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當年爲什麼會解體?

平安是福142543292

謝邀。關於蘇聯解體有許多原因,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前蘇聯形成了一個固化的特權階層,背離了人民,最終也被人民所拋棄。

前蘇聯時期,形成了一個高級幹部的特權階層,他們已經背離了革命的初衷,形成了自己的利益鏈條,並在勃列日涅夫時期進一步的固化,徹底封死整個社會的基層精英上升的通道。

時間一長,普通人民就不再信任和支持他們,而稱這個特權階層為“他們”,普通人民一般自稱為“我們”。

那麼蘇聯的特權階層是怎樣形成和演變的呢?

一、斯大林時期,初步形成了蘇聯的特權階層。

當時,這個特權階層主要是前蘇聯的幾千名高級幹部,他們的特權表現在宅第權、特供權、特教權、特支權等各種特權。

一是宅第權。特權階層享有免費提供的豪華別墅和住宅,他們經常擁有一處或多處別墅,少則幾十萬盧布,多則上百萬盧布。

但凡風景名勝區和海濱度假勝地,都有大小官員的別墅。

二是特供權。特權階層的高級幹部,可以在特供商店、餐館等場所,免費享有各種特殊供應的商品和服務。根據官員地位高低和職務大小,享受不同等級的各種優惠商品和優質服務。

三是特教權。特權階層的子弟們,從幼兒園到大學都有專門的機構培育,還保送制度配套,他們基本上都能進入蘇聯的名校。

四是特支權。特權階層的幹部們,除了有國家發放的工資之外,還有名目繁多的各類津貼。頂級高幹在國家銀行裡還有不受限制提取款項的戶頭。

特權階層不僅拿工資,還有拿第二工資“錢袋”。

前蘇聯外長莫洛托夫曾經談到過斯大林時期的“錢袋”制度:“我現在也無法說出我工資有多少,因為變了好幾次,戰後根據斯大林的指示,採用了“錢袋”制度,用信封包錢給各級幹部。這個不太好,數目大的過分,我對此不否認,因為我沒有權利提出反對意見。”

那麼這個信封裡面裝了多少錢呢?

根據職務高低,信封裡的錢,每月有幾百盧布到幾萬盧布不等。

注意了,這些錢根本不用交稅!

領取信封的人必須嚴守秘密,洩密者要遭到嚴厲處罰。

斯大林時代,一個部長每月信封裡大約裝有2000新盧布,約合3500美元,而斯大林時代,蘇聯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僅為700美元,光是第二工資就是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5倍。

二、赫魯曉夫時期,特權階層制度失敗改革。

赫魯曉夫已經認識到了特權階層的問題,所以他擬通過廢除“錢袋”制度和領導幹部終身制,來推進改革。

赫魯曉夫曾在蘇共22大通過了黨章第25條,對幹部進行定期的更換,以解決幹部終身制問題。

赫魯曉夫還取消了第二工資“錢袋”制度,還減少了領導幹部配備公車的數量。

他的這些措施只是治標不治本,並沒有真正的解決特權階層的制度設計。

當然,他也沒機會推進改革了。

由於赫魯曉夫想改革領導幹部終身制,觸動了全體蘇聯官僚的利益,激起了他們集體反抗。這些官僚們在勃列日涅夫的帶領下發動了政變,推翻了赫魯曉夫。

三是勃列日涅夫時期,特權階層最終形成和固化。

勃列日涅夫是打著反對赫魯曉夫的旗幟上臺。

因此,他本能地非常反感改革,經常說:“改什麼,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就行了。”

