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各地方言差別大嗎?

小潔


不管是哪個省,各地的方言差距是很大的,更不要說是雲南了。

雲南是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幾乎每個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語言。再加上每個地方都有各自的方言,使各地的方言更加豐富和複雜。

十里不同,別說是每個州市的方言差別很大,也許各一個村莊就一種方言。

對於,外地人來說是很難聽得懂。不過,雲南各地的方言方言不影響相互交流。不同的是各地方言的腔調很不一樣,也是特別有味道。


亦之行


外地人來到雲南,肯定覺得雲南方言很難懂,但是對於雲南人來說,各個地方的方言都會存在很大的差別。例如滇東北方向的人到滇西南方向,可能就很難聽懂當地人的方言。除此之外,由於雲南是一個多民族聚集地,因此隨著民族的區別,各地的方言也會有著很大的區別。雲南方言總體上屬於北方方言。明代的屯田,對雲南漢語方言的形成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雲南方言其實就是歷史上的中原漢語方言。

因此,來到雲南,除了可以感受雲南的美景、美食、美人外,還可以用心去感受一下雲南各地的方言,這些方言往往都是代表著當地的民風民俗,具有很強的研究和參考價值。雲南各個地方的方言還與當地聚居的民族有著很大的關係,例如大理當地的方言就跟白族話很相似,而在麗江,麗江當地的方言與納西語很相似一樣。

豐富的民族文化不僅給雲南帶來了豐富的旅遊文化,同時也為雲南帶來了豐富的方言文化,每個地方都有著自己鮮明的特點,這讓雲南的每個地方都充滿了不一樣的魅力,而這樣的魅力是無法用語言和文字來表達的,只有到了實地,看到了當地人的生活習俗,聽到了當地人的方言,才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原來雲南真的是這麼一個令人無法拒絕的地方。

方言往往象徵著一個地方的地理特徵和文化特徵,例如你一開口,別人就知道你是廣東的或者是四川的,這說明方言擁有著比面孔還要具有分辨性的意義,因此,想要知道雲南各地的方言都是什麼樣的,不如就來雲南感受和體驗一番吧。


時報傳媒


在西南以外的地區聽來,川滇蜀方言沒有太大區別,均隸屬於一種叫西南官話的語音系統。作為中國八大方言區之一,表面看,西南官話在中國略處於邊緣化地位,其影響力遠比粵語、閩南語差太多,這裡既有地緣因素,但更主要是經濟地位決定。畢竟,西南區遠離國家中心,而且從歷史到現在,經濟地位從未對國家有過實質影響。這直接關係到方言的地位。

然而,中國操西南官話的地域面積之大,遠遠超乎一般人想象。掐指一算,至少:雲南、貴州、四川、廣西北部、湖北、湖南局部等,接近兩百萬平方公里,大約佔國土四分之一的區域,都操這種相似的口音。甚至在遠離西南官話核心區的江西贛州市區,居然也存在一個局部西南方言區。若從人口角度,則有超過兩億人口說西南官話,佔中國總人口的六分之一,無論從地域上、還是人口上,西南官話都遠遠超過“標準普通話”(那只是極小一塊地區的語言罷了)。這些數字能直觀勾勒出西南方言區的口音地圖。

當然,所謂西南官話,只是一個粗線條語音統一體。在內部,則千差萬別,具體到每個省、地區,又常常各自擁有專屬口音。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四川話、貴州話、雲南話、桂柳話....等等。

在雲貴川,如果說四川方言與貴州話更接近,那麼雲南方言與這兩者差異性就較為明顯了。

至少從常用詞彙上看,雲南方言與川黔方言就有極大的分野。你比如:雲南人一天中至少說一百遍的疑問(或反問)助詞“給”(音)字,以及語尾助詞“噶”,“改”字,在四川方言中聽不到這樣的說法,在貴州,也僅威寧、興義局部靠近雲南地區使用。再比如“去”(雲南方言“克”),雲南幾乎全省,貴州中南部,甚至湖南、湖北、廣西桂柳地區,都廣泛使用,四川話則幾乎不使用(除了西昌彝族地區)。

雲南人常認為自己內部方言差異不小,各州市口音不一,實際上,相比其他諸省,“雲南話”作為一個整體,已經算得上是高度統一的方言系統。為什麼這麼說?難道保山話和紅河話、麗江話和曲靖話,等等,差異不大嗎?

