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平《問道改革》,“問”出了改革新天地

宋志平《问道改革》,“问”出了改革新天地

40年風雲激盪,40年砥礪奮進,40年春華秋實,40年飛躍萬重山。1978年,乘著改革開放的浩蕩東風,中國的國有企業踏上了極不平凡的改革征途。這40年裡,國企走過了怎樣的成長道路?為何能實現涅槃重生?經驗和教訓是什麼?未來將走向哪裡?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宋志平新著《問道改革》,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珍貴的解讀視角。

《問道改革》定位為一本高端訪談錄,書中收錄的33篇訪談實錄,涵蓋了宋志平多年來對國企改革的系統思考,記載了豐富的改革案例,浸潤著強烈的改革精神。文章內容涉及公司制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國民共進、化解過剩矛盾、高質量發展等熱點話題。文章時點則主要聚焦近10餘年來的改革實踐,其中又以黨的十八大召開之後的訪談為主。著名經濟學家陳清泰為該書作序,並給予高度評價,他認為這本書出自改革的成功實踐者,“既有思想高度又接地氣,是企業管理者和研究企業的專家學者值得一讀的好書”。

宋志平《问道改革》,“问”出了改革新天地

翻開文集細細品味,我們不難發現,這部書取名“問道改革”,用意頗深。

初看之下,“問道”與有問有答的訪談風格非常契合。一邊是公共媒體、學術專家、財經作家分別就改革熱點連珠炮似的拋出問題,一邊是宋志平認真細緻、睿智從容的回答。這一來一往的溝通,讓讀者欣賞到了一場場有深度、有銳度、有溫度的高質量對話。

“深度”是訪談思想深刻。書中立足於中國建材集團等企業實際,講述國企改革的前世今生、邏輯走向,解答國企做強做優做大的理由和現實路徑,並論及內部機制革命、現代企業制度、國資監管體制等國資國企改革的關鍵問題,提出前瞻性建議。其改革視野之寬闊、改革見地之深刻令人驚訝。

“銳度”是對話稜角分明。好的訪談一定不會淺嘗輒止、平鋪直敘,提問者會通過一些有難度的、甚至敏感的議程設置,激發或引導受訪人的情緒和表達,甚至有意出一些障礙題,讓訪談更有看頭,更有嚼勁。面對各種挑戰性問題,宋志平始終保持沉穩自信的氣場,不管對方來的是柔緩的和平球還是犀利的進攻球,他都努力以真誠的態度、嚴謹的邏輯,娓娓陳述事實、闡述觀點,四兩撥千鈞,把問題化之於無形。訪談中,他從自身改革故事出發,講述了40年來國企鳳凰涅槃的艱辛歷程,用事實澄清了國企壟斷、旱澇保收、國進民退等社會質疑,展現了國企改革者勇於直面問題、敢於擔當作為的可貴精神。

“溫度”是情感真摯動人。宋志平在書中用大量細節講述了改革路上的艱辛與坎坷、使命與榮光,坦誠了實幹興企、甘於奉獻的至誠之心,字裡行間透露著對國家和事業的熾熱情感、對員工和家庭的俠骨柔腸,讀來讓人深受感染。

讀《問道改革》,我們能夠領略對話的藝術,能夠感受思想碰撞的精彩,能夠學習大企業家的思維模式和經營智慧。但深究其裡,我們會發現,“問道”的本意並不是訪談本身,而是對40年國企改革歷程的精準概括。透過書中的講述,我們看到了改革者一路堅守的衷情與熱忱,更看到改革者一路求索的勇毅與執著。正如書中所言:改革是創新的過程,改革是試錯的過程,改革是思想劇烈撞擊和不停思考問道的過程。40年來,我們不斷地探索,不斷地解決難題,不斷地自我修正,我們確實是一路問道而來。

知曉了“問道”的真意,我們會繼而生出三個疑問:作者為什麼要“問”、向誰“問”、“問”出了什麼。這三個問題就像三個鑰匙,不僅打開了理解《問道改革》的閘門,更為我們打開了國企40年波瀾壯闊的發展歷史,打開了一位國有企業家跌宕的改革歲月和閃光的思想寶庫。

問道,為什麼要“問”?因為不知路往哪裡走。

40年前開始的改革開放被史學家定義為“一次小心翼翼的起航”,國企改革又何嘗不是在彷徨和試探中登場。無論是早期放開搞活,還是後來融入市場經濟,改革都沒有成熟的經驗可借鑑,一切充滿未知。改革者只能摸著石頭過河,謹小慎微地自己找答案、趟新路。問道,就有可能活下去;不問,就只有死路一條。

