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潭·秋月-平江八景这一

壁潭·秋月

从平江大桥沿西河岸向北走,至石壁潭大桥,再往前约七八十米,有一石崖,岸下有一水潭,这就是石壁潭。它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汨罗江经过县城这一段,江两岸大部分都是泥沙淤积起来的,唯这里的河岸是天然的崖石。为何叫“石壁潭”呢?同治《平江县志》曰:“下有龙湫,上有石崖,峭立如壁,故名”。石壁潭对岸,明朝便建有壁潭庵。民国时期已废。明清时期,石壁潭崖上屋宇稀少。河对岸也是这样。两岸杨柳树却生长茂盛。民国时期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河对岸有一片板栗园,儿时,在秋天,板栗成熟的时候,我经常同小伙伴们到这里拾零星散落的板栗。

石壁潭在明弘治五年建有阴架木桥。清嘉庆十六年桥废改为船渡。1960年平江大桥建成后,将东街至三阳街的南浮渡浮桥移至这里。1961年在平江拍摄战斗故事片《怒潮》电影外景时,因南浮渡浮桥迁移,只得将农军队伍原由三阳街进东门经南壇街进城,改为由石壁潭对岸经浮桥进城。进城后又移至南壇街继续拍摄。1994年7月,在石壁潭浮桥下游五六十米的地方修建的石壁潭大桥竣工通车后,浮桥才被拆除。

石壁潭的潭底是什么样子,潭水有多深?我没有看到过这样的资料,也没有见过她的真面目。因为,不管多大的干旱,石壁潭及附近的水域从未干涸过。据老人们说,石壁潭水很深,且有泉眼,夏天水冰骨头。传说,这股泉水同城西的穿崖潭是相通的。这就说明石壁潭至穿崖潭有一条阴河。由于水冷,且有漩涡,因此,不能到这里游泳,否则有生命危险。当然,也有潜水忒好的人前往探险,但刚见潭底便马上离开,害怕被漩涡卷进潭底。我出生在大码头,青少年时经常到大码头附近的水域戏水,在湘潭读书时也游过湘江,但从不敢到石壁潭游泳。因为这里经常发生溺水事故。离休干部喻谷生在这里立了个警示碑,告劝人们不要在石壁潭游泳。

石壁潭是平江一景,名曰:“壁潭秋月”。明代弘治修的《湖广州府志》将这一景列为平江八景之首。

月亮,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晴天都有,为何要取“秋月”呢?肯定是有其道理的。春天,万物复苏,桃红柳绿,和风习习,但春雨连连,有月亮的夜晚不多;夏天,是平江山洪爆发的季节,暴雨一落,汨水陡涨,江水浑浊,水中见不到清明的月亮;冬天,寒风凛冽,天寒地冻,有谁到壁潭赏月呢?只有秋天,酷暑散去,江水清沏透亮,正是人们休闲赏月的大好时光。

壁潭秋月确实很美,仲秋时节,晴空万里,明媚的月亮,挂在天空。天是那么蓝,水也是那么蓝,天蓝水蓝,水天一色。从九天泻下来的银光,笼罩着整个江面。崖上崖下,汨江两岸的绿树、屋宇、田园倒映在宁静的水中。江面上渔火点点;小舟、渡船,静静地停泊在岸边。一阵清风轻轻吹来,潭水卷起微微涟漪,若隐若现。朦胧中的壁潭秋月,变得更加神秘和奥妙。夜很静。白日喧闹的古城,此时已经沉寂下来。夜色中的壁潭更静。篙师息楫,沙鸥对眠,鸦雀无声。偶尔隐隐约约地听到天岳山天王庙传来悠扬的钟声和街巷更夫敲打梆筒的声音。这时,天上的牛郎也裹腹而眠,织女是不是还在织锦?广寒宫中之嫦娥是否隔纱而欲语?此时此景,不论是坐在石壁岸上赏月的情侣,还是在对岸林中小路散步的行人,都会有心旷神怡、如痴如醉的感觉。自古至今,难怪有不少文人墨客,写诗作赋,赞美壁潭这美好的月色夜景。

社会发展,时过境迁。1992年,石壁潭对岸的大片土地被划为天岳经济开发区。在这20年中,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马路纵横交错,一行行绿树枝叶茂盛,一排排路灯美观明亮。大街上车流如龙,人行道人流如织。各式各样的店铺商品琳琅满目。沿河两岸建成了秀丽风光带。一座崭新、美丽、充满现代文明的新城诞生,向人们展示着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的累累硕果。每当夜幕降临,华灯竞放,马路上的灯,大桥上的灯,商铺的灯,住宅楼的灯,风光带的灯,流动的车灯聚集在一起,白炽灯,日光灯,钠灯,典钨灯,霓虹灯,彩灯,各式各样的灯,五光十色,互相辉映,流光溢彩,形成了灯的世界。这时,从石壁崖上向下俯瞰,整个壁潭,整个汨江成了灯的海洋。除了月亮之外,各色各样的灯光,闪闪烁烁,点缀了整个江中。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江中舞?在天空看不到的朗月,繁星同时出现的壮丽场景,在这里却演绎得完美无缺。石壁潭成了不夜天。此时此刻,天上的嫦娥,也会赖不住广寒宫里的寂寞,舒展广袖,在九天翩翩起舞。牛郎织女站在一年一度的喜鹊桥上,也会俯视这地上的天堂,久久不肯离去。忧国忧民的屈原,也会逆水而上,抚平胸中的义愤,为和谐社会高唱赞歌。身染有疾的杜甫,会来到这里,欣然命笔,写下赞美的诗句。为建立新中国而牺牲的2万余名烈士的英灵,看到秀丽昌盛的新平江,一定会感到欣喜和慰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