這導致蘇共的領導階層固化,長期是原班人馬執政,形成了事實上的領導幹部終身制。

在蘇共23大上,連選連任的中央委員達79.4%;到了25大時,除開那些已經過世的中央委員,連任率竟高達90%,有的任期長達25年。

勃列日涅夫等最高領導人都是死在自己的任上。

領導幹部終身制,必須讓這個特權階層互相扶持,形成了一個固化封閉的小圈子,外人已經進不來了。

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這個國家的精英們已經很難從基層補充進來。

這個特權階層圈子嚴重的脫離了人民群眾,他們貴族般的生活、醫療和休養;他們的子女們又一起上學、工作,甚至通婚,進一步固化了整個階層。

特權階層的固化,反過來又加劇了腐敗盛行。

特權階層的固化,使辛苦勞動來升遷的不再可能。那麼各級幹部要想晉升,就只能通過送禮、送錢來獲取更大的權力。

當時,勃列日涅夫訪問阿塞拜疆共和國時,該共和國第一書記阿利耶夫送給了他一座純金製作的半身像。

不久之後,阿利耶夫便很快調到莫斯科擔任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併成為政治委員。

幹部的眼睛是雪亮的。

看到阿利耶夫的成功模式,許多人開始紛紛效仿,加大籌碼,競標更高的職位。

在1969年的時候,阿塞拜疆區委第一書記就標價20萬盧布;第二書記則標價10萬盧布。

整個蘇聯社會買官賣官盛行,最後腐敗蔓延到整個社會。

前蘇聯的廣大老百姓對這個社會充滿了失望。

“失民心者失天下。”那麼失去民意支持的蘇聯,解體就成為必然趨勢了。


一丹流青

1991年12月25日,克里姆林宮懸掛的蘇聯鐮刀錘子旗幟被緩緩降下,換上俄羅斯紅白藍三色旗,存續七十年,深刻影響20世紀世界權力版圖的蘇聯帝國降下帷幕。

對此俄羅斯總統普京說道:“

蘇聯解體是20世紀世界地緣政治上的最大災難,對俄羅斯人民來說這是一個悲劇”。那麼強大一時的蘇聯帝國為什麼會解體呢?

蘇共的領導人久加諾夫反思說,蘇共垮臺是三個壟斷:意識形態壟斷&權力壟斷&利益壟斷。

日慕鄉關就從這三個方面說說蘇聯解體的原因。

(1)意識壟斷

所謂壟斷,就是說只允許存在一種思想,最高統治者不允許存在與其不一致的思想。他們希望通過這個壟斷,所有的人都臣服於這個政權。但這種做法在資訊逐漸發達的二十世紀是行不通的,隨著各種信息的滲透,原有的宣傳成為謊言,當百姓意識到自己一直生活在謊言中,政權的合法性就蕩然無存。

(2)權力壟斷&利益壟斷

權力壟斷必然帶來利益壟斷,這兩者是一體兩面,這些年,中國一直有很多人在討論,說蘇聯竟無一人是男兒。為什麼蘇聯瓦解、蘇共垮臺的時候就沒有人站出來去挽救它?其實這話並不新鮮,中國古代就有類似案例,五代時期花蕊夫人在《述國亡詩》中寫道: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異曲同工。但這些人說的好聽,問題在於老百姓為什麼要維護這個政權。

以花蕊夫人為例,傾國傾城之餘就是紙醉金迷,所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得勢的時候不想著百姓,失勢的時候百姓為什麼會幫你。

再回到蘇聯,蘇聯的特權階層十分強大,從列寧時期就開始了,但當時國家經濟困難,特權階層也不過是比普通人多吃一點,整體來說腐敗有限。到了斯大林時期,由於蘇聯經濟好轉,特權階層的利益也變得龐大起來,每個高級幹部都有一個紅卡,憑著這個紅卡,可以買到別人買不到的東西,發展到後來更是美食豪車別墅應有盡有。

不僅達官顯貴,各種御用知識分子,演員,作家都能享受,我們初中課本提及的蘇聯舞蹈家烏蘭諾娃就在此列,艾青說她的舞蹈:

是勞動創造的結晶。這話不假,但他可能不知道,烏蘭諾娃有一個無額度賬戶,這個賬戶可以隨時去取,支多少錢都可以,這哪是普通勞動能獲取的?

