水時,有應龍尾巴在前面開道劃地,指引大禹沿著它所劃的地方開鑿水道,將洪水引入大海,而旋龜則幫著大禹馱著息壤,跟在大禹身後幫助大禹把一小塊一小塊的息壤取來投向大地,息壤落地後迅速生長很快抵擋住肆意的洪水,因此,旋龜也是治水的重要角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