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海底撈將在9月中下旬香港上市,定價區間90-120億美元

8月15日消息,海底撈將於8月23日通過港交所聆訊,上市定價區間90億~120億美元,相當於2019年預計淨利潤的22~28倍市盈率,預計正式上市時間在9月中下旬。

傳海底撈將在9月中下旬香港上市,定價區間90-120億美元

海底撈作為國內火鍋業巨頭,成立於國內連鎖餐飲發展時期(1997-2011),同期品牌還有呷哺呷哺等,而呷哺呷哺早已在港交所上市。近年來,關於海底撈如何上市的討論從未停止,海底撈在此前也從未給出上市時間表。

2018年5月17日,海底撈國際控股在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頗受關注。據招股說明書顯示,2017年,公司營業總額為106.37億元,同比增長超35%;年利潤達11.94億元,同比增長約21.7%,目前已成為全球最大的中式餐飲集團,也成為在餐飲行第第一家超過百億營收的企業。

對於餐企來說,翻檯率和門店數量,是決定餐企營收的重要因素。

海底撈的翻檯率,在2015年一天能達到4次,2016年上升到4.5次,2017年能達到5次/日,這一數字領先於同行,以先於海底撈上市的呷哺呷哺為例,三年來呷哺呷哺的翻檯率平均只有3.4次/日左右。

就門店數量來說,2017年海底撈新開門店97家,門店數量達到273家,過去3年間,數量幾乎翻了一番。

2018年海底撈還將開設180家-220家新餐廳,海底撈的所有門店均是直營,每家新開門店大約要投入500萬元—1000萬元。也因此,上市募集資金的60%也主要用於開店擴張。

據招股書稱,海底撈門店一般3個月內就能實現盈虧平衡。在2015年及2016年,海底撈大多數餐廳6到13個月就能收回成本,而行業平均實現盈虧平衡至少需要兩倍的時間。

在成本方面,一般來說,大多數餐企的占房租成本能夠佔到營業額的25%左右。但據海底撈的招股書中顯示,其物業租金及相關開支,在大規模擴張下反而由4.7%下降至3.9%。

除了隨著規模擴大,自己議價能力的提升外,其旗下裝修材料、裝修項目管理業務的子公司蜀韻東方也大大節約了門店的裝修成本,另外,2016年開門迎客的海底撈在老家四川簡陽全資建設的旭海時代廣場也顯示出了海底撈在商業地產方面的佈局野心。

除去房租,海底撈主要成本其實在原材料和人工。據招股書顯示,2017年海底撈原材料及易耗品的成分佔收入的40.5%,2015年~2017年,海底撈的員工成本由15.72億元增長到31.19億元,佔收入的比重從27.3%達到29.3%。

其中在原材料上,海底撈將決定火鍋味道的核心環節都牢牢抓在自己手裡,比如海底撈自己的底料公司頤海已於2016年7月上市,食材供應鏈公司蜀海年營收已過10億元。

在供應鏈環節的優勢對於海底撈擴展副牌也頗有優勢,比如其冒菜品牌優鼎優也曾於2016年初掛牌新三板。

人力上,海底撈可以說是最厚待員工的企業之一。完整的晉升路徑和薪酬體系在業內都是領先水平。去年用在員工身上的就有將近31億元。這樣的付出也獲得了收獲,員工們不僅身體力行用服務為海底撈贏得無數忠實粉絲,而且,在離職率普遍較高的餐飲行業,海底撈的離職率卻保持在10%左右。

實際上,在數據上表現出色的海底撈也存在著風險。食品安全無疑是所有餐企面臨的最大風險之一。海底撈也不例外,2017年8月,海底撈迎來了成立以來的最大危機,其北京勁松店被揭發後廚衛生環境堪憂,不僅有老鼠,員工還試圖用湯勺清理下水道。雖因為誠懇的認錯態度和整改舉措,挽回聲譽,但無疑破壞了消費者心中海底撈的完美形象。

當然不得不承認的是,海底撈其實是餐企中對於食品安全問題重視程度頗高的企業之一,不僅自身對食品安全的確有著嚴格的檢查制度,而且在官網對外公開日常食品安全事件。既然這麼重視,還是出了問題,原因可能在管理上。

食品安全問題的背後其實是管理問題。目前海底撈總員工已經達到5萬人,隨著海底撈規模的擴大,這一數字還將持續上漲,相應的管理難度只會越來越大,自然質量控制的可變因素也會更多。

此外,除去自身的問題外,在火鍋的紅海競爭市場中,海底撈也將面臨來著競爭對手的壓力。同為火鍋上市企業的呷哺呷哺、小輝哥等也都虎視眈眈,上市後,內憂外患的海底撈將何去何從,我們拭目以待。

傳海底撈將在9月中下旬香港上市,定價區間90-120億美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