如果討論格局以村為單位,確實差異不小。但若站在整個西南官話省區的角度看,雲南州市內部的口音差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雲南方言在詞彙上具有驚人高度統一性。全省16個州市無論口音有任何差別,其使用的詞彙量至少95%相同或相似。比如(以下字取大致發音):

板扎(很好),短(攔著),鬥(拼接)、削(薄)、大譜氣(大概)、理麻(教訓)、腫(吃)、幹(廣泛用於各種動作)、渣(張開)、黑(嚇)、老倌(丈夫)、簸(用腳蹬)、撾(用腳踢)、合(對)、相因(便宜)、好在(舒服)、不好在(病了)、捧泡(恭維)、泡(浮腫)、包攤(怪罪)、奪(用銳器捅)、脖子(包括嗓子)、腳(包括大腿)、資(發怒)、苕(神經)、亂精神(搗亂).....等等,實在多得難以計數。

這些詞彙都是地道的雲南詞彙,血統性詞彙。絕大部分僅在雲南地區使用。正因為詞彙的高度同質,才能夠使得雲南不同地區之間,即便口音差異如何巨大,語速如何不同,都可以在極短時間內相互適應完成彼此的溝通,毫無障礙。中間並不需要藉助第三方語言搭橋。我之所以將這些詞稱為所謂“血統性詞彙”,是因為它們,是雲南漢語方言的統一來源和統一演化的證據。

眾所周知,雲南在元以前,有一千多年時間遊離於中國版圖之外,當時方言如何已無從考證,從納入中國行省開始尤其在明初,大量漢人成批量在極短時間內進入雲南並定居,奠定了雲南方言的最初血統,又由於這些漢人先民大部分來自江淮蘇浙地區,雲南方言的血脈便基本以此為發端。

我曾在安徽合肥、江蘇南京等地,非正式試探性向當地人求證過部分詞彙的使用情況,居然發現時隔600年之後,當地相當多的常用詞彙仍能在雲南方言中找到準確對應,比如:奪(銳器捅,或淋雨),造(用腳使勁踩、糟蹋)等等。當然,江淮乃歷來兵家必爭之地,許多世紀以來戰亂頻仍,當今江淮居民究竟還有多少是600年前本地土著的後代已很值得懷疑,其方言口音與雲南話的分野已極為明顯,有云南人認為南京方言與雲南話很像,這就完全扯蛋。不過,在部分詞彙上,雲南話確實可以在江淮找到血脈的源頭,這是確定肯定一定的。

來源於同一血脈的雲南話,幾百年裡,在雲南極端複雜的地理結構中分別演化,各自豐富完善,最終形成了不同口音。但在詞彙方面,還能夠保持如此的高度一致性,是一個頗值得玩味的文化現象。要知道,在浙江、福建,同樣由於地理阻隔,形成了無數種方言,但這些方言之間的差別之大,可能大過中英文。

我聽說在浙西山區,一座山南北兩村,居然連對話都困難。這是很極端的情況。再比如,剛剛提到的江淮地區安徽,南北之間,方言的差異之大,也已到了必須用普通話中介的程度,江蘇南北也如此,廣西南北也一樣。整個南方地區方言之多,之複雜,差異之大,堪稱漢語博物館。雲南方言能在群山阻隔中統一如此,表面看簡直就是奇蹟。實際上道理清清楚楚,就是語言血統相對單一。

因此你也就能理解為什麼雲南25個少數民族,說著幾十種完全不同的語言。而漢人口音相對統一。因為雲南原生民族來源實在複雜,彼此之間沒有任何血脈聯繫,再加上地理因素催化,必然不同。唯一的例外是侗傣系統方言,雲南壯、布依、傣、水等族,其常用詞彙也與雲南漢語一樣,具有高度一致性。當然,這背後的原因也是因為其來源的血脈統一——百越系。不僅在雲南,甚至在泰北、緬北、老撾北部,凡百越系民族,基本對話也是沒有任何問題的。我曾有一名朋友(雲南布依族),在老撾北部旅行期間,全靠一口布依語,與當地人溝通無阻。

方言是文化的活化石。每一個獨特的方言詞彙,都是琥珀中的微生物。方言的演化也一定有其規律,尋找並透過這些規律,背後掀開的是人類遷徙中波瀾壯闊的社會經濟發展史。這方面,雲南話是一個例子,東北話也是例子,西北話也是典型例子、客家話更是實證。輕視、忽視方言的文化地位,企圖用一種語言強制性取而代之,只能證明決策者骨子裡的無知和反文明。