蘇聯解體的時候老百姓認為這個政權不值得挽回,官員也認為沒必要去挽回它,對自己沒什麼好處,僅此兩點就是致命的。而軍隊也沒有動靜,因為軍隊沒有錢。

如此這般,蘇聯解體也就不可避免。

當然,作為蘇聯這樣一個龐然大物,即使有這樣那樣的社會問題制度問題,但是七十年統治的慣性也能維持很長一段時間,為什麼在1991年轟然解體,這與當時國際局勢以及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的政策有很大的關係。

勃列日涅夫時代,由於國家原油天然氣價格的上漲,作為能源大國,蘇聯的社會經濟問題被能源出口帶來的收入掩蓋,過得十分滋潤,在與美國的博弈中佔據優勢。但隨著里根總統的上臺,美國從戰略防禦轉入戰略反攻,經濟上里根積極刺激經濟發展,用科學技術推動經濟變革,並對蘇聯能源出口進行圍堵;軍事上推行“星球大戰”計劃,拖垮蘇聯軍事工業和軍事經濟;外交上美國也主動出擊,在歐洲亞洲非洲增強影響,淡化蘇聯影響力,同時通過文化滲透推行“和平演變”。

面對美國的咄咄逼人,蘇聯僵化的體制根本無力應對,加之上世紀80年代原油價格下降,蘇聯外匯收入減少,社會問題逐漸暴露出來。而戈爾巴喬夫上臺以後推行的改革政策,加劇瞭解體的過程。

許多人認為戈爾巴喬夫不改經濟,卻從政治體制下刀是導致蘇聯解體的罪魁禍首,這種說法忽略了蘇聯當時的實際情況。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從一開始就指向經濟領域,但幾十年的計劃經濟體制已經極度固化,既得利益與現行體制是鐵板一塊,改革根本無從下手,無奈之餘戈爾巴喬夫轉向政治領域,希望可以掌控更多的權力,卻最終加速了蘇聯解體的進程。

1991年的819事件可以看做是蘇聯上層一些人對蘇聯大廈將傾的一種應激反應,無奈大勢已去,蘇聯政權的崩潰不可避免,當蘇聯這個稱號被俄羅斯摒棄以後,各加盟共和國被壓抑多年的獨立意願在一瞬間完全爆發出來,尤其是波羅的海三國,本就是被斯大林強迫加入蘇聯,無論文化習俗生活習慣都與其他共和國有較大差異,所以在第一時間選擇脫離,其他國家紛紛響應,雖然隨後成立所謂“獨聯體”,但這更像是一種過度時期的過度機構,蘇聯不再具有吸引力,隨著時間的推移,徹底走入歷史。



日慕鄉關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也很沉重!

1991年12月21日,戈爾巴喬夫宣佈辭去蘇共總書記職務,將權力交給葉利欽。12月25日,象徵著蘇聯的鐮刀錘子旗緩緩降下,至此蘇聯徹底解體。

蘇聯是世界上第一個也是最大的共產主義國家,它的解體是20世紀最大的事件。

那麼,作為長期和西方國家對抗的共產主義領袖,蘇聯為何會轟然倒塌?“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蘇聯得國不正

蘇聯,全稱為“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這標明蘇聯是由一系列加盟國加盟而成的聯邦制國家。

那麼蘇聯是如何組成的呢?“靜夜史”在先前文章中有詳細分析,包括自願加入、戰爭兼併以及內部改組等。這種加盟形式是極其不穩定的,特別是對於波羅的海三國這樣經濟發達但是被戰爭兼併的國家,蘇聯強大時,他們無力反抗,只能忍氣吞聲,而一旦蘇聯衰落,加上國際形勢變化,這些被強制加入的加盟國就會率先脫離蘇聯。

1990年,距離蘇聯解體還有一年時間,立陶宛就宣佈獨立,蘇聯解體的多米諾骨牌開始倒下。

事實證明,靠著野蠻的武力粘合在一起的聯盟是脆弱的。

列寧的設想是,沙俄境內的各民族可以建立自己的國家並以加盟國的形式加入蘇聯,加盟國可以自願加入和退出蘇聯,並且享有高度的自治權,這一設想在後來的憲法中得到了確定。

但是列寧去世後,斯大林執政,加盟國的自願成了一紙空文,自治權更是天方夜譚,加盟國實際上成為俄羅斯的附庸,完全失去了自主權,這種做法引起了加盟國的不滿,這種危機一直貫穿於蘇聯的始終。

