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歐行記 二十九

參觀了貝多芬廣場和教堂以後,時間還有不少,我們就順著路往廣場外走去,跨過馬路不遠處是一個火車站。這裡的火車站停著一輛高鐵和一輛普通快車。我左看看又看看,沒有發現檢票口和安檢人員,就壯著膽子走上了站臺。感情這裡是沒有安檢。似乎只要你買了票,就可以晃著膀子大搖大擺地上車。

旅歐行記 二十九

高鐵站臺,旁邊ice就是歐洲高鐵

我想我們國家會有這樣的可能嗎?或許永遠沒有可能吧。什麼是安全,怎麼樣才是安全的。連地鐵都要嚴格安檢算是安全嗎?一定要把家裡的門窗全部加裝上鐵柵欄,把家裝修的跟監獄一樣,出去所有的攝像頭監控著一舉一動,到哪裡都要吧拎包放到X光機裡照一照,才是安全?還是像德國一樣,沒有國界,高鐵站臺可以上去,遛彎散步,才是安全呢?

旅歐行記 二十九

城市軌道電車

旅歐行記 二十九

高鐵車站

旅歐行記 二十九

城市的軌道交通也很漂亮

波恩停留了2個小時後,我們繼續前往德國的另一個城市科隆。一提到科隆,我的第一反應就是科隆大教堂。沒記錯的話科隆大教堂是哥特式建築的典範。 所以一提到哥特式建築風格,首先想到的就是科隆大教堂,科隆大教堂的建築歷經了600年。二戰時期,不知道是共同的信仰還是人類的惻隱之心,使盟軍手下留情,沒有轟炸科隆大教堂。美軍的轟炸機把科隆這個城市幾乎被夷為平地,但是科隆大教堂卻巍然屹立。看來美軍還是一支有文化,有信仰的文明之師啊。對於人類的文化遺產他們還是手下留情的。所以儘管德國的建築很多都是新的,但是教堂還算是歷史悠久的。

旅歐行記 二十九

旅歐行記 二十九

雙子塔結構的科隆大教堂

旅歐行記 二十九

大教堂的正門

旅歐行記 二十九

大教堂大門

從波恩到科隆很近。很快大巴就停到了科隆大巴就停在科隆大教堂的旁邊路上,抬頭看著黑乎乎高聳入雲的巍巍科隆大教堂,這個可是八百年前開始建設的教堂啊,當然最後完工也在200年前了。這個800年前開始建設的大教堂高157米,按3米一層樓計算,這個相當於50層樓的高度。而且是800年前1248年開始建設的,當然一直延續了600年的建設在200多年前1880年才完工。

旅歐行記 二十九

據說為了減輕承重用了大量的玻璃窗

旅歐行記 二十九

教堂內部空間巨大

旅歐行記 二十九

旅歐行記 二十九

用彩色玻璃來畫出聖經故事

旅歐行記 二十九

教堂內部

科隆大教堂帶給我兩個思索:是什麼精神讓一個單體建築,連續建設了600年?第二是什麼樣的設計,能讓800年前的設計,能預計到幾百年以後可以完成,並且屹立數百年讓我們現在看來依然震撼心靈?

我想首先是八百年的精神傳承是一致的,信仰信念是一貫的,生命有終止的時刻,可是精神是可以永遠傳承的。其次設計師的設計和計算是卓越的,在800年前就能精確計算出每個石塊的承重,和整體結構的抗壓強度。那個時候沒有鋼筋混凝土這種高強度的建築手段。用什麼粘接石材?用什麼材料來製造門窗?如何頂住高樓的強大的風壓?這些都離不開設計師的經驗和計算。能在800年前就考慮到這些問題,那設計師真一定是個偉大的了不起的科學家。

我想為什麼歐洲這些國家他們的發展能夠持久的,那麼富有建設性。雖然會因戰爭等因素造成一些損毀和停頓,但是總體的方向依然沒有變化。古老街道依然是舊時模樣和新的道路融合自然,沒有絲毫的違和感。古老的教堂肅然屹立了幾百年,旁邊現代的建築面貌雖新,但理念卻是一脈相承,他們互相融合完美地組合成了歐洲的建築風格。他們的發展不是破舊立新,而是一個連續的有生命的過程,是由爺爺,父親,兒子,孫子這樣一代一代的沿襲和發展而來,歷史會在現代中體現,而現代是歷史的傳承,外延,拓展,融合結果。

從這裡我們得到一種什麼樣的思考和啟發?是啊,生命不是憑空而來的,如果否定了過去,否定了歷史那麼我們如何判定方向,如何邁向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