好些年前,我在一個人物訪談中看到一個專訪,採訪侯孝賢。侯孝賢用臺灣口音談到道具製作時,他說:我們親手把那些材料“鬥”起來....注意,他用的是“鬥”字,作為雲南人當時我秒懂,並感到驚奇,難道臺灣人也說“鬥”?我一直以為這只是我的家鄉話,因為在普通話裡完全看不到這個詞的使用。後來我才知道,這是地道的中國詞彙,半個中國都在使用。

又有一次,我看綜藝“龍兄虎弟”,張菲即興表演了一段閩南語戲曲片段,臺詞中有“害羞”兩字,發音竟然和我的方言中“羞”的發音一模一樣。羞,讀為“蘇”,在雲南除了石屏,我沒發現第二處。歷來我以為這只是很奇怪的地方發音,找不出任何道理。想不到居然與閩南語完全一致。

其實把羞讀為蘇的發音,本身也是有規律的。在湖北黃梅、安徽宿松等地,那裡是京劇的祖宗——西皮二黃的發源地之一,“小”發的是咬舌音,或者這麼說,凡"X”,基本都咬舌,這種情況,與在雲南石屏、騰衝龍陵等地的口音,完全一致。如果你再仔細聽京劇,會發現在京劇中這些聲母的發音一模一樣。殊為難得的是,京劇兩百多年來,在臺詞發音上,居然還能夠延續二黃中的方言元素,真是令人感動。

行文至此,只是隨意漫談,有感而發。有關方言話題,想聊的實在太多,想太多反而不知從何說起。最後,我不妨再提及雲南很有意思的幾個方言島。

易武方言島。位於西雙版納勐臘縣易武鎮,曾為鎮越縣(不是滇越)。當地自乾隆以來,有大量石屏漢人遷入,兩百年後,這裡的漢族口音,仍是標準的石屏方言。與周邊幾百裡內口音迥然不同。

景東黃草嶺方言島。位於普洱市景東縣無量山中。約一兩千人。操昭通永善口音。約100多年前,有昭通人逃難至此繁衍生息,形成數個村落,完整保留了類似四川方言的口音。與周邊景東主流方言迥然不同。

江川方言島。江川可能是雲南最大的方言島。其口音與周邊華寧澄江通海玉溪晉寧體系完全不同,自成一派。反而與祿勸武定彝族漢語口音極為相似。究竟如何誕生髮展來的,本人至今未考究過。


見識雲南


個人在廣東六年了。感覺廣東人宗族觀念強,很多外地婦女嫁到廣東最後多則六年,年少則一年多就會離婚受不了那種約束就跟下人一樣。或者說找個生孩子的機器,南方男人有小尾巴不管做事還是自身,結婚後很快就會露出來少則一年多則三年還會聽你說一下。新鮮感一過你在他眼裡就什麼都不是了。賭博嫖娼找情人很多廣東男人身上大多都有過病歷。錢不夠花跟父母要找老婆要,吸毒,廣東男尊女卑傳統文化保存的好,如果說廣東女人要是嫁到北方天造之和。一生我感覺一次架都不會吵的,一個柔性一個暴躁,陰陽之和。在家庭地位又高,老婆說什麼就是什麼一家人都聽你的。錢都放在你身上。可能要三年後才會把錢都放到你這裡要有一個過程。真的就是家庭的皇帝。就是開始接觸陌生的環境不適應,能堅持下來就是白頭偕老幸福。北方男人輕易不會跟你說離婚的。他可以聽你嘮叨。可以為你屈膝。但是夫妻吵完架他不記仇。在為難時候他可以把命都給你。北方男人對待老婆比對待父母都親,



VS星期五


就雲南人自己來說,各地方言的差距非常大,不要說兩個縣,有的地方相距十公里,村與村之間的方言都有差異,聽力敏感的人能準確地區分出來。雲南不但是十里不同天,也是十里不同話。

但是,只要不是少數民族,雲南的漢族人說的方言,對外省人來說,差別並不大,都屬於北方方言,大部分發音能夠聽懂,或者連聽帶猜也可以交流。其實,在我們雲南人耳朵裡,外省的方言一般也只能聽出是屬於哪個省,細分下來我們也聽不出多大差別的。


泡泡看世界


雲南26個民族26種語言,加上各地漢民族方言真是美不勝收,精美絕倫差別可以說無與倫比!



