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拿“資本寒冬”當藉口,心裡沒點B數嗎?

前言

此文章定會引發一些人不適,當然也有會有人說我是“嘴炮”,也會有人說你有什麼“資本”談論這個問題,當然也會有人說“你自己沒點B數”麼。

如果你們這麼說了,我承認,不做任何解釋。因為如果只是從打工者的角度,這麼評論沒有任何問題,畢竟你只關心你能拿到手多少錢而已。

2018的不作為,卻以“資本的冬天”作為藉口,傳承著自欺欺人的阿Q精神,只是因為你並未看到2019年意味著什麼。

寒冬過後必是春,因為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成為不了歷史,那就會被歷史遺忘。

今年,我經常和別人提起一詞,叫“破冰”。2019年,便是“破冰”之年。

2019,最壞的一年,也是最好的一年。“壞”在“資本”,“好”在“機遇”。

變了味道的“資本寒冬”


別拿“資本寒冬”當藉口,心裡沒點B數嗎?


募資難+退出難+估值倒掛+毒角獸+估值下調+中美貿易戰+私募基金停止註冊+股市爆倉+P2P暴雷+消費降級,這就是多事之秋的2018年。

在金融去槓桿和流動性偏緊的當下,靠融資過活的互聯網公司普遍陷入了焦慮之中。

一級市場正在鬧錢荒,至少歷史的經驗表明,IPO這件事,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一頓操作猛如虎,一看股價跌到谷”形容今年的經濟環境,再貼切不過了。

經濟週期、產業週期、資本週期、政策週期。四大週期疊加,才成就了我們說的“資本的寒冬”。

不知從何時起,“融資難”“大環境不好”“流量成本太高”“人口紅利下降”“經濟不景氣”,隨便拿出一點,都成了“寒冬”的標籤。

成就了你們所謂的“利潤”覆蓋不了“成本”,公司不再賺錢最冠冕堂皇的藉口。

我想反問一句,如果企業必須依靠“資本”的助力才能盈利。是高估了“自己”?還是高估了“資本”?

變了味道的“資本寒冬”,成了你們最好的藉口,沒有之一。

“德不配位”“高薪低能”“管理混亂”才成了寒冬的的“命門”


別拿“資本寒冬”當藉口,心裡沒點B數嗎?


2018年評選影響中國十大人物,當中我們看到了“女團”出身的楊超越,所有網友給出的一致看法就是“德不配位”。

暫且不去評論是否真的“德不配位”,我就想知道,給她中國帶來了什麼影響???社會如此,企業亦如此。

一、

今年,有幸拿到某司某市場總監的競品分析,本以為可以好好的學習,但卻讓我大跌眼鏡。

本分競品分析中,只是總結了產品名稱、企業solgen、產品優勢、其內容無非就是競品官網上的內容,除此以外並無有價值的信息。

如果只是剪貼複製,我倒覺得只需要找一個實習生,告其需要查找內容即可,也許實習生的競品分析做的都會比這個所謂總監做的好。

這就是所謂的總監,拿出手的東西在我看來撐死也就是實習生的水準。拿著高薪,匹配的能力真是不敢恭維。

如果,這樣“高薪低能”的總監可以帶領公司賺錢,那中國,真的沒有不賺錢的公司了。

二、

曾經還聽到一個老總說要融資,說產品很優秀,優勢明顯等等等。。。。。對自己融資很有把握。

但我們來看看管理方面,員工上班嗑瓜子、打遊戲、看電影、睡覺、做私活等等。。。。

我就好奇,請問你們本身的管理就如此混亂。請問,你何來的自信去融資?

哪怕在資本過熱的時期,就憑藉你這樣的管理,就像拿幾千萬的融資,你們真的當資本的錢都是白來的麼?

三、

曾經和一個老總聊天,聊起了銷售團隊的問題,我提到為什麼你們的銷售看起來一點“狼性”都沒有?

這個老總說,我們做的業務都是很專業的,需要很專業的和客戶溝通,所以這群銷售“慾望”就沒有那麼強?

我想問,請問哪個公司的銷售或業務,因為做的產品很專業,所以就不應該充滿“慾望”和“狼性”了?

按照這個思維方式,那就變成了,別人家的銷售有“狼性”是因為做也不專業,而我們家的銷售“專業”。

我覺得,是個明白事理的人,都能看得明白。自稱的“正規軍”在我看來無非和“雜牌軍”並無差別。

但凡做的業務不是灰色地帶,就憑那樣的銷售,做出支撐公司利潤的業績,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所以,公司不賺錢,不盈利,請不要把責任推卸給“資本的寒冬”,請先從自身找問題。

團隊文化、人員使用、管理制度等方面都存在這很嚴重的問題時,你在談論是否能賺到錢,我覺得為時過早。

內因解決不了或者看不到,把所有的不應該都歸結於外因,這就可能像是“你自己都不努力,憑什麼讓孩子努力”的道理一樣。

不要把所有的問題都推卸給“資本寒冬”,沒有資本企業就不應該盈利麼?沒有資本企業就不該進步麼?

沒有持續“造血”的模式不是好模式,如果只是寄希望於資本的助力,那企業永遠都看不到希望。

“資本寒冬”沒有錯,錯就錯在,你們把“資本寒冬”當做企業不盈利的藉口。

“壞”在“資本”,“好”在“機遇”


別拿“資本寒冬”當藉口,心裡沒點B數嗎?


