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科学”为什么一定会输给“伪科学”?

「深度剖析」“科学”为什么一定会输给“伪科学”?

导读:由于传统媒体、自媒体、公知们的影响力越来越强大。当他们谈及科学知识时,由于专业知识有限,所以经常出现论证不严谨的观象。导致科学最终臣服于大众传媒和消费文化。其次,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共同体的分工变得越来越细,真正的“科学人”开始退出了科普的舞台,这就导致了科学传播过程中,科学思想和理性精神的缺失。

最后,由于科学本身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的“确定性”,随着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理性的科学精神在不断被稀释,大家在不断接受着碎片化的知识,这导致了怀疑精神的丧失,让迷信有了生存的空间(这里的迷信特指“伪科学”)。

「深度剖析」“科学”为什么一定会输给“伪科学”?

美国的《科学》杂志在21世纪初发表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尽管美国大众所了解的科学知识越来越多,但对伪科学和迷信的信仰却没太变化,对于超感觉、透视眼、鬼、与死者进行对话等迷信事物,有75%的美国人至少相信其中的一种。

仔细想想,在中国,就在我们的身边,情况好像也是一样。打开朋友圈,很多传统的迷信都仍然顽强地生存着:各种养生保健的“小技巧”、各种占星相面风水手相的“小知识”、甚至转发求转运的锦鲤……数不胜数。

「深度剖析」“科学”为什么一定会输给“伪科学”?

①媒体和公知对科学的影响。

科学有科学的发展逻辑,而新闻也有新闻的传播逻辑,许多新闻记者或所谓的公知对科学只是一知半解,为了要追求新闻的传播效应,科学发现的事实常常会被有意或者无意地夸大和歪曲。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已经对这种现象见怪不怪了。

比如:科学家们在可能仅仅只是在研究某种疾病的机理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在新闻中,可能就会直接说,科学家找到了治疗这种疾病的新方法。这就是对科学发现的夸大和歪曲。

「深度剖析」“科学”为什么一定会输给“伪科学”?

除此之外,新闻媒体常常会寻找那些最具传播效果的信息,而真正有意义的科学发现常常看起来非常枯燥,因此总被媒体冷落甚至排斥。

比如:从媒体的角度来看,霍金本人在轮椅上的形象,就要比他的科学发现更有传播效应。在19世纪的时候,美国的一些小报最喜欢报道的“科学新闻”其实是“在某某地方发现了五条腿的蟾蜍”这类的新奇而耸动的话题;而绝大多数严肃的科学发现不可能像外星人、超自然现象以及各种“都市传说”那样吸引人。

「深度剖析」“科学”为什么一定会输给“伪科学”?

但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媒体常常不排斥各种具有迷信色彩的事物,甚至会主动为这些迷信提供庇护。

比如:1941年,当美国的一位天文学家接受电台采访的时候,他本来希望借着这个机会批评一下占星术,然而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负责人却坚持要他删去这部分的评论。因为星座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迷信,如果一家媒体去批评这些,那它自己的商业利益也会受到影响。

「深度剖析」“科学”为什么一定会输给“伪科学”?

其实呀,即使媒体非常负责任地、准确报道了事实的真相,这也会起到跟巫术相同的效果。这是因为孤立的现象不能反映出复杂事物内在的逻辑,还可能会让人对统计规律产生错误的印象。

比如:朋友圈中经常流传着这样的新闻,有的人得了绝症,然而尝试了某某疗法,最终恢复了健康。当然,我们都知道,这样的新闻通常都是假新闻,然而即使这件事是真实的,这个消息也有可能在传递错误的科学知识。因为这些新闻所讲述的只是事实本身,而忽略了事实背后的完整逻辑:一个人恢复健康,完全有可能是因为治疗以外的因素,比如锻炼。

而且,真正要说明一个疗法到底有没有效果,我们需要对大量的患者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统计分析,这样得出的结论才可靠。一个患者的痊愈仅仅只能代表他的个人经历,而媒体在报道的时候会把这一位患者的经历放大,就很可能会对科学结论造成扭曲,也会让人们产生错误的印象。

「深度剖析」“科学”为什么一定会输给“伪科学”?