用戶60785212142


怎麼說呢?非常大,就拿我們地方說吧,在雲南玉溪江川,幾乎每個鄉鎮的話都不一樣,而有的鎮上可能還有幾種口音,比如路居大凹,大麥地,路居鎮上,還有小凹,米湯水都不一樣的口音,同是漢族!地區交界處也有不同的口音,但是夾雜的一點本地方口音!我從小在外,幾乎在雲南可以聽到別人說話就能大致分出來他是那個市州的口音,偶爾能詳細到縣分上!外省的偶爾也能聽出來,河南,東三省,陝西,貴州,湖南,湖北,幾乎都能聽出來吧……


玉溪希望草莓園


我看過關於雲南的一些縣誌類書 ,上面提到早在元朝時雲南就已經流行漢語了,少數民族處於雙語狀態。也就是說少數民族也會講漢語,也就是現在所說到雲南話,西南官話。元朝雖然是蒙古族建立的,但是當時進入雲南...我看過關於雲南的一些縣誌類書 ,上面提到早在元朝時雲南就已經流行漢語了,少數民族處於雙語狀態。也就是說少數民族也會講漢語,也就是現在所說到雲南話,西南官話。元朝雖然是蒙古族建立的,但是當時進入雲南的蒙古軍隊,真正蒙古族很少,多數還是北方漢人。這是雲南當地人首次大規模接觸漢語,北方漢語與雲南本地語互相影響,或者說雲南本地人的口音把北方話說成了雲南話,也就是西南官話。南詔大理國時代也有人會說漢語,朝廷常常派人外出學習,帶入官方漢文書籍,一些文人雅士還用漢文書寫作品,但是那些只是少數人。雲南話是元朝時就形成的,不是明朝時形成。雲南話和南京方言區別很大,不是一回事。雖然傳說雲南漢人來自南京,實際語言沒有多少聯繫。如果有聯繫,哪怕時間再久,距離再遠,方言相似度都應該是很高的。甘肅離雲南很遠,可以說毫無交集,但是甘肅有的地方的方言和雲南話是一摸一樣的,我親自接觸過。歷史上雲南人也大規模外遷過,那些和雲南話一樣的很可能是從雲南遷移出去的。明朝初年,北方戰亂,天災,好多地方人口稀少,僅有山西,雲南等少數地方人口稠密。朝廷從人口稠密的地區往外遷移人口。雲南長期穩定很少戰事,自然條件好,人口繁殖快。明朝初年就是從山西,雲南等少數幾個地方往外移民,可以說雲南外遷的人只會比山西多,不會比山西少,但是由於文化各方面的原因,人們大多隻記住了山西。明朝征服雲南在雲南屯了不少外省軍民,據說30萬人。同時也在雲南各地設卡抓人,綁著手,強行移往北方各省,到達後政府給種子,牛,口糧等,自己開荒種地。山東有三分之一人口是從雲南移去的,三分之一是從山西移去的,三分之一是山東本地人。雲南移到山東的最多,河南次之。東北,甘肅,陝西都有從雲南去的。這就是西南官話為什麼像北方話,為什麼分佈這麼廣的原因。歷史就是這樣的,知道歷史就知道為什麼了。文


手機用戶51161293800


雲南少數民族較多,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白、傣、彝等少數民族的人,與同一民族的家人、親戚、朋友對話,慣用本民族的方言交流,誰要是說漢話與本族熟悉的人交流,就可能被他人當成腦子進水的另類。雲南人只要張嘴,熟悉雲南各地的人只要聽到發言、口音,基本能辨別出張嘴的人屬某洲市縣區甚至精準到某鄉某鎮。比如白族人,發言、口音到死也不變,無論去到哪裡,嘴邊就刻著很明顯的“白族”二字。本人原籍大理白族自治洲白族人,因工作需要落戶騰衝20年。每次出門買菸、買酒、打的、吃飯等,嘴邊刻著“外地人”三字,很多心煩的事就光顧了,有時,甚至無奈到想裝啞巴,以比手劃腳方式消費。方言、口音帶來的煩惱,不知何時才能見鬼去?


夜舞風花雪夜


我大理的光我們一個縣就分上下發言 差別很大 還有山裡少數民族方言我們都聽不懂 只是一個小縣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