所以,蘇聯的解體,從形成蘇聯的過程中就註定了。

2、蘇聯積重難返的經濟危機

蘇聯的顯著特點,是重工業強國,在斯大林的領導下,蘇聯用短短20年時間,就從落後的農業國發展為先進的工業國。這一點,就連他的老對手丘吉爾也稱讚道:“斯大林是一個偉大的、世界上無人能與他相比的獨裁者,他接管的是使用木犁的俄羅斯,而交出的則是一個擁有原子武器的國家。”

蘇聯的重工業之路,是在列強環伺的極端危險的環境下起步的,由於列強對十月革命的野蠻幹涉,讓斯大林意識到,蘇聯需要鋼鐵拳頭才能保衛蘇維埃政權,所以他逐漸偏離了列寧的設想,將蘇聯帶入重工業的道路。

但是蘇聯和西方國家通過殖民掠奪完成資本原始積累不同,蘇聯只能靠犧牲本國產業。所以斯大林推行農業集體化,將所有資源投入重工業的發展中。

二戰讓全世界看到了蘇聯的強大工業能力,靠著令人生畏的重工業,蘇聯在二戰後成為比肩美國的超級大國。

但是以重工業為主的經濟結構讓蘇聯經濟發展嚴重畸形,赫魯曉夫繼位後,曾經進行經濟改革,但以失敗告終。後繼的勃列日涅夫再次開始重工業之路,終於讓蘇聯萬劫不復。

戈爾巴喬夫繼位後,經濟改革已經難有起色,蘇聯人民的生活水平長期得不到提高,這種經濟危機引發了越來越多蘇聯人的不滿。

蘇聯解體前,食品實行配給制,民眾每天需要排長隊買麵包,嚴重的經濟危機終於壓垮了蘇聯。

3、蘇聯內部的腐敗

我們知道:“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本原因”。對於蘇聯而言,固然有西方顏色革命的不斷侵蝕,但最後讓蘇聯轟然倒下的,還是那些統治階級內的蛀蟲們。

勃列日涅夫上臺後,因害怕重蹈赫魯曉夫的覆轍,所以十分注意提拔自己的親信,形成以勃列日涅夫為中心的統治集團。由於勃列日涅夫本人的推波助瀾,這一集團人數迅速膨脹,最高達到300多萬人,佔到了當時蘇聯總人口的1.5%。

由於缺乏監督,這些人形成了牢不可破的利益集團,他們通過相互聯姻鞏固這種聯盟,終於讓蘇聯的社會階層徹底固化。而且,這些人作為特權階層,貪汙了大量的財富。

此時這些人最大的希望,就是蘇聯解體,然後帶著自己貪墨的財富逍遙法外,他們成為主張蘇聯解體的最主要力量。

果然,蘇聯解體後,這些人搖身一變,成為俄羅斯的新貴,這就是寡頭集團。

所以,正是由於內部的腐化和變質,才導致了蘇聯的萬劫不復。而這,不是蘇聯人民可以左右的!

4、戈爾巴喬夫的改革

如果說蘇聯內部的變質是蘇聯解體的根本因素,那麼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就是導致蘇聯倒塌的直接因素。

作為蘇聯最後一屆領導人,戈爾巴喬夫面對蘇聯遲鈍的社會現狀,也是有立志改革的雄心壯志的。

但是戈爾巴喬夫的經濟改革舉步維艱,很快以失敗告終。

作為蘇聯最高領導人,戈爾巴喬夫不想蘇聯繼續壞死下去,所以決定在政治領域開刀,解體的潘多拉魔盒被打開了。

要知道,本來蘇聯內部的加盟國就心律不齊,強制按壓還來不及,戈爾巴喬夫居然主動開始內部改革了。

在戈爾巴喬夫的主張下,各加盟國紛紛組建了自己的政黨和國家機器,葉利欽趁機成為俄羅斯的領導人。在他的帶領下,蘇聯的離心空前活躍。

但是,此時的戈爾巴喬夫已經無法左右形勢,即使成為所謂的蘇聯總統,也無法改變蘇聯走向撕裂的命運。

最終,八一九事變爆發,戈爾巴喬夫被架空,蘇聯解體進入倒計時!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一枚酷愛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夜史