除了新闻媒体,另一个不得不说的话题就是跟媒体相伴相生的广告了。在我们今天看起来,广告似乎天然就是科学和科普的死对头,广告中不但经常会出现常识性错误,还可能出现各种夸大和虚假宣传,甚至出现反科学的言论。

比如:广告会煽动公众说“化学物质不安全,纯天然才好”,这种说法就不科学。因为就算是纯天然的物质,也是由化学分子组成的。如果比较安全性的话,纯天然的食物也未必比人工制造的食物更安全。

「深度剖析」“科学”为什么一定会输给“伪科学”?

②“科学人”退出“科普”后对科学的影响

在科普的最早期,写科普文章的人可能自身就是科学家,他们不但能准确传达各种科学知识,还能向社会播撒科学精神的种子。而到了20世纪初,随着各个学科的迅速发展,专业的分工变得越来越细,科学家群体就渐渐退出了科普的舞台,而科普作家和科技新闻记者开始出现,他们的第一标准变成了“传播”,而不是“科学”,这就为科学精神的传播蒙上了阴影。

“科学人”是伯纳姆这本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所谓的“科学人”,指的是那些从事科学前沿领域研究,同时也热心科学普及的科学家,这些人在19世纪晚期的美国是科普的重要力量。这一批科学人很有使命感,他们写了大量的教科书和科普书籍,为杂志写科普文章,在城市和乡村演示科学实验。这些科学人不仅仅是“科学”的传播者,而且是一种理性文化的代言人。在这个时期,一大批教材和普及读物开始出现。

「深度剖析」“科学”为什么一定会输给“伪科学”?

比如:在美国就出现了《科学美国人》等一大批科学杂志,这些书籍和杂志中所刊载的文章的作者,通常就是科学家本人。在作者看来,传统的科学人能认识到科学背后蕴含的文化和社会意义,他们把科学和理性带到了大众的视野中。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教育与宗教终于在美国分离,各种迷信思想和一些非理性的信仰也因此烟消云散。他们影响了美国人的生活,也让科学终于成为一种社会上的主流文化。

但在那之后,20世纪初,美国科学知识的传播者群体开始起了变化。因为各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快,科学家们必须非常努力地去追赶本学科的最新进展,也就没有时间再做各种科普了。而且,从科普上他们也没法获得利益,反而会被其他科学家同行看成是在不务正业。与此同时,科学的各个分支之间的分化也变得越来越细,一个科学家开始很难成为传统中那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一个有机化学家可能不太熟悉无机化学的一些专业知识,而一个理论物理学家也可以完全不做实验。

「深度剖析」“科学”为什么一定会输给“伪科学”?

当科学家在专业领域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突破的时候,他们失去了曾经有过的那种广阔的文化视野,“科学人”这样一个群体也就不再存在了。很多科学家可能只对自己研究领域以内的事物才非常熟悉,一旦稍稍偏离了自己的领域,他们的观点其实跟一般公众没什么差别。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已故的大物理学家霍金了,霍金不但在物理学和宇宙学方面是杰出的学者,还亲自写了许多科普作品,比如大家都熟知的《时间简史》。霍金亲自参与到了科普的工作中,作为一位世界一流的科学家,用准确地科学语言向公众传达了科学知识,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一件事。

「深度剖析」“科学”为什么一定会输给“伪科学”?

但是像霍金这样的科学家还是很少,随着科学变得越来越复杂和抽象,公众在理解这些科学知识的时候,难度就会非常大。比如很多人都听过关于相对论、量子力学的科普,可是很少有人真正理解了这些科学理论。伴随着科学人的离场,普通人与科学之间的鸿沟被新闻媒体所填补,报纸、广播、新闻和网络相继进入了千家万户,开始逐渐成为科普的重要媒介。

如果我们从广义的角度看,不管是科普作家、科学记者,甚至是有一个自媒体账号的博士生,都可以被认为是“媒体人”。那么他们科普的标准都是什么?换句话说,所谓“科普”,到底是选择“科学”还是选择“普及”?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因为科学知识一旦变得严格起来,就会非常枯燥,大家喜欢听“薛定谔的猫”的故事,不代表大家真的就想要去学习怎么求解薛定谔方程,科普作家必须在“科学”和“普及”之间保持平衡。

「深度剖析」“科学”为什么一定会输给“伪科学”?

