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許閒:特色保險中介崛起,超級平臺正在醞釀

當行業站上新的歷史起點,誰能佔據C位?服務產銷分離的專業保險中介也將理所當然迎來其最好的發展時代。

2019年1月5日上午,復旦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系主任許閒出席“2019年慧保天下保險大會”並發表獨立演講,站在一個學者的立場上,分析了保險中介行業目前的發展現狀。

許閒指出,根據中國保險年鑑,2016年保險專業中介渠道保費收入達到了2232.5億元,同比增速30.5%,佔全國總保費收入7.2%,這一佔比仍遠低於發達市場水平,這表明國內的保險專業中介市場仍存在巨大發展空間。與此同時,國內保險中介在發展中,仍面臨兩大問題,即區域發展不平衡和經營水平有待提高。

對於當下保險中介行業呈現出的新的值得關注的發展趨勢,許閒也進行了總結,主要包括六大方面:行業巨頭搶灘保險中介市場,對外開放層次加深、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業內外高素質人才紛繁湧入,特色中介崛起、主導細分市場,中介專屬產品日漸特色化,服務於產銷分離的超級平臺正在醞釀。

許閒表示,產銷分離是行業的大勢所趨,部分保險公司會逐步把銷售職能分離出來,中介機構可以承擔前端的銷售職能,這一趨勢已經被洞察,與之相適應的大平臺已經在醞釀中;在強者恆強的大環境下,中小保險公司將面臨生存的挑戰,這些挑戰恰恰是中介機構轉型的契機。

下文即根據許閒演講實錄整理:

復旦大學許閒:特色保險中介崛起,超級平臺正在醞釀

復旦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系主任 許閒

保險中介增速略高於行業平均水平,仍面臨巨大發展空間

中介市場未來發展潛力巨大。從全球的數據看,保險代理市場規模從2010年605億美元增長到2017年1019億美元,增速為7.7%;保險經紀市場從440億美元增長到690億美元,增速為6.6%;保險公估市場從224.4億美元增長到368.4億美元,增速為7.3%。

全球保險中介不同板塊業務佔比來看,代理業務規模最大,佔比為49%,保險經紀佔比為33%,保險公估佔比為18%,我國的佔比分佈與此類似,符合國際大趨勢。過去五年全球保險業發展增速低於4%,但中介市場在過去7到8年平均增速達到7.2%,遠超保險業務增速,說明中介市場未來發展潛力巨大。

復旦大學許閒:特色保險中介崛起,超級平臺正在醞釀

我國保險中介發展情況。保險年鑑數據顯示,2016年保險專業中介渠道保費收入達到了2232.5億元,同比增速30.5%,佔全國總保費收入7.2%。其中,保險專業代理實現保費收入1540.4億元,同比增速33.8%,在全國保費收入中佔比4.9%;保險經紀實現保費收入692.1億元,同比增速23.8%,在全國保費收入中佔比2.3%。這些數據說明,儘管保險專業中介發展速度很快,但也只是略高於行業整體保費收入增長速度。

保險專業中介營業收入水平。2016年保險專業中介實現營業收入544億元,同比增長43.7%,其中,代理公司的營業收入是經紀公司的2.86倍。從淨利潤的角度看,卻截然相反,經紀公司實現淨利潤13.8億元,而保險代理公司實現的淨利潤僅有8.6億元。代理公司的保費利潤率僅為2.2%,經紀公司卻高達10.2%,這個數據發人深省。

保險中介市場的規模與結構。

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發佈的《保險中介市場生態白皮書(2018年)》顯示,我國中介渠道實現的壽險保費收入中,個人代理渠道佔比接近50%,銀郵渠道佔比為40%,專業保險中介渠道佔比是最低的,但成熟市場美國的專業中介機構渠道佔比已超過50%。這一對比說明,雖然目前我國專業保險中介機構的保費收入佔比偏低,但是遵循國際發展經驗來看,專業中介渠道乃至整個保險中介市場發展皆可期。

保險中介市場戰略變動。目前保險中介面臨兩方面的挑戰,一方面來自行業內部,保險公司尤其是巨頭,有強烈的“去中介化”的雄心,強調打通上下游產業鏈,構建自己的閉環生態體系;另一方面來自外圍第三方,他們手握巨大流量或場景優勢,已經開始成立或申請開設保險專業中介機構,建立保險生態,實現自身流量的變現。傳統保險中介機構為應對各方挑戰中,也開始做出戰略性調整,如大童就已經開始在探索O2O的模式等等。

保險中介發展仍面臨區域發展不平衡以及經營水平有待提高等現實問題

我國保險中介發展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即區域發展不平衡和經營水平有待提高。

區域發展不平衡

從宏觀數據來看,整個保險中介發展存在比較嚴重的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選取兩個關鍵指標,一是中介機構數量分佈,二是中介機構保險業務收入規模。

根據中國銀保監會統計資料顯示,2016年,全國保險代理公司1544家,保險經紀公司472家,保險公估機構291家。從各個省份分佈情況來看,不平衡現象非常明顯,有的省份中介機構數量非常多,如北京、山東、江蘇和遼寧均有超過100家代理公司;青海省卻只有一家保險代理公司;寧夏、內蒙古、河南、河北、廣西等省份仍沒有保險經紀公司。