請大家關注幾個細節,答案不言自明。

第一,蘇聯解體前夕戈爾巴喬夫是舉行過全民公投的,結果出人意料——76.4%的蘇聯公民贊同繼續保留聯盟,也就是佔絕對多數的蘇聯人不願意國家解體。

第二,蘇聯解體進入最後階段時,以哈薩克斯坦為首的中亞5個加盟共和國仍堅持應保留聯盟

,時任(當然也是現任)哈薩克斯坦領導人納扎爾巴耶夫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不僅多次聯合其他中亞國家反對解體,還不斷拖延本國獨立時間,結果哈薩克斯坦是15個加盟共和國中最後一個宣佈獨立的。

第三,希望挽救蘇聯的軍政高層想武力奪權卻優柔寡斷,結果被葉利欽反戈一擊利用民意炮打“白宮”,導致“8·19”政變失敗。

第四,蘇聯解體的整個過程中,老百姓的普遍態度不過是冷漠,而最詭異的卻是各加盟共和國及其各級黨政要員也急於讓聯盟加速解體。而其中的原因說起來千條萬條,但歸根到底就一條最關鍵:這些權貴想著趕緊讓蘇聯垮臺,這樣他們就能肆無忌憚地掠奪、侵吞國有資產,同時在新獨立國家中撈取更大的政治利益和油水。

以俄羅斯為例,蘇聯解體後沒幾年,俄公民海外存款數額就突破2200億美元大關,而該國所欠400多億美元卻直到普京執政後多年才還清,“國窮民富”的奧秘還用多說嗎?

再舉個例子——蘇聯解體這麼多年了,原先15個加盟共和國中的俄羅斯、白俄羅斯、中亞5國乃至當初要求獨立最積極主動的烏克蘭、波羅的海3國的政治精英,依舊是當年蘇聯時代培養出來的高官、高級知識分子,甚至像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的最乾脆就是之前的“第一書記”換個頭銜繼續當總統!

第五,蘇聯解體後,昔日的“在冊權貴”(之前由蘇聯政府和民脂民膏供應的高級幹部階層)搖身一變,繼續享受所謂的“改革紅利”。據俄羅斯智庫調查顯示,葉利欽時代有75%的政府高官、57%的政黨領袖、61%的大商人來自“在冊權貴”。

比如葉利欽家族靠著行政權力,短短十幾年時間(截至2007年)就聚斂起超過400億美元鉅額資產,不僅如此葉利欽還以主動讓位給普京為條件,獲得了自己及其家族不被追究法律責任的“免死金牌”。

可見,蘇聯解體說到底就是一場前朝權貴階層的集體陰謀和饕餮盛宴,至於說民意、軍隊和各種矛盾,不過是被權貴們所利用的工具而已——試問,如果軍政高層團結一致打算保留蘇聯,蘇軍會拒絕服從命令嗎?各級組織會癱瘓嗎?克格勃會不配合嗎?別忘了,蘇聯解體前夕不僅包括白俄羅斯克格勃負責人在內的情報機關高層反對葉利欽,而且克格勃還一度準備出手逮捕葉利欽等人!

還記得普京(按理說他也是“蘇聯解體受益者”)所說的那段精闢論斷嗎——蘇聯解體是20世紀地緣政治的最大災難,對俄羅斯人民來說這是一個悲劇


網言軍事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蘇聯解體不是外部因素,而是從內部崩潰的。

蘇聯的計劃經濟體制,發展到一定階段,就無法適應國家和人民的需要。

雖然表面上有強大的軍事,但人民生活水平很低。

資料中寫道:

蘇聯的重工業優先發展是以犧牲農業發展速度換來的。在農業集體化之後,為了保障重工業的發展,過多的向農民徵購農產品,而且價格很低,致使農民收入減少,嚴重影響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戈爾巴喬夫說: “我國經濟是世界上最軍事化的經濟, 把最大量的經濟花在國防上”。直到蘇聯解體前,官方數據表明,蘇聯的農輕重發展比例是1∶1∶3。經濟發展比例失調嚴重阻礙了蘇聯經濟的持續快速的發展。

