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陽67歲民間藝人向宗暄的“南曲情緣”(圖)

視頻《長陽南曲藝人向宗暄》。記者 王建鋒 製作

长阳67岁民间艺人向宗暄的“南曲情缘”(图)

得空時,向宗暄喜歡一個人坐在庭院裡自彈自唱,享受時光。記者 王建鋒 攝

长阳67岁民间艺人向宗暄的“南曲情缘”(图)

與南曲結緣50多年,這種曲藝已成為向宗暄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記者 王建鋒 攝

湖北日報網訊 記者 王建鋒

“春去夏來,不覺又是秋,柳林河下一小舟,漁翁撒網,站立船頭……釣得鮮魚沾美酒,一無煩惱二無憂。”

這是流行於湖北西南地區的民間文藝“南曲”的啟蒙曲段《春去夏來》。在鄉間的庭院裡、火塘邊、屋簷下,常有三絃聲聲入耳,伴隨著老藝人的閒情哼唱。那景象,像是一幅畫。

在湖北長陽土家族自治縣資丘鎮楊家橋村,67歲的鄉村醫生向宗暄,從十多歲開始喜歡上這種曲調,到現在,已經彈唱了50多年。

向宗暄說,自己十多歲時外出學中醫,因為老師喜歡彈唱幾句南曲,受其薰陶,他也對南曲產生了極大的興趣。老師見他勤奮好學,並不影響主業,便同意了教他。

“那時候沒有光碟、錄音,學習南曲全靠老師口授,學生記。”向宗暄說,南曲的內容又涉及詠景抒情、歷史人物、民間故事等,十分廣泛,需要有很好的文化基礎才能學好。

由於興趣濃厚,向宗暄學習起來十分認真,遇到問題愛鑽研。到19歲學醫出師時,他的南曲技藝已經到了可以獨立彈唱的水平。

不幸的是,很快碰上十年浩劫,南曲被打成了毒草。藝人們都不敢再把三絃琴拿出來了,向宗暄“對南曲的學習,也就荒廢了幾年。”

改革開放後,南曲重新被重視。當地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門重新蒐集各種南曲曲譜和唱詞,還舉辦了各種節日匯演、師帶徒獎勵、南曲藝人養老、同臺競賽等活動,向宗暄又與南曲再續前緣。

此間,向宗暄輾轉回到了楊家橋村當村醫,有了更多的時間彈唱南曲。漸漸地,在成為一名有名的醫生的同時,也成了有名的民間藝人。

“學到一定程度之後,就跟著老師傅們出去演奏,村民們遷新居、結婚生子等喜事,都會請我們去唱。”向宗暄說,南曲算是十分高雅的藝術,所以南曲藝人們在鄉村“很受尊重”。

南曲的唱詞文雅,或傳頌古代英雄人物、或詠景抒情、或應酬勸誡、或警醒世人,均透露著清靜、高雅的韻味。平常,村民們遇到頭痛腦熱、小疾小恙會到衛生室找他。農閒時也喜歡到村衛生室去,“主要是喜歡聽他唱幾句”。

村民覃自玉說,“向師傅醫術高超,南曲彈唱也非常好,大家忙完農活,都喜歡到那裡聽他唱。”

楊家橋村素有文明之鄉、禮儀之邦的雅譽。文人稱其為“家無不肖之子、族有雍穆之風”,故歷朝歷代的文人墨客都喜歡這塊清閒靜地。傳統的南曲以休閒、自娛為主,演唱形式為坐唱。演唱時,不化妝、無表演,演唱者自彈三絃伴奏。建國後,長陽南曲增加了樂隊及表演,成為一種群眾性的文藝活動形式。

得空時,向宗暄就會一個人抱著三絃琴,坐在門口唱幾句。若有三兩個好友,則大家合奏一曲,十分暢快。

然而,隨著對南曲的感情越來越深和自己年紀的增大,向宗暄漸漸地發現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傳承困境。

兒子向健今年37歲,畢業於湖北中醫藥大學,從小耳濡目染跟著父親學醫,卻並沒有同樣“耳濡目染”地學習南曲。問及原因,他說,“主要是不感興趣,加上生活壓力大,常年不在家,也沒有時間。”

向宗暄帶了10個弟子,最大的60多歲,最小的也有30多歲。只有兩個能達到獨立彈唱的水平,其他的都是“半邊把式”:要麼會唱不能彈,要麼會彈唱不好。

“南曲本是宮廷雅曲,所承載的內容有儒教文化、歷史、文化、自然、哲學、禮儀等各方面,涉及龐大的文化體系。”向宗暄說,認真學起來最快也要三到五年,且本身是一種自娛自樂的活動。“現在的年輕人生活壓力大,娛樂項目也多,都不願學南曲了。”

“我最大的心願,是能夠將南曲系統地,原原本本地傳承下去,”向宗暄感慨道:“青年人、少年沒有人來繼承,讓這種文化失傳了,就太可惜了。”

向宗暄認為,南曲系其祖上於1250年左右從宮廷歸隱資丘田野時帶回這裡。在論文《關於楊家橋村的南曲歷史與現狀》中,向宗暄寫道:作為一個民族的後裔,能夠把祖宗的文化繼承下來,這是對先祖的孝敬。“我有責任和義務把這種文化傳承和發揚好。”

近30年來,向宗暄將他蒐集的南曲分類整理了厚厚一大本。到2003年,收集了127首曲譜的《長陽九灣南曲》完稿,“縣文聯特別重視我這本書,計劃幫我出版,也算是給後世留下一點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