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所未闻!高压锅竟然也能烫发美发

追逐时髦的人,喜欢说这样一句话:头可断、发型不可乱。正所谓,美好生活,从“头”开始。不过,几十年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咱们中国人的发型可都是千篇一律,女性不是齐耳短发,就是麻花辫,男性就更不用说了。那么,当年千篇一律的刻板发型,是如何一步步美起来的呢?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的发型千篇一律。女性不是齐耳短发,就是编着麻花辫,男性的发型更是乏善可陈。他叫陆恩淳,1957年他作为中国体操队队长 ,去莫斯科参见第三届国际青年友谊运动会。临行前花了八块钱巨款,烫了个头。

闻所未闻!高压锅竟然也能烫发美发

那时候,烫发是个奢侈项目,普通老百姓很难消费得起。不过,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动了老百姓的发梢,过去不敢美、没钱美的问题解决了。似乎一夜之间,进入了一个全民烫头的年代。1982年的这家理发店,每天平均要烫两百五十多个头,最多的一天,烫了四百个。工具有限,那就因地制宜,有的理发师想出了高压锅烫头的妙招,一个短短的管子,一头是嗤嗤作响的高压锅,另一头是头发,而在咱们苏州,理发师们也是想出了不少烫发的土办法。

上世纪八十年代,电影《庐山恋》的女主角张瑜,红遍大江南北,但她在之后的电影《小街》中,以短发亮相的时候,引起了巨大争议,给张瑜剪短发的 是理发师张学明。

闻所未闻!高压锅竟然也能烫发美发

果然,张瑜这一袭短发,随着电影火了起来,当年,影视作品几乎引领着发型潮流,而从城市来看,摩登之都上海成了全国时尚的风向标,一些理发厅推出咨询服务,专门给各地来信咨询的爱美人士回信。八十年代末,上海、北京,更是定期发布官方认证的流行款式,这些发型往往一经推出,就席卷大江南北,可谓是一声招呼、千人一头,比如这种流行的高抛头,高高的刘海儿成为一种风潮,连孩子也受到影响。

为了学习新技术,与世界流行对标,中国还邀请国外理发师来授课交流。如今来看,那时候有些发型难免浮夸,也未必适合东方人,但这种求美求变的努力,恰恰展现出开放的爆发力。

闻所未闻!高压锅竟然也能烫发美发

上世纪九十年代,香港歌星红极一时,“四大天王”更是红得发紫,他们的前卫发型更是让年轻人争相模仿,尤其是郭富城那头看上去有点儿憨憨的发型,深受那一代年轻人推崇。改变,从“头”开始,小小发型背后的浩荡潮流不容小看。据统计,改革开放前,全国约有一万个理发店,而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理发店已经超过了十八万家。中国人每年花在头发上的钱,超过一千三百亿元。如今,某种发型一统江湖的场景,已经一去不复返,百花齐放成为流行主题,中国美也在逐渐走向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