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上将 陶峙岳

陶峙岳 (1892.09.18─1988.12.26),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湖南省宁乡县仙凤乡人。在军旅生涯中,历任湖南省督军公署参谋处上尉参谋,谭延门岂部“护字营”营参谋长、营长,湘军营长、团长,国民革命军团长、副师长、师长、军长、副总司令、总司令等职。先后参加了护国护法战争、北伐战争、会攻南京、复克徐州之役、蒋桂战争、蒋冯阎战争、、淞沪会战等。

1949年9月25日,率驻新疆的10万国民党军官兵通电起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为和平解放新疆,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人民解放军第22兵团司令员、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兼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领导部队屯垦戈壁、建造城市,使新疆逐渐走出贫困,成为闻名的农业示范区。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88年12月26日在湖南长沙病逝,享年97岁。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9月18日,陶峙岳出生于湖南宁乡县仙凤乡。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陶峙岳6岁入私塾读书。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陶峙岳考入长沙城南师范附属小学。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陶峙岳毕业后考入求忠中学。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陶峙岳进入湖南陆军小学堂。

1911年(清·宣统三年),陶峙岳毕业后赴武汉考入陆军第三中学。

1914年(民国三年)秋,陶峙岳在陆军第一预备学校毕业后到北京北苑陆军第八师受入伍训练,充任军官递补生。 [3]

1915年(民国四年)春,陶峙岳转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三期)。

1916年(民国五年)秋,陶峙岳毕业后回到长沙,任湖南省督军公署参谋处上尉参谋。

1917年(民国六年),陶峙岳任谭延门岂部“护字营”营参谋长兼第一支队教导员,不久升任营长。

1920年(民国九年),“护字营”改编为湘军第六混成旅后,陶峙岳任该旅独立工兵营营长。

1923年(民国十二年),陶峙岳任湘军第一师上校团长。

大革命时期

1926年(民国十五年),陶峙岳参加北伐战争,因功晋级为国民革命军独立第2师第3旅少将团长。

1927年(民国十六年)3月,陶峙岳参加会攻南京,任国民革命军第40军第3师副师长。4月,代理南京卫戍司令。

土地革命时期

1927年(民国十六年),陶峙岳加入中国国民党。同年12月,陶峙岳任国民革命军第40军第3师师长,参加了复克徐州之役。

1928年(民国十七年)9月起,陶峙岳任第8师24旅旅长 [3] 、副师长、师长,参加了蒋桂战争、蒋冯阎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后,陶峙岳出任第76军军长兼第8师师长。他拥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对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积极投身抗日战争。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9月,陶峙岳率部由陕西经河南驰援上海,参加淞沪会战。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9月,陶峙岳任第一战区胡宗南部第1军军长。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夏,陶峙岳任第34集团军中将副总司令。

1941年(民国三十年)4月,陶峙岳任第一战区政治部主任兼陕西民众动员指挥部参谋长、游击干部训练班教育长。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8月,陶峙岳任第37集团军总司令。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秋,陶峙岳调往酒泉担任河西警备总司令。

解放战争时期

开国上将 陶峙岳

解放战争时期的陶峙岳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陶峙岳应国民党西北行营主任张治中之请,任国民党新疆省政府主席 、新疆警备总司令、西北行政长官公署副长官。拥护和平民主的政治主张,为稳定新疆局势、缓和民族矛盾作出贡献。同年夏,协助张治中释放关押在新疆监狱的一大批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并亲自派人将他们护送到延安。

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春,陶峙岳曾采取拖延战术,避免了驻疆部队被调入关内参加内战,并与新疆省主席包尔汉等人秘密进行和平解放新疆的准备。同年9月25日排除阻力,率驻新疆的10万国民党军官兵通电起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尔后积极进行宣慰工作,迅速平息骚乱事件,坚决镇压反动分子的破坏活动。10月中旬,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指示,为消除官兵的顾虑、维护民族团结和地方秩序、迎接人民解放军入疆,发布《告全疆将士书》,积极宣传和平解放的重大意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

建国之后

开国上将 陶峙岳

1949年12月,起义部队整编后,陶峙岳先后任人民解放军第22兵团司令员、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兼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领导部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屯垦戈壁,挥汗荒原,创造出在戈壁滩上种植棉花、兴修水利、植树造林、建造城市等许多奇迹,使新疆逐渐走出落后贫困的古道,成为国内外闻名的农业示范区。

1979年,陶峙岳任湖南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

1982年9月,陶峙岳在90岁高龄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3年6月至1988年,陶峙岳任第六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陶峙岳是第一、二、三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政协第一、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三、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1988年12月26日,陶峙岳病逝于湖南长沙,终年97岁。

主要成就

武装护送

1945年,时任国民党新疆警备总司令的陶峙岳,巧妙与蒋介石亲信胡宗南周旋,安全地把关押在新疆的杨之华、马明芳、张子意、高登榜等130多名共产党员和家属子女武装护送到延安。

酒泉起义

1949年9月24日晚,陶峙岳率河西地区3.8万名国民党官兵起义,正式宣布与广州政府断绝关系,归向人民民主阵营。在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前接受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的领导。

新疆起义

1949年9月25日,陶峙岳再次率新疆国民党军队7万余人通电起义, 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和平解放新疆、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和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

屯垦戍边

1950年,陶峙岳领导第二十二兵团在新疆戈壁,用原始的砍土镘、土犁铧、十字镐,开荒造田,挖渠引水,垦荒23万亩,超额完成了军区布置的任务,实现了蔬菜、肉食和粮食的自给或大部自给,打赢了屯垦戍边的第一仗。

1952年,陶峙岳率领第二十二兵团在玛纳斯垦区植棉二万亩,亩产籽棉超过四百斤,创造了当时全国棉花亩产量的最高纪录。与此同时,陶峙岳积极支持和参与在玛纳斯河畔石河子小镇建设新城的工作,使原来只有二百余人口的小地方,逐步发展成为绿树成荫、道路整齐、工厂林立、农工商综合发展的新型城市,被誉为“戈壁明珠”。

主要作品

文章

开国上将 陶峙岳

《以诚相见的中国共产党人》

《把国营农场建设成巩固的商品基地》

《新疆生产建设部队为实现国家过渡时期总任务而奋斗》

诗词

《书怀》 《七绝·迎王震将军入疆》

自述《陶峙岳自述》(陶峙岳著,1985年11月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天山脚下》(陶峙岳、陈实等著,1986年11月解放军出版社出版)

所获荣誉

1955年,陶峙岳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解放勋章。

1988年7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章。

开国上将 陶峙岳

人物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国家副主席王震:陶峙岳毕生为国,堪称楷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彭德怀:陶峙岳为人正直厚道,办事认真谨慎。

新华社:陶峙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早期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锋战士,著名爱国将领。 [11] [22] 他谦虚谨慎,平易近人,以身作则,联系群众,团结同志;他作风正派,光明磊落,严格要求自己的子女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他工作深入,勤勤恳恳,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人民军队的建设,付出了自己的毕生精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