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一个孩子”|虐童、家暴、儿童忽视

▐ 撰文/周羚敏 原题/无论如何请坚持对孩子的善良

2018年年末,《赤月青日》这部以“虐童、家暴、儿童忽视”为主线的电视剧集成了最大“黑马”韩剧。暴瘦后的“金三顺”带我们寻找生命和孩子的意义。

“吃一个孩子”|虐童、家暴、儿童忽视

里面有一对母女的故事。

闵河静离异后单独照顾女儿,女儿光娜读书很是用功,稳居全校第一。但成绩的背后是母亲将女儿“囚禁”下的超强度的学习,一旦不顺其意,母亲就要拿出“爱的棍棒”对女儿进行惩戒鞭打。

后女儿报警,母亲被警方带走。


一个参加反对虐童组织的母亲却以“爱的名义”虐打自己的女儿,当其看到女儿遍体鳞伤的身体后,几乎不敢相信自己所为,继而嚎啕大哭,辩解这起码是为了女儿的前程。

而女儿也一度以为上了大学这种不好会停止,终于女儿认识在这之前她可能会死掉。女儿质问母亲,母亲只不过把自己在婚姻和生活上的失落宣泄到自己身上,把自己作为寻找补偿感的工具,更可怕的是每次殴打女儿后她还会抱着女儿说一句:

我爱你,女儿。

  • 很多时候,我们面对挫败,却把各种要求强加给下一代,且用了极端和错误的方式。


“吃一个孩子”|虐童、家暴、儿童忽视

近期披露的深圳父母“虐女童”事件一开始父母似乎也抱着这种态度,我怎么管我的孩子是我的问题,关你们外人什么事,甚至在他们的心理还是不打不成器。

“吃一个孩子”|虐童、家暴、儿童忽视

虽然夫妻关系不和,但是一家人在将女童作为发泄对象这件事身上似乎有着“正当”的惊人一致性。乃至于视频里女孩的兄弟也会模仿大人的方式对待姐姐,保不准,撇开女童因素,父母可能也一样揍惯了儿子。

当然,法律会告诉这已经超出他们家事管教的范围。

不过,仔细想想这样被“偶然”揭露的虐童事件外隐藏得类似情况可能不少。

棍棒教育大概是一种很多人习以为常的教育。

“吃一个孩子”|虐童、家暴、儿童忽视

我的很多朋友和邻居小时候都被父母揍过,棒子打断也是常有的事儿。现在,剥夺监护权案例被媒体报道后被很多人视为“良药”,按照现在的实践标准和伤害结果倒推恶劣程度的模式,剥夺监护权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而

其实将孩子带离父母身边也实在是万不得已最后之手段,脱离家庭环境的成长也将有诸多负面影响。

12月26日,无锡“亲母虐童案”宣判,杨某因发现女儿由偷盗行为而采取用针戳嘴、铁衣架殴打甚至以喂粪威胁的手段“教育”孩子,孩子达到轻伤二级。

杨某一系列行为出发点是可能真是为了教育孩子,难以说是发泄和折磨。孩子在案发后甚至表示母亲是爱自己的,考虑到案件的具体情况,杨某最终被判处缓刑,孩子将继续留在母亲身边。

“吃一个孩子”|虐童、家暴、儿童忽视

  • 如果孩子要继续留在施暴父母的身边,谁来监督谁来跟踪,谁能保证父母不故伎重施,要防止出现打死打残才去剥夺去惩罚的悲剧。

孩子不是私人财物,但怎么管教孩子,除了一些家长感到迷茫,对学校来说同样是一个越来越难的问题。

三十年前,我们的父母把我们送入学校,大多不忘嘱托一句:要是孩子不好好学,打!

记得参加幼儿园入园家长会,园长和我们家长说,如果发现小孩身上有什么磕磕碰碰,先不要发火,年轻的老师经不出吓,现在各种“虐童”事件的曝光让老师都不敢“凶”孩子,现在的孩子都是宝,有的年轻老师因此畏手畏脚,心理压力很大。

二十年后打回老师”事件仍在继续发酵:

一个为人仗义、慷慨、孝顺的人看到20年前打过自己的老师,持续20年的心结和委屈让其作出了令人瞠目的“反击”行为。

当事人父亲自己都觉得儿子的行为过了,即便是老师打学生也属正常,自己也在小时候打骂儿子,有的同期学生觉得自己也小时候经历过类似经历,似乎感觉没什么问题。

而对于当事人来说,被打、被“凌辱”,始终是他20多年挥之不去的阴影。而深圳“虐童”案披露者之所以选择将事件曝光正好有感于刚刚发生的12岁男童“弑母”事件,不当的管教方式让孩子“兽性”爆发,而视频中的女童就“冷静”和沉默地可怕,没有求饶和喊叫。持续的虐待和家庭暴力,受害者往往会采取自杀、自残或者伤害他人的应激行为,有的受害者长大了更可能会成为施暴者,恶性循环。

近期《中国青年报》报道,8个月以来,国内某市发生了4起中学生坠亡事件,具体原因背后大多交织着学校和家庭不当教育和批评方式。第4起坠亡事件,很有可能是因为学生抄袭作业而老师要求其在全班面前检讨导致学生抑郁引发的悲剧。

很多人不禁要问,到底变的是什么?标准变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变了?到底能不能打,怎么打,打什么部位,打到什么程度,怎么批评教育。

教育的尺度在哪里?

2017年青岛市发布《青岛市中小学管理办法》,这是全国第一部将教师惩戒权正式写入的地方性政府规章;

2018年年初北京市教委公布的《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实施意见》也提到了教育惩戒的威慑作用。

  • 但是,现实中家长和教师的惩戒权可能无法无法明确边界。

如果立法规定家长特别是教师的惩戒权,谁来监督谁来界定。“戒尺”要不要、怎么用?可能不是一个那么容易说得清的问题,如何才算合适的方式和场合,怎样才是不侮辱学生的方式,理论上可以确立很多判断标准,但是实践中把握困难重重。

不仅仅是惩戒行为的表现方式,每个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不一样的,有的家长说,我现在是不敢多说多教育,怕多说几句,孩子一个想不开。

而有的学者提出要经过合法程序等原则,教师进行惩戒要报告评估听证,如此一来,一般在权衡之下,估计也不会有人会主动启动惩戒措施。

师长对孩子的虐待和暴力往往更加隐蔽,因为他们觉得这是天经地义,孩子也往往会更加默默忍受。以前,教育孩子是家事,社会和国家也可能没有那么多经历和资源来干涉你的家事。而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和法律的完善,教育孩子就不再是你屋檐下的私事了。

很多时候,孩子身上的反应只不过是对环境和他人在他身上施加影响的应对而已。时代变了,社会环境都会变,对待孩子的方式也要变。人之所以生育和教育后代,其实是成人为了自己,成人世界更需要孩子,很多时候孩子给了成人生活和奋斗的勇气,孩子才是大家生活的动力。

愿不变的是成人对孩子的那份善良。


“吃一个孩子”|虐童、家暴、儿童忽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