宋志平《问道改革》,“问”出了改革新天地

把兩家企業先後帶入世界500強

問道,是背水一戰的吶喊,是春雷乍響的渴望。

1993年,在市場經濟改革大幕初啟之時,宋志平擔任了北京新型建材總廠廠長,從此開始了漫長而艱辛的改革路。那時他不知怎麼做好國企,但眼見工廠彈盡糧絕,除了改革別無選擇。他在黑暗中苦苦尋找光明,帶領北新橫下一條心,闖難關、涉險灘,從建立以廠為家文化到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從改制上市到引進先進管理體系,從做石膏板大王到“四位一體”戰略,成功跨過國企脫困的艱難歲月。2002年,他又一次跳進“彈坑”,成為中國建材集團一把手。面對極端困境,他聚焦戰略轉型和機制創新兩大關鍵,帶領企業在充分競爭領域合眾連橫,用資源的整合和資本的融合改寫了企業命運,成就了水泥大王的傳奇故事,書寫了大規模混合的壯闊史詩。擔任中國醫藥集團董事長的五年裡,他成功複製中國建材改革經驗,把兩家央企雙雙帶入世界500強。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後,他登高望遠,改革思想全面昇華,國企黨建、機制革命、弘揚企業家精神、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等深層次問題應聲而解。改革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市場的倒逼下,他奔著問題去,帶領企業一次次勇敢邁步,一次次破繭成蝶,擘畫出改革發展的宏闊天地。

問道,向誰“問”?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

中國採取的漸進式改革,在這場聲勢浩大的社會實踐中,我們走了一條先試驗、後總結、再推廣不斷積累的道路。改革怎麼改?只能問之於實踐,方向和路徑是對是錯都要經受實踐的檢驗,對了就堅持固化,錯了就修正調整。實踐,正是宋志平所有改革思想的牢固根基和靈感源泉。

問道,是馳而不息的探索,是鏗鏘有力的足音。

宋志平是當之無愧的實幹家。他紮根國企40年,從車間技術員到工廠銷售員,從廠長到央企總經理、董事長,始終潛心躬耕。尤其是擔任一把手的25年來,他在改革第一線摸爬滾打,不僅帶出北新建材、中國建材等優秀企業,還在實踐中形成了大量富有啟迪的真知灼見,被譽為國企改革先行者。先行者敢於吃螃蟹,冒風險,但宋志平敢幹而不蠻幹,苦幹而不傻幹,他的改革實踐是建立在遵循規律和充分學習的基礎上。

宋志平《问道改革》,“问”出了改革新天地

在《問道改革》中,宋志平侃侃而談,說古論今,融貫中西,引經據典,縱橫開闔。他談到法德英等國家的國企發展狀況,談到美日印等國家化解過剩的做法,談到馬克思、恩格斯、彼得·德魯克、克萊頓·克里斯坦森、傑弗裡·薩克斯等名家的經典理論,談到中國企業的百年興盛和40年成長,談到國企改革各歷史階段的特徵、問題和未來走向……這位學者型企業家深厚的理論造詣讓人歎服。同時我們也會發現,他的學習和思考不是孤立的、教條的、空洞的。他從企業中看企業,從改革中看改革,既博採眾長又勤思敏行,經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長期錘鍊,終自成一家。從書中我們會發現,那些人云亦云的高深理論,被他靈活、動態地運用於自身實踐,賦予了濃郁的泥土芬芳和頑強的生命力。拎出他哪一個觀點,後面都會帶出一串生動的企業案例和一堆紮實的理論支撐,“知”與“行”已被完全融為一爐。正因如此,這本書的思想性、實踐性、可讀性都極為突出。

問道,“問”出了什麼?改革的系統論和方法論。

在40年企業生涯中,宋志平邊幹邊學邊思考,做出了享譽世界的優秀企業,更貢獻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企業改革思想。他的問道實踐充分說明:國企能夠成長到今天,原因不是國家給了好處,而是因為進行了長期深入的市場化改革,堅定不移地改革是國企與市場經濟相融合的唯一出路;國有企業家是我國經濟發展的財富和寶貴資源,是國企走向勝利的關鍵要素,關心和愛護國有企業家應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共識。