③社会大众的“愚昧”

科学知识被普及的第一个阶段是通过直接传播进行的。在这个阶段,科学还没有那么复杂,各种科学知识距离普通人的生活还不太遥远,不需要专门的人来把科学家们的发现,翻译成普通人听得懂的语言。

比如:在19世纪时,一个进行正规医疗实践的医生,可能会对坚持“放血疗法”的医生提出质疑和批评,这些质疑和批评不只局限于在医学界,而是希望直接争取普通人的支持,让坚持放血疗法的医生放弃这个做法,这时的科学传播还自带有“反对谬误”的功能。

「深度剖析」“科学”为什么一定会输给“伪科学”?

所以在那个时候,“科学”这个词有非常正面的意义,科学的生活方式成了社会大众普遍追求的一个目标,这时的科学不但“正确”,而且“流行”。在这一时期,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得到了广泛传播,各种迷信和神秘主义开始变得不再有市场,到19世纪末的时候,很多传统的迷信观点已经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理论开始变得不那么好理解了,普通人与科学之间的距离感开始增加,这时,科学的传播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那就是“普及”。

「深度剖析」“科学”为什么一定会输给“伪科学”?

到了普及阶段,很多人就已经开始听不懂科学家们的争论了,这时,咱们刚刚提到的“科学人”们就会站出来,专门解释这些问题。为了拉近和人们距离,科学家们通常会展示一些很酷炫的实验,让他们感受一下科学的力量。

比如:向人们展示电磁现象、各种剧烈的化学反应,或者让观众吸一吸“笑气”,就是一氧化二氮,能让人发笑的一种气体。在这个阶段,“科学人”们向公众们传达的是一种对科学的坚定信念,在科学和迷信的斗争中,这个时期,科学取得了绝对的优势。

「深度剖析」“科学”为什么一定会输给“伪科学”?

但是接下来,剧情就要反转了。

科学传播的第三个步骤是“稀释”。具体来说,因为科学知识变得越来越专业化,越来越难以被所有人掌握,为了解释这些复杂的概念,就必须通过打比方、举例子、讲故事等方法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这些科学概念。加入这些比方、例子和故事,就是在往严肃的科学概念里加水,它不但冲淡了科学概念本身,还是对科学精神的一种破坏。这个传播阶段是对科学知识的“稀释”。在这个阶段,媒体开始成为了科学知识传播的主力。

比如:二战后,心理学在美国一度变得非常流行,杂志、电视甚至电影都开始关注心理学以及精神病学。杂志上会刊登犯罪者的心理分析,以及一些心理测试题,而有的电影剧情设定可能参考了一些精神病学方面的研究,这就是在原有的科学概念上掺水稀释。

稀释的好处很明显,它能帮助科学知识变得更加容易传播,但读者和观众要是误以为这些就是严格的科学,这可就非常危险了。就拿电影来说,可能会因为剧情需要,就会对心理疾病进行简化或者绝对化的处理。如果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被注水,这就有可能成为迷信的温床。

「深度剖析」“科学”为什么一定会输给“伪科学”?

紧接着,随着媒体力量的发展,科学的传播开始进入了第四阶段,这时的科学传播已经完全由媒体所主导,普通人接收到的是碎片化的科学进展和科学成果,比如读到一篇有关科技进展的报道,你可能只会觉得“这个好神奇”,而没有学到任何科学原理,更没有学到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怀疑精神。

我们今天其实就生活在这个阶段:媒体都在报道着各种关于人工智能的新闻,但我想绝大部分人,一定完全不了解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也从来没有思考过在遇到各种问题的时候应该选择使用怎样的人工智能算法,只是把人工智能当成一种“魔法”来接受,这其实是对科学精神的一种背叛。

「深度剖析」“科学”为什么一定会输给“伪科学”?

总结

现在每个人都可以建立自己的自媒体,社交网络上文章的内容不再有任何专业人士把关,所以,现在的内容准确性和科学性就完全无法保证。

更可怕的是,在微信朋友圈里或头条新闻里,一个人如果喜欢各种伪科学的信息,在信息推荐的机制下,他会接触到更多传播伪科学的账号,反而强化了他对伪科学的“迷信”,从而进一步丧失对科学的正确认知。

(备注:请不要问何故“封面图”用“崔永元”3字)

「深度剖析」“科学”为什么一定会输给“伪科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