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和“别人家孩子”之间,差的不是智商,而是自控力

01

“我家孩子写作业不专心,一会儿要上厕所,一会儿要喝水,又要看电视……”

“我娃吃饭是个让我特别头大的事情,每次吃饭都得几个个小时,吃饭的时候一会儿弄这个,一会儿玩那个,每次吃饭都是连哄带骗,真想胖揍一顿!”

…………

这样的场景应该在很多家庭都上演过,很多家长几乎每天被孩子的这种精力分散,专注力不够的行为要逼疯了!


你家孩子和“别人家孩子”之间,差的不是智商,而是自控力


这其实是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差的表现。

缺乏自控能力在3~8岁的孩子身上尤为常见。思想不集中、做事虎头蛇尾,都是孩子自控力不足,尚不成熟的表现。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自控力差还反映在以下两种情况:一是任性而行,放任自己随着性子来,而不去考虑事情的后果;二是虽然主观上想控制自己的行为,甚至下过多次决心,但在行动上仍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那么,自控力到底是什么呢?孩子为什么就是会“管不住自己”?

所谓自控力其实是人的意志力,是控制自己注意力、情绪和欲望的能力。而人的意志力是一种抑制冲动的能力,它使我们区别于其它的动物,成为了真正的人。

因此,人的自制力在本质上是控制冲动,是我们在内在的目标和冲动发生时,要用到的一种能力。实际上,

自控力与大脑的神经系统有关,它是一种生理能力。人的自控力,体现的是大脑内“前额叶”与“边缘系统”的竞争。


60秒脑科学 ,解密自控力


前额叶作为人的大脑最晚出现的新皮层,担任着人脑中“管理中枢”的职位,负责我们的专注行为、组织能力、执行能力、推理判断、控制冲动和做出决策。

而大脑内的“边缘系统”(一种很古老的脑结构),这个古老的脑结构一路伴随我们走来,第一要务是保证我们的生存,满足我们本能性的需求,像是饿了就要吃,渴了就要喝,看到好看的就要多看几眼等。除了满足我们本能性的需求之外,它还有减少消耗和躲避危险的偏好(其实就是懒和怂)。

因此,如果把行为看成是这两个打架协商之后的结果的话,那么狭义的自控力可以定义为前额叶战胜边缘系统的概率。人的大脑内的“边缘系统”相对古老,边缘系统对前额叶的投射要多于前额叶对边缘系统的投射。因此,一般要强行克制冲动,很难。这也是一些孩子自控力差,控制不好自己行为的很大一部分原因。


02

关于自控力,你可能听说过那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50多年前的时候,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做了一项实验:找来一群幼儿园小朋友,让每一个小朋友独自待在一个房间里,然后对孩子说,“hi,小家伙,我给你一颗棉花糖,就在这里放着。不过,如果我15分钟之后回来,这颗棉花糖还在这儿,你会再得到一颗。”

毫无疑问,一些孩子马上就把棉花糖吃掉了,有些口水流了一地,纠结了好久,最后还是吃掉了棉花糖。还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小朋友,则成功用各种方法摆脱棉花糖的诱惑。


你家孩子和“别人家孩子”之间,差的不是智商,而是自控力

这个实验之后,每隔10年,心理学家都要对参与这个棉花糖实验的孩子做一次回访和评估,一直到2010年,也就是当年的孩子成了40多岁的中年人的时候,他们发现,当年能够忍住不吃棉花糖的孩子,后来从SAT成绩、就读学校的排名,到身体素质、社交能力,乃至事业上的表现等等,都比那些当年克制不住自己,早早吃下棉花糖的孩子更突出。

有句话说:“这个世界上最恐怖的事情是,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其实是比你优秀的人,自控力比你强很多。

很多人认为,自制力是天生的,但另一场“棉花糖实验”告诉我们,并非如此。

在2013年,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学者又进行了一项研究,新的研究显示,有些孩子之所以不选择等待,是怀疑研究者不会给他们拿来第二支棉花糖了,或者是实验前实在是太饿了,所以他们就干脆选择先吃掉眼前的棉花糖。

而且,如果研究者引导孩子把棉花糖想象成白云或者棉花球,那么孩子在研究者回来之前,吃掉棉花糖的几率也会减小。当然,有些孩子自有分神的妙法,比如踢桌子和唱歌,或者干脆转过身去……


你家孩子和“别人家孩子”之间,差的不是智商,而是自控力

这个结果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号,那就是:性格并非百分之百天注定,一些美好的品格,比如自制力,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习得。

从大脑的角度而言,自控力也的确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培养起来。我们的大脑是可以根据我们的要求进行“重新塑形”的。就像通过锻炼能增加肌肉一样,通过一定的训练,大脑中某些区域的密度会变大,所对应的功能也会变得更强大、更迅速,以便应付你的需要。

因此,人的自控力是可以被锻炼出来的。

当人还处于婴儿期的时候就开始发展自制力了。对多数孩子来说,在7~9岁时,自制力会以一种更加稳定的方式起作用,在9~12岁时,孩子的自制力会迎来领一个小幅的飞跃发展期。