問道,是甘為人梯的信念,是久久為功的情懷。

在《問道改革》中,我們可以大致梳理出宋志平幾個有代表性的改革模式,勾勒出國企崛起的真正動因。一,“央企市營”的經營模式。這一模式是國企市場化改革的基點,即在保持國有屬性的同時,推行股權多元化、規範的公司制和法人治理結構、職業經理人制度、內部機制市場化、外部市場化經營。二,“國民共進”的混改模式。作為中國混改的先鋒人物,宋志平在混合近千家民企的過程中,提出“國企的實力+民企的活力=企業的競爭力”的混改公式,“混得適度、混得規範、混出效果”的混改方針,“規範運作、互利共贏、互相尊重、長期合作”的混改原則,創造了“一杯茶水”“三盤牛肉”“三層混合”等經典案例。這些成功探索是牢牢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在實踐層面的典型樣本。三,“機制革命”的分配模式。所謂機制革命,就是通過開展員工持股、管理層股票計劃、技術人員技術分紅和員工超額利潤分紅權等“新三項制度”的改革,建立起企業效益和經營者、員工利益間的正相關關係,讓國企成為財富共享平臺,達到創富、共富的目的。四,“整合優化”的成長模式。這一模式為產能過剩行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找到了突破點。整合,即以聯合重組、資源整合的方式,提高產業集中度,重塑健康有序的行業生態;優化,即以機制、技術、管理、商業模式的創新,持續提高競爭力,從無機成長到有機成長。五,“從大到偉大”的轉型模式。即圍繞高質量發展目標,做好穩健中求進步、發展中求質量、變革中求創新三件事,進行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國際化四個轉型,突出做強主業、瘦身健體、強化管理、創新轉型、機制革命五大措施。六,“以人為中心”的價值模式。企業是人,企業為人,企業靠人,企業愛人。改革,說一千道一萬,最要緊的就是把蘊藏於“人”心底的無窮潛力釋放出來,匯成推動事業發展的磅礴偉力,用宋志平的話說就是“點燃員工心中的火”。上述模式均源於實踐,體系清晰,厚重深刻,每一種模式概括出來雖寥寥數字,但都是宋志平多年來嘔心瀝血的智慧結晶,在改革征途上,這些思想似陽光驅散迷霧,為無數航船點亮了未來。

在《問道改革》中,我們還可以看到一位國有企業家的風采和情懷。宋志平不是天生的企業家,他是在歲月的磨礪和市場的淬鍊下,通過後天努力,一步步成為了改革家。他的成功有幾個必然要素。一,獨特的思維模式。宋志平是個有哲學思維的人,熟知並善於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從書中的敘述能夠看出,他開放的思維裡藏著嚴密的邏輯。他把企業放在交錯的社會關係中權衡,放在廣袤的歷史時空中思考,經濟大勢、行業形勢、企業態勢,歷史和現實、國內和國際、國企和民企,都被他結合起來思考。這樣深邃透徹的眼界讓他總是比常人多看幾步、深看幾分,這是他成為先行者的思維基礎。二,持續的學習能力。宋志平最大的愛好是讀書,且閱讀量大得驚人,每月讀書以“筐”而論。他把學習當作工作方式和進步階梯,數十年來都是一個生活節奏:每天僅睡四五個小時,除了工作,其餘時間都用在讀書和思考上。入淺水者得魚蝦,涉深水者縛蛟龍。持之以恆的學習和實踐,讓他插上了思想的翅膀,繪出了改革的鴻篇鉅製。三,積極的人生態度。國企改革道阻且長,但宋志平深知,幹事有風險,不幹事風險更大,即便荊棘密佈,也要始終眼望前方,堅定地邁步。兩度接手困難企業、被外資企業逼到絕境、大規模重組被質疑“國進民退”、股價遭遇“過山車”風波……這些重壓都沒能讓他後退一步。領航者的心裡裝著夢想和光明,即使風吹浪打也不能遮蔽遠望的視線,他的故事傳遞著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散發著催人奮進的時代光芒。四,厚重的企業家精神。宋志平把做企業作為終生職業,40年來風雨兼程,雖苦猶榮。持之以恆的創新力、勇於決策的擔當力、搶抓機遇的爆發力、攻堅克難的承受力、引領職工的感召力,成就了他經營者的領袖氣質。溫文爾雅、寬厚包容、高潔自律、胸懷天下的風範,成就他領導者的獨特魅力。他堅信站在道德高地的力量,努力塑造企業品格,為推動國家強盛和社會進步,促進青年成長和文化傳承傾盡全力,體現了企業家崇高的境界和寬廣的格局。

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在過去40年的改革大舞臺上,宋志平等改革先行者殫思極慮,奮楫篤行,涓涓細流匯聚起強大動能,推動國企從泥濘小路走上通途大道。當前國企改革進入深水區攻堅期,我們期待更多改革者以時不我待的精神,敢闖敢幹,矢志不渝,帶領企業奔向更加光明的未來。

改革,未有窮期;問道,還需砥礪向前。

編輯|錢馨瑤 校對|堅果 視覺|牛小偉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