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黑暗王國的殘燭》

黑暗中的燈塔

孔丘,子仲尼。排行老二,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的長相怪異,身長亦不凡,“九尺有六寸”,這在當時估計是碩人了,是正真的齊魯大漢。宋人曾說,“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孔子被稱讚為懸掛在那個遙遠古世紀的一盞明燈,他使我們對那個遙遠時代不再感到晦暗與神秘。

孔子是一位痴人。在各國混戰的戰亂年代,他依然堅持“興滅國,繼絕學,舉逸民”理想。有一次,在湯湯而流的小河邊孔子和他的徒弟找不到渡口,遠處的水田中有兩個人在耕作,子路便上去打問。

其中一個細長個子卻不回答子路的詢問,而是反問道子路:“那個執韁繩的人是誰?”

子路恭恭敬敬的回答:“是孔丘。”

“是魯國的那個孔丘嗎?”

子路答:“是。”

細高個子冷冷的就來了句:“既然是魯國的孔丘,他應該知道渡口在哪裡嘛。”

沒辦法,已經有綠林好漢改邪歸正到孔子門下的子路,只能按捺住火氣,轉過身去問另一位,這位魁梧雄桀,是個大塊頭。大塊頭也反問子路:“你是誰?”

子路仍然是恭敬的回答:“我是仲由。”

“你是孔丘的門徒嗎?”

“是。”

現在又輪到大塊頭來教訓子路了:“天下混亂,舉世皆然。誰能改變這種局面?我看你身體強壯,是個好莊稼漢。與其跟隨孔子這樣的避人之士東奔西走,鼓唇搖舌,倒不如跟隨我們這些避世之士,躬耕隴畝的好!”

子路被這兩個人教訓的一愣一愣的,只好垂頭喪氣的回來向孔子彙報,孔子聽完,不盡的迷茫,誰又能說這兩位隱士說的不對呢?但他歷經艱辛,學而不厭,“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難道就此卷而懷之嗎?他有教無類,誨人不倦,門徒三千,賢者七十二,難道就是為了培養一批隱士,或者懂文化的農夫嗎?於是他感慨:“人總不能與鳥獸一起生活在山林中啊,我不和芸芸眾生生活在一起,與他們共享歡樂共擔不幸,我又能和誰生活在一起呢?他們說天下無道,但不正因為天下無道,才需要我們去承擔責任嗎?假如天下有道,還需要我們嗎?”

歷經兩千多年,那條湯湯小河邊發生的這場爭論就好像發生在昨天。韓非子曾尖酸的揶揄孔子,說孔子憑藉那麼美好德行,不就七十餘徒跟隨他嘛,而下等君主魯哀公卻能讓一國人都服從他,孔子本人也得向魯哀公屈服,所以,人是多麼的容易向權勢屈服,而嚮慕仁義的人是多麼的少。但孔子值得我們尊敬的就是他這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殉道精神。“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更何況聖人之志,得天地悍然正氣,至大至剛,豈容玷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