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兵齐玉城:大部队合围 一夜歼灭扫荡的鬼子

抗战老兵齐玉城:大部队合围 一夜歼灭扫荡的鬼子

抗战老兵齐玉城:大部队合围 一夜歼灭扫荡的鬼子

鲁北晚报讯 探望受伤的哥哥,他也成了一名抗日战士,在艰苦的岁月里,他想尽办法确保战士们的吃饭问题,面对着敌人的轰炸,他冒着危险抢修铁路,他就是抗战老兵——齐玉城。

“17岁入伍,我为前线的战士做饭”

渤海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抗日战争时期山东的五大战略区之一,其前身是清河区和冀鲁边区。1944年年初,清河区与冀鲁边区合并为渤海区。就在这一年,年仅17岁的齐玉城在百里之外的沾化洼里参军,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革命战士。

一天午后,记者在滨城区北镇办事处北齐村见到了齐玉城,老人已经88岁了,正在胡同里乘凉,见到记者一行,老人热情地打着招呼,“我们家兄弟姊妹多,家里很穷,”这或许是当时大多数中国普通家庭的写照,尽管人们都很勤劳,但连年的战乱加上日本鬼子的入侵,使得人们常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1944年腊月,我到沾化洼里看望哥哥,哥哥在一次战斗后受了伤,在和哥哥的聊天中,他鼓励我当兵,他说,‘兄弟,当兵吧,咱俩一起打鬼子,把鬼子打跑了,咱们才有好日子过,你才能吃饱饭。’”听到哥哥的话语,齐玉城也决定自己要当兵,于是,就在看望哥哥后,齐玉城也成为了一个战士。

说到参军这个话题,老人笑容满面地说:“我们家出了几代当兵的人,我大爷是家里最早当兵的,他在攻打利津县城的时候负过伤,我的大儿子已经退伍了,我的孙子还在当兵,可以说是四代当兵啊。”而满墙的军队慰问画也在诉说着这个光荣之家的军队情节和国防情节。

考虑到齐玉城年龄小,部队上让他在后勤部门工作,为前线战斗提供可靠的保障。尽管没啥文化,也不懂得“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大道理,但正在长身体的齐玉城明白,“只有吃饱了饭,才有力气,才能有劲儿打鬼子。”他便积极地为大家准备饭食,

由于敌我力量的差异,齐玉城他们一直在打游击,所以部队没有专门的伙房,打到哪里,就在哪里埋锅做饭,有时也会借用老百姓的灶房,“除了站岗,我就是上街买菜,想尽办法给战士们改善伙食,尤其是冬天,菜奇缺,就到处去寻找萝卜白菜,咱老百姓常说,‘萝卜白菜最养人’。每当找到一点白菜的时候,我都会很高兴,战士们可以改善一下了,”齐玉城笑着说。

“现在的日子多好啊,天天有馍吃,”说起现在的生活,齐玉城老人很是满足,“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人们要珍惜啊。”

“1945年,咱们迎来了鬼子的投降”

渤海区成立后,景晓村任中共渤海区党委书记,杨国夫任八路军渤海军区司令员,刘其人任渤海区行署主任。在革命战争年代,渤海区既是我军战略反攻的前沿阵地,又是战争资源的供给和休养大后方。

“一次日本鬼子扫荡,根据上级部署,我们先撤退,前线的部队打掩护,尽管大家也都想跃跃欲试去打鬼子,但必须服从命令,按照部署撤退到一个地点之后,我们就在休整。天慢慢黑了下来,这个时候,我们接到了命令,所有人员要赶往一个地点,形成一个包围圈,务必全歼一股鬼子。大家都很积极,形成包围圈之后,咱们的部队就多个方向出击,消灭了这股鬼子。”