所以軍隊的強大,和人民生活壓根沒有關係。

雖然人口的增強,以及人口需要的提高,蘇聯的經濟根本就趕不上需要。

由於長期要和美國競賽,蘇聯採用粗狂經濟方法。

也就是不顧一切的擴大規模,擴大投資,以在經濟總量上趕超美國。

這是違背經濟基本規律,結果導致了七八十年代蘇聯經濟停滯不前,最終開始大幅度倒退。

資料中寫道:蘇聯粗放型經濟發展策略造成原材料和能源消耗過大,導致經濟發展成本增加,致使生產效率低下,投入產出比下降。粗放型經濟發展戰略導致企業缺乏活力, 缺少把資料轉化為生產力的動力。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體制的消極作用也隨之顯現出來, 其低效益、高成本、高浪費的弊端致使蘇聯後期的經濟發展停滯不前。這種僵化的經濟模式使蘇聯經濟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

到了最後,蘇聯連老百姓的日常供應都滿足不了。

包括基本的糧食,也需要靠進口。要知道,早在沙俄時期,俄國就實現了糧食的自給自足,蘇聯反而還倒退了。

蘇聯在1970年取得了創紀錄的豐收,年產量達到18600萬噸, 其中7000萬噸可供應市場。但與日益增長的人口相此,這個豐收紀錄不值一提。同1913年相比,穀物產量不過增長了1 倍, 而城市人口卻增長了7 倍。

在1972、1975和1977三個歉收年度不得不向國外買進大批糧食。

到1981年底時,蘇聯人口已達2.7億, 其中1.8億人住在城市。即使按照最謹慎的估算,要滿足蘇聯全國食品和飼料的需求,糧食的年產量就必須達到大約2.5000億噸。然而在1976--1980年期間,糧食年產量卻始終只有2 億噸左右,存在巨大的缺口。

糧食尚且如此,其他的就可想而知。


普京的妻子柳德米拉只是一個普通家庭婦女,她回憶:當時普京只是一個普通的克格勃幹部,派駐在東德。東德是華約國家中,經濟最好的國家。我聽說,蘇聯以低於成本價大量出口石油給東德,東德再轉手賣給西方,利潤全部由東德貼補本國人民的生活。即便如此,東德市面上的商品還是少得可憐,買東西都要排長隊,但至少可以買到。讓我沒想到的是,普京隨後被調回國內,我也跟著回到故鄉列寧格勒。

作為蘇聯的第二大城市,列寧格勒的物資供應極為糟糕,根本無法同東德相比。每天我都要去排很長的隊伍,去購買米麵肉等生活必需品,但經常買不到。後來普京告訴我一個秘密,列寧格勒的肉類供應只能維持2個月,後面就不知道怎麼辦了。為了保證城市不陷入饑荒,只能加大出口,從資本主義國家購買必需品。但外匯早已用光,只能將工廠中的原材料大量出口,先應付眼前的局面再說。


薩沙

我個人認為蘇聯的解體是歷史的必然,他的解體完全是由於他自身落後的政策,民心喪失不可不敗,不可不解體。

很多人都認為蘇聯解體十分的可惜,是由於戈爾巴喬夫的無能導致,亦或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陰謀。我起初也是這麼認為的,但是當我查閱一些資料之後,發現蘇聯的解體完全是喪失了民心所導致的。所以我在這裡認為他是歷史的必然!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人民的選擇的統治階層,或者說是承認的領導階層,是覺得這個統治階層可以為自己提供安居樂業的生活,生活充滿希望。在此前提下人民會跟隨領導者不停地改革,無條件的聽從領導者的領導,也可以說這個時候領導者的領導力是空前的,人民願意你隨便折騰。

蘇聯在斯大林時期已經開始出現了巨大的問題,不按照經濟規律發展的模式使蘇聯的經濟一度畸形,人民生活需求得不到滿足。內部矛盾不斷在激化,最後因為二戰,所以內部矛盾被外部矛盾轉化,所以很多人會以為沒有難度,其實不然。

二戰後蘇聯領導人好大喜功,以為以前的發展模式不僅沒有問題,反而覺得非常的優秀。加強了對經濟的管控。出現了巨大的問題。

工業的畸形發展

蘇聯為了爭霸,優先發展重工業。可是他們所謂的優先實際上是荒廢其他的工業以及農業。生產出來的核武器,坦克是不能吃的不能被人民利用的。過激生產使蘇聯人民從剛開始的麵包到最後的發黴麵包,最到最後只剩下伏特加來麻痺自己了。

不僅如此自己不生產也不許進口,進口來的優先給領導階層,一旦被髮展“通商”變會嚴厲處罰。人類對於食物的渴望是本能反應。狼在嫉妒飢餓的時候都會吃掉狼崽子。人呢?