國際上度量普惠金融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標是民眾能夠接受到金融服務網點之間的距離。從保險專業中介數量的分佈體現出,部分地區的民眾很難接觸到專業保險中介機構的服務。

2016年中國各省份保險代理公司數量(家)

復旦大學許閒:特色保險中介崛起,超級平臺正在醞釀

2016年中國各省份保險經紀公司數量(家)

復旦大學許閒:特色保險中介崛起,超級平臺正在醞釀

保險中介機構實現的保險業務收入也存在非常明顯的地區差異。北京的保險經紀公司比較多,經紀機構實現保險業務收入83.6億元;山東代理公司數量比較多,代理機構實現保險業務收入98.2億元;在中國保險公估公司收入裡大量集中在中國的南方、廣東和深圳等沿海地區。

經營水平待提高——以新三板保險中介公司為例

中國有2000家保險中介機構,越來越多保險中介機構開始登陸中國新三板市場,現在有30家保險中介機構在新三板掛牌上市,其中,14家來自於北上廣,12家來自於東南沿海地區,雲南、安徽、河北和湖南各有一家公司。

從2018年中報看,掛牌新三板的中介公司流動性良好,其流動比率為5.55%(流動負債/流動資產),現金和現金等價物佔比為43.44%,流動性非常充足。30家公司平均資產負債率為24.95%,負債量比較低。

誠然,掛牌公司也存在一些明顯的缺陷:

1、地區發展不平衡。三板掛牌公司仍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西部地區僅有云南省的同昌保險一家。

2、業務費用率偏高。營業成本、銷售費用、管理費用佔營業收入的平均值為98%,新三板掛牌的保險中介公司投資收益佔營業收入平均值只有0.6%,難以彌補業務虧損。

3、董事和高管教育背景仍有提升空間。掛牌新三板的保險中介機構中,每4個高管裡有一個學歷是大專及以下,人才方面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4、融資難度較大。過去一年裡,只有5家機構實現了交易和定向增資,其餘公司均為零交易,多家保險中介將籌集的資金用於購買理財產品。

5、股權結構單一。掛牌中介機構大部分是家族經營,單一股東壟斷,有29家公司存在單一股東壟斷或家族經營的情況。

雖然保險中介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但也同時面臨營業網點較少,分佈不平衡等諸多問題,許多地區的民眾仍無法享受到專業中介公司帶來的專業服務。對於新三板中介公司來說,經營情況也有進一步提高和改善的空間。

保險中介六大發展趨勢:特色中介崛起、超級平臺正在醞釀

毋庸置疑,我國保險中介的發展市場寬廣、發展潛力巨大,需要重點關注六大發展趨勢。

1、行業巨頭搶灘保險中介市場。在流量為王、場景為王的態勢下,掌握大流量的 BATJ等大型互聯網公司,以及擁有場景優勢的汽車行業、建築行業、零售行業的巨頭未來都有可能搶灘保險中介市場,強勢介入保險生態鏈。

2、對外開放層次加深、政策支持力度加大。隨著我國自貿區、“一帶一路”等政策推行,開放力度將進一步加大,首當其衝的是金融業,金融業裡首先開放的是保險業,保險業中先行試水的是中介板塊,如果這種大趨勢能成立的話,未來隨著對外開放政策加大,國家對保險中介給予的政策、關注和支持度也會進一步加大。

3、業內外高素質人才紛繁湧入。隨著保險中介的快速蓬勃發展,很多保險專業的應屆畢業生開始考慮進入保險中介業,花心思研究中介從業的未來前景。同時,高素質人才從互聯網公司、其他行業以及傳統保險公司流向保險中介的情況也在持續增加。

4、特色中介崛起、主導細分市場。未來保險中介在整個保險產業鏈的角色也會逐漸發生變化,保險中介機構將不僅僅是保險公司銷售的一個通道,將會在產品設計、產品定價領域發力,主導部分細分市場。

5、中介專屬產品日漸特色化。目前一些比較有特色的,如失能保險和長期護理保險等產品,都是由一些特色專業中介機構來推動發展的,相信這一趨勢將逐步擴大,中介專屬產品特色化將更趨明顯。

6、服務於產銷分離的超級平臺正在醞釀。產銷分離是行業的大勢所趨,部分保險公司會逐步把銷售職能分離出來,中介機構可以承擔前端的銷售職能,這一趨勢已經被洞察,與之相適應的大平臺已經在醞釀中;在強者恆強的大環境下,中小保險公司將面臨生存的挑戰,這些挑戰恰恰是中介機構轉型的契機。

至於保險科技與中介機構的發展的關係,一種觀點認為,未來保險科技的發展會替代中介機構的職能,加速“去中介化”的進程。但從互聯網興起之時到如今,保險代理人隊伍在展業中的作用依然無法撼動,甚至代理人規模已突破800萬人。且隨著科技發展,保險中介也在積極推進轉型,人工智能取代不了太多的代理人,尤其對昂貴和複雜的保險產品。

另一種觀點認為,保險科技會助力保險中介的發展。一個保險條款裡對消費者重要的要素共有87條,對於保險消費者來說,無法在30秒內讀懂這87條與其利益息息相關的條款。隨著智能保顧、聊天機器人等保險科技的發展,保險中介天然的優勢將會發揮,他代表的不是一家保險公司,而是整個行業值得消費者信賴的產品。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