在当时的渤海区,惠民、阳信、蒲台、利津、广饶等地都有鬼子驻扎,他们垂死挣扎,不时对抗日军民进行侵扰。

1944年,渤海区军民连续对日伪军发起作战,取得重大胜利,恢复被“蚕食”的一些根据地,也打下了利津等县城。1945年年初开始,渤海区军民更是开始了新的攻势作战。6月,发起了蒲(台)滨(县)战役,解放了蒲台、滨县县城以及道旭、北镇等日伪军的据点,为全面反攻打下了好基础。

“咱们的部队在一个时段是打游击,晚上打仗,白天休整,因为和鬼子的实力差距大,他们是好枪,咱们是普通的枪,有些战士还没有枪,随着战争的逐步开展,咱们的实力也在慢慢地增加,尤其是俘获了很多日伪军的枪支,就拿来对付鬼子汉奸,”齐玉城说,“1945年,咱们迎来了鬼子的投降。”

1945年8月,在对日全面大作战中,渤海区军民迎着抗战胜利的进军声,向日本鬼子和伪军汉奸展开大反攻,歼灭日伪,解放县城,除津浦、胶济两铁路线上部分城镇被日伪军控制外,渤海区内的鬼子伪军已被全部肃清,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日本鬼子经常叫嚣着说,要把八路军统统赶到渤海里去,但最终却是英勇的八路军把他们赶回了日本,我们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说到这里,老人的眼睛里闪烁着亮晶晶的东西,他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那段峥嵘岁月。

“抢修铁路时炸弹就在身边爆炸”

抗战结束后,在新的解放战争中,渤海区军民不断地掀起大规模参军热潮,轰轰烈烈地开展大支前运动,成建制地被调出野战部队,渤海区成为这一时期整个华东区和华东战场的后方基地。同样,还没来得及休整,齐玉城又投入了新的战斗。

1948年,济南战役打响,这个战役开创了我军攻打大城市的战斗先例,齐玉城依然在部队里负责后勤工作,为战争的胜利免除了后顾之忧。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打响,齐玉城也随部队到了朝鲜战场,此时的他已成为了一名铁道兵战士,全力维护铁道的畅通,“美国鬼子的飞机天天在头顶盘旋,专门轰炸咱们的铁路线,目的就是掐断咱们的后勤保障。”尽管采用了炒面作为军粮的应急之法,但后勤保障仍然是重中之重。

“没有食物,没有弹药,咱们的战士如何作战啊?”为此,齐玉城他们积极准备,随时抢修,“美国飞机白天炸断了铁路,咱们就晚上修好,后来,上级要求,必须保障随时维修,我们就白天炸断白天修,晚上炸断晚上修,甚至是飞机还在轰炸,我们就已经开始了维修。”

一次,齐玉城他们正在维修,炸弹就在不远的地方爆炸了,因为是在一个山洞里维修铁路线,齐玉城他们并没有被直接炸伤,但每个人的耳朵却被炸聋了,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们总觉得耳朵边上嗡嗡的有苍蝇在飞。正是这些后勤保障人员的默默奉献和付出,志愿军打造了一条永远也炸不断的后勤保障线,为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让全世界惊叹不已。

除了美国鬼子,志愿军在朝鲜的敌人还有低温,对于装备简陋的志愿军而言,低温对他们的身体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为了和敌人的机械化部队争时间,我们经常翻山越岭,趟水过河是经常的事儿,尤其是冬天,穿着棉裤、棉鞋趟水,冰冷的河水光让人打寒战,棉裤、棉鞋里全是水,急行军又顾不上拧干,更不可能用火烤。”长此以往,齐玉城的腿上留下了一个个大小不一的脓包,而且身体也逐渐出现了问题,一年后,齐玉城回国,在医院接受了治疗。1952年,他回到地方参加建设。

2005年,齐玉城收到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奖章,这是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全国所有健在的抗战老战士颁发的纪念章,也是那个年代留给老人的永恒记忆和财富。

□记者 孙洪师 通讯员 张海娟 刘 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