經濟分配委員會的落後

蘇聯時期所有的東西都會收歸國有,再由國家經濟分配委員會分配給不同地區不同人員。聽起來不錯,可是在實際操控中,不是所有的東西都可以這麼一波三折的搞,如當時蘇聯莫斯科生產的西紅柿,剛拉到委員會的倉庫還沒有分配早已腐爛在倉庫。那麼一些物品還要運往遠東地區,可想,這樣的分配完全沒有按照經濟規律來,需要的東西搞不到,不需要的東西有很多,這就是當時的現狀。

經濟的改革後的失控

我們常聽說經濟“寡頭”,戈爾巴喬夫時期“寡頭”們已經開始了。其實我個人感覺戈爾巴喬夫是以為比較有眼光的領導人,他清楚的發現了,蘇聯經濟自身出現的弊端,所以下令改革,允許私人經濟的出現,允許私人經濟填補國家空缺。

然後卻沒有相應限制和法律的出臺導致一發不可收拾。體制內的體制外的都在利用改革時期法律的漏洞來套取國有資本。我看過一本關於“寡頭”的書,就是蘇聯後期改革時的寡頭,他們無一例外有了少許資本後就在不停的鑽法律制度空子,盜取國家資本,從而干預國家經濟。

不過從這些也恰恰反應出人民對於蘇聯的失望。

綜上所述,我認為蘇聯不合理的制度,不合理的經濟政策,不合理的分配政策。使民心喪失,蘇聯不解體不符合歷史規律。


樹先生776

幾方面

一也是最主要的,領導人能力嚴重不行。

地圖上臺後一系列腦殘改革,不僅沒有轉好反到加速了整個蘇聯死的更快。

經濟越改越差,什麼都買不到軍隊都沒飯吃了。政治更是混亂無比,酒鬼就是靠這個先當上俄羅斯大哥。更重要思想改革上丟了輿論陣地,攻擊詆譭蘇聯言論到處都是,故意煽動引導言論更是到處都是。

其餘領導也不行,反對地圖的政變都沒成功。

在加上腦殘的信了西方說的話,從地圖到酒鬼都被坑死了。

最重要對待軍隊一系列腦殘做法。先是軍費縮減到軍隊的依靠自己養活, 然後對待東德撤軍不管,最後派軍隊鎮壓後推卸責任。導致軍隊強烈不滿,最後不停指揮,各自選擇效忠對象。

另一方面歷史原因

這個很多說法,網上到處都是,綜合起來就是歷史一些錯誤,導致蘇聯出了大問題。簡單就是到了滅亡前,各種原因導致蘇聯普通百姓過得不好,對政府不滿從而抗爭。

其次一方面,對手能力強,不斷努力,成功推了一把。

最後合在一起,趕上運氣不好 ,就完蛋了



正如蘇聯完蛋後,其餘社會主義國家一起討論蘇聯完蛋原因。總結來總結去,有一點大家都認可,就是當時蘇聯不那麼大力改革,肯定不會完蛋,只會導致越到後面越難改革而已。


雲中雲山

社會財富是個定值?但每人財富連乘=1!A財富多了?W就少了?B多了?Y就少了?人人財富都多了?平均值就接近“0”?於是,大家都想不勞而獲?沒人再創造財富(米鋼鐵房屋汽車……),於是就解體了?!


66卡差異難合不公亂

尖銳的批評是肯定不被允許的,之後溫和的建議也無法接受,然後調侃也不行,大家只好沉默,後來沉默也不行了,大家必須讚美,最後把那些不喜歡讚美的人也抓起來了,唉,當時的蘇聯太可怕了。


風10404023

蘇聯解體最重要的原因我認為是一味追求軍事強大,把錢都花在軍事上,忽略了經濟發展,也就忽略了人民生活,直到勾爾巴喬夫都沒有重視,再加上高層腐敗爭權,不顧百姓,再就上各加盟共和國都有自主的軍隊,不解體才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