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庫老故事」法庫歷史上的民間教育

【法庫老故事】法庫歷史上的民間教育

「法庫老故事」法庫歷史上的民間教育

歷史上的民間教育

「法庫老故事」法庫歷史上的民間教育


「法庫老故事」法庫歷史上的民間教育


遼、清兩朝,法庫地區民間教育比較興旺發達。

(1)遼代民間教育

遼時法庫地區居住的主要是契丹民族。契丹民族不定居,“鎧甲天下,車馬為家”,到處遊牧、征戰。因此,當時的教育以騎射為主。父傳子,兄傳弟。這就是遼代簡單的家庭式教育。這種教育在遼代是很普遍的。

法庫地區又是契丹貴族聚居的地方。現已發現頭下軍州和州縣城遺址十餘座。這些遺址當年住著遼朝的國舅、重臣等貴族。由於他們的特殊地位和仕途之需要,他們不光學騎射和武藝,而且還要學文化。1976年在葉茂臺鎮西山發現的遼朝北府宰相蕭義墓中,出土一幅《出行獻食圖》,畫面上畫著兩個侍人,身穿契丹民族的長袍,腰間繫帶,足蹬軟靴,頭上梳著契丹民族特有的髮型一一髡頭。二人手捧酒食,桌下放著旅行用的包裹,在桌面上放著一函線裝書。從畫面上可以看出侍人正為主人出行準備攜帶的食品和物品,其中有一函書籍。從契丹貴族喜愛讀書現象,可以想像到當時遼代貴族的教育情況。

契丹族是一個善於吸收漢族先進文化的民族。特別是貴族學的知識很高深。蕭義墓誌中有這樣的記載:“詩曰:惟嶽降神,生甫及申,謂元舅之宗,產奇雋也。禮記曰:天降時雨,山川出雲,謂享嘉之會,登輔弼也。易義曰:鴻羽為儀,峨峨清遠,謂君子之人,知進退也。傳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謂仁愛之心,念勞舊也。”可見契丹族對《詩經》、《易經》、《禮記》、(左傳》學習之深,引用之廣,從此可窺視到它的教育程度。

柏家溝鎮前山村出土的蕭袍魯墓誌中記載,遼北府宰相蕭袍魯“好談王霸之言,尤尚政刑之學。自比管、樂,孔明夙負於壯圖。”這說明蕭袍魯對《經)、《史》的研究有一定的深度,從他自比管仲、樂毅、孔明,可以看出他受教育的程度。

(2)金元、明代的民間教育

法庫地區金代、元代的教育不如遼代,明代基本荒芫人煙,到後金時,屬於重新開發地區。文化教育很差。由於正處在戰亂時期,青年要去當兵,加之民族傳統習慣的原因,當時還是以學騎射、武術為主。

(3)後金和清代的民間教育到了清代雍正、乾隆年間,法庫地區住戶逐漸增多,經濟得到一定恢復和發展。因此,教育也開始復甦。除了進行騎射、武藝教育外,還要進行文化教育,辦起了私塾。當時法庫地區無論是佔山戶或後來戶,多數編入八旗,成為旗人。清朝制度“旗不點元”,即旗人不參加科舉考試。所以私塾是普及性的,課程設置除了《三字經》、《百家姓》、《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詩經》、《古文觀止〉等,還要學習《莊農雜誌》、《名賢集》、《千字文〉、《孝經》、《朱子治家格言》等實用書籍。這時私塾有散館和專館。“專館”是獨家辦的,請塾師一人,教本家的子弟;“散館”是幾家合辦或由塾師在自家辦的,教幾家的子弟。

清朝中葉以後,又規定部分旗人可以參加科舉考試。這就大大地調動了旗人學習和辦教育的積極性,很多旗人子弟入私塾讀書。加之漢族的增多,教育進一步興旺起來。這時的私塾分兩種:一種是以科舉為目的學館,是高級的;一種是以識字為目的普通學館。故這時法庫也有了文舉人、武舉人和秀才。如徐三家子徐武堂是舉人,半拉山吳姓考上武舉人,南土城子信姓和蛇山溝楊宇霆考上秀才等。