然后到了青少年时期,孩子的自制力又会下降,因为边缘系统控制下的冲动和欲望中心进入了飞跃发展期,暂时超过了前额皮质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青少年会很冲动,想冒险。

再后来,前额皮质的发展后来又赶了上来,到了孩子17岁左右时,两者之间的链接发展达到了摸个巅峰期,彼此可以有效地“交流”,所以有时候我们冲动时,前额皮质可以及时的制止我们。

父母是离孩子生活最近的人,孩子的各种行为父母都能看见并且熟悉。因此,作为孩子生活中的“首席执行官”,父母有一部分的职责是帮助孩子学会意识到自己的冲动,评估自己的不同行为方式所产生的结果,帮助孩子建立有效的方式来管理其个人冲动,直到他们可以内化这些过程,可以独立自主地进行。

03

那么,在培养孩子自控力方面,父母应该如何做呢?

1.让孩子每天在固定时间内坚持做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事

首先,这件事一定是孩子感兴趣的、喜欢的,而不是爸爸妈妈布置的任务。这个事情可以是一项运动,比如游泳、打羽毛球,也可以是照顾家里的宠物,看一本书,给花浇水,研究Minecraft等等。总之,选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无论大小。

有趣的活动,会让孩子大脑中产生令人愉悦的多巴胺,从而强化行为和学习,减少压力荷尔蒙的分泌。当孩子为了追求愉悦和有趣而发展出自控力,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自然无需家长过多强迫和监督。

其次,每天要花固定的时间来做这件事。无论是20分钟,30分钟,还是1小时,可以根据孩子的一天作息时间来帮孩子规划,并且最好是在同一时间点来做这件事。

家长可以利用孩子爱玩的天性,通过有趣、有挑战并且被孩子喜欢的活动(比如舞蹈、围棋、乐器),来训练孩子的自控力。


你家孩子和“别人家孩子”之间,差的不是智商,而是自控力

自控力就像肌肉一样,不可能在一天内就突然改变,而是要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来打败我们的原始大脑。

当这样的训练在孩子身上成为一个自动化的系统,最终成为习惯,那么孩子就会不由自主地要去做这件事,慢慢的,专注力和自制力也会不断加强。

2.培养一项能够保持专注的运动或习惯

一定要在孩子10岁之前帮孩子找到一项他喜欢的体育运动,打乒乓球、游泳等都是可以的,让孩子坚持下来,养成习惯,这不仅仅会让孩子的身体素质得到提升,让大脑变得更充实,运转更高效,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意志力、坚毅力也会随之提升。


你家孩子和“别人家孩子”之间,差的不是智商,而是自控力

另外,像是金鸡独立、冥想练习这样的能够有利于集中注意力的活动也是可以带孩子一起做,训练孩子的心性的。当闭着眼睛,或者聚焦于某一点, 专注于心,感受呼吸,分散的注意力便收回来了,让孩子去感受这种专注带来的好处。

平时多思考并注意帮孩子养成一些提高自控力的小习惯,那么孩子在做其他事情的时候就没有那么容易分神了。

3.制定契约,适当训练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

如果要训练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请记住,许诺给孩子的未来奖励(比如 " 耐心等待 15 分钟,就会得到两个糖 ")。

因为只有孩子在信任承诺的前提下,他才会真正付诸耐心去等待,而如果契约破裂,他就不再会认为延迟满足有好处,继而从此只选择眼前的短期利益,而非未来的长远利益。


4.家长不要刻意打断孩子

有些孩子自控力不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家长造成的。比如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有的家长一会儿问孩子渴不渴,要不要喝水,一会儿给孩子削个苹果,问孩子要不要吃水果啥的,孩子自然做不到很专注。

当孩子在专注做事时,家长要避免给孩子不必要的打扰,专注力是每个孩子都有的,而有的孩子之所以专注力不够,就是因为父母频繁插手和打扰。

5.父母做好自控的榜样

父母一定做孩子活生生的自控好榜样。生活中,孩子最容易模仿的对象是父母,父母自控力的表现会影响孩子自控力的发展。

就像上周六的推文《父母的人品会像病菌一样传给孩子!8幅漫画,教你做优秀父母》里说的一样:“你的健身器材在墙角扔了快十年,蜘蛛网都更新好几代了,你觉得很正常。但是你儿子不练琴,你不能忍,你觉得他好过分。”

孩子都不傻,都能在冥冥之中明辨真伪。他们更倾向于模仿家长的行为,而非听信他们口中的道理。你懒惰浮躁毛毛草草,怎么可能指望你的孩子勤奋自律样样都好?

一个冲动的、情绪不稳定的、行动缺少自制的父母,必须先增强自己的自制力,才能帮助孩子增强自制力。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人与人之间有时候差的可能不是智商、情商、家庭背景等,而很有可能差的是自控力。想让孩子过好这一生,就要培养他的自控力。


育儿路上,总不平坦,迷茫、焦虑、沮丧、烦躁围绕着我们。在博沃思家庭教育微信公众号,我们定时分享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实用方法,还有父母成长微课,欢迎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