2018,最讓我動容的兩句話是,“請再多給我們一點時間”和“活下去”。

因經濟、產業、資本、政策四大週期疊加引發的“資本寒冬”,讓企業舉步維艱。

2019,即將到來的,“最壞”也是“最好”的一年,“剩”者為王便會是最好的解釋。

“壞”在“資本”

寒冬讓我們看到:1、資本終會迴歸理性。2、資本不是萬能的。

哪怕真的是站在風口的“豬”,也許還沒有起飛,就已經凍死在這個冬天。

“好”在“機遇”

這個機遇必將成就一批優秀的企業、一批獨角獸、一批創業者。

當目光沒辦法再聚焦在“資本”助力之上時,也許我們才會更專注的做我們的事情。

抵禦寒冬,“專注”才是最好的良藥。

資本繁華,掩蓋了企業本身的“造血”能力。雖外表光鮮,但離懸崖只是一步之遙。

寒冬來襲,當企業需要面對自負盈虧,便出現了“戰略”“戰術”“造血”“用人”等諸多問題。

2019做為寒冬中的機會,必將打造一批擁有“優秀文化”“良好體制”“持續造血”“商業模式成熟”的優秀企業。

活著是硬道理


別拿“資本寒冬”當藉口,心裡沒點B數嗎?


在經濟下行與危機時期,企業要熬過寒冬,爭取活下來,我認為要靠12字“活命”方針,即“現金為王,內功為要,人才為本”。這12個字既是一個企業生存的常識,也是應對困境之策。

第一,現金為王。

所謂現金為王是指現金流為王,經營性現金流為王,而不是現金本身。一個企業只要現金不斷,哪怕是暫時虧損也死不了。尤其是在經濟下行期,有充足的、可支配的經營性現金流,永遠是危機期的最大贏家。

大家如果注意華為每年的年報,就能發現它主要公佈三個指標:(1)銷售收入;(2)利潤;(3)經營性現金流。

中國很多企業只關注前面兩個指標——銷售收入多少,賺了多少錢,很少有企業在年報時提經營性現金流。但在經濟危機時期,這三個指標中,最重要的是經營性現金流,而絕不是銷售收入,也絕不是利潤指標。

所以,中國企業在危機時期要增加經營性現金流的意識,因為只要保持良好的經營性現金流,企業正常運營不缺錢,企業就死不了,就能夠活下來。

有的專家認為,在經濟下行時期,現金流比利潤重要10倍,比收入重要20倍,因為所有熬不過去的企業都是死在現金流短缺上。過去,中國企業只關注銷售收入,只關注利潤,基本不談經營性現金流。而經營性現金流在危機關頭是最重要的一個指標,是企業家時刻要關注的一個指標。

第二,內功為要。

不管外部世界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唯有做好自己、積蓄內功才能度過危機。

危機關頭企業家與企業一定要回歸客戶價值,堅定信心,做好自己,做好產品與服務。尤其是在危機時期,更要靠差異化的產品服務獲得真正的內在生存能力。

為什麼說內功為要?其實還是迴歸到客戶價值,迴歸到產品致勝,迴歸到成本、質量、交付期這些最經典的、傳統的指標上,才能靠差異化去渡過這個難關。

換句話說,經濟下行期就是要比別人能夠耗得更久,以你的能力,以你的內功,以你積蓄的能量,耗到最後,耗到別人死,自己活下來。

第三,人才為本。

人才永遠是企業最終的本錢。最近我給企業家做諮詢,說實在的,我更多的是充當心理醫生的角色。因為我是永遠樂觀、充滿正能量的人,許多企業家哭喪著臉來找我聊,往往是信心滿滿而走。

危機關頭,信念的力量最偉大,信心比黃金更管用,困境與危難關頭方顯英雄本色,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人是最重要的,人是前面的那個1。

企業家千萬別因為經營壓力愁得睡不著覺、吃不下飯,進而把身體弄垮了,把革命意志喪失了。這個時候更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對未來充滿信心,不要把虧損當回事,不要把業績出現下滑當回事。

財富可以暫時失去,只要人在,永遠保持這個1立得更穩,就能把1留住,將來再努力去加0。

破冰


別拿“資本寒冬”當藉口,心裡沒點B數嗎?


資本的寒冬,移動互聯流量紅利消退,企業成本不斷增加,致使這個冬天越發寒冷。

“破冰”何在?

一、

資本容易混淆視線,在資本的助推下,企業發展的風生水起,但一旦資本退出,企業就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更有甚者走向破產。

因為資本,讓企業忽視了自身的“造血”能力,因為有充足的外部資金做為彌補,所以經營上的種種問題,都因資本的湧入而被淡化。

所以有時候,我們認為,資本的寒冬未必是件壞事,因為正是因為資本的寒冬,所以才可以使企業更加“專注”,因為足夠“專注”,才會做到去研究如何持續“造血”。

所以,“破冰”需要我們去做的,就是做到足夠的“專注”。“專注”於產品、人才、管理、企業文化、企業精神等等。

二、

目前來看,移動互聯紅利消退,致使C端成本不斷增加,所以才會看到了拼多多或者趣頭條這樣所謂的“消費降級”、“市場下沉”。

但我想說的是,2019年,我認為,B端業務會有一波井噴是增長。隨著AI、AR/VR、業務產業化等慢慢成熟,那麼下一個流量突破口,就在於此,所以我個人認為,2019年的流量風口是在B端業務上,B端業務會在寒冬不斷磨練,迎來新一輪的流量爆發。

所以,我一直在說的“破冰”,一個是從企業本身出發,一個是從大的環境的出發,當然這也只是我個人的觀點。

結束語

有人經常和我說,說“實話”死的快。沒錯,我認可這樣的說法。

但當企業中,所有人的都不願意說時候,都只會阿諛奉承之時,企業就看不到自己的不足。

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文章寫的不好,或者過於偏激。讀者不適,請多包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