(4)民國時期的教育

到了清末和民國初年,中國的教育有很大發展。相比之下,法庫的教育仍然是落後的,在這個時期曾出現個發人深思的故事。大約在民國初年,今秀水河子鎮喇嘛營村,全村數十戶人家,只有一個劉先生識字,寫信看信都請他代勞。一年隆冬季節,村民張老漢接到封信。老漢揣測是在外多年的兒子捎來的,急忙去找劉先生看信。不巧劉先生到外地串了門,得十幾天才能回來。老漢心情急切,只好拿信到秀水河子請人給讀。當唸完信後,天已黑了,還下了大雪,回家途中,一不小心跌進溝裡。老漢將要凍死時被過路人救回了家。這件事,使村人認識到沒有文化不行。於是村人推舉代表到縣裡找人,請求縣裡派教師到喇嘛營辦教育。縣裡請了家住卡拉營子有名的教師陳景韶。陳到縣裡後,縣將擬派陳景韶到喇嘛營教書的決定告知他,並把張老漢凍僵之事講給他聽。陳先生聽後很受感動,連夜回家,準備第二天就去上任。到家後老伴問他被派到哪裡教書,陳先生沉吟片刻說:“辭罷官邀出縣城,抵家時已夜三更,妻呀何必頻頻問,秀水河西喇嘛營”。因為這個故事感人,所以這個故事和陳先生的詩在法庫一直流傳至今。

(5)近代的私人辦學

法庫的有識之士認識到,要想振興法庫,必須辦好教育,在人們對教育認識不足的情況下,法庫於清末民國初年成立了勸學所,還創辦了簡易師範,開始由私塾向公辦學堂過渡。


「法庫老故事」法庫歷史上的民間教育


任慶泰

在私人辦學方面,較突出的是四臺子村任慶泰,他獨資為家鄉辦了一所小學。村人為其樹碑刻石,立於校庭。碑文曰:“於清光緒中葉,獨立出資,設立義塾,……義塾改為學堂,男女分為兩校,建築校舍,購置校園……”。還有教會辦了一些學校。天主教辦了私立志廣小學,基督教辦了私立崇德中學,王爺陵民辦光遠小學。這些私立學校,無論是師資和教學都是高水平的,不僅為法庫培養出眾多的人材,而且為法庫後來的公辦教育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法庫老故事」法庫歷史上的民間教育


在私人辦學方面,另一個比較突出的是楊宇霆創辦的平治學校。楊宇霆除自己帶頭捐資外,還向在外地做官的法庫籍人徵集資金,如洮昌道尹、奉天省議長、東三省官銀號總辦李友蘭,廣信公司總辦張靄如,榷運局長靳造華,縣長任化亭等都捐助了資金。共籌集資金40萬大洋,辦起了平治學校。


「法庫老故事」法庫歷史上的民間教育


1925年學校初創時,有初中四個班,小學六個班。1926年開始有高中班。1928年8月增至高中四個班,初中八個班,小學八個班。

為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楊宇霆不惜重金聘請高水平的師資。國立北京師範大學畢業生閱寶海和劉宗漢、北京大學畢業生、理學士楊榮久和王定、齊魯大學畢業生李仲華、匯文大學畢業生王子明、晚清拔貢徐煥章、陸軍少校姜繼昌等均聘為該校教員。這些教員不僅學識淵博、教學經驗豐富,而且思想進步,愛國心強。在當時東北各地中學中,能聘到如此優秀師資,實屬罕見。師資的高水平,帶來了學生的高質量。平治學校第學期畢業生全部被東北大學、馮庸大學錄取。以後各期畢業生也有很多考入名牌大學:協和醫學院、唐山交通大學、東北講武堂、南滿醫科大學等。畢業後,他們在教育、工程、醫學、經濟等系統均有建樹。1931年“九・ー八”事變後,一部分學生投身革命,有的成為我黨的高級幹部。如馮基平曾任北京市委副書記;有的參軍參戰,奔赴抗日第一線,楊家梓在南京保衛戰中壯烈殉國。

平治學校從1925年創辦,到1929年1月因楊宇霆逝世,經費無著,停辦,雖似曇花一現,但其意義深遠,成績卓著。她不僅為國家培養了眾多的人材,而且為法庫地方教育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法庫老故事」法庫歷史上的民間教育


法庫老三中院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