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時光能倒流我一定要向這位千古完人學習立志!

古之成大事者,唯有立堅韌不拔之志。進德、修業、齊家、治國、平天下乃如烹,易也。身處物慾橫流得時代之中,更是不能缺少胸中大志。那麼就讓我們一起向這為貌似穿越得傳奇人物學習他是如何立志、成是的吧。他就是王陽明。

明代心學大家王陽明(1472年—1529年)出生於詩書世家,祖父王倫以教書為生,父親王華是成化辛丑科狀元。身為狀元之子,王陽明自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儒學教育。與時人不同的是,他讀書學習卻不以科舉考試為目的。王陽明11歲在京師讀書,曾問私塾老師:“何為第一等事?”私塾老師說:“惟讀書登第耳。”王陽明卻並不認同,認為“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聖賢耳”。

如果時光能倒流我一定要向這位千古完人學習立志!

“讀書學聖賢”如何才能實現?王陽明給出的方法是:先立志。在寫給弟弟王守文的《示弟立志說》中,王陽明提出:“夫學,莫先於立志。”“君子之學,無時無處而不以立志為事。”通觀王陽明的著作,君子之學,又叫聖學、聖人之學、聖賢之學或正學,就是學為聖人或君子的學問。王陽明認為,常人只要明白自己本有良知,通過讀書學習致得自己的良知,並按良知行事,就是聖人或君子。

在王陽明看來,掌握了聖人之學的秘訣,只要立志去求,便能達成目的。“蓋終身問學之功,只是立得志而已。”《教條示龍場諸生》第一條講的便是立志:“故立志而聖則聖矣,立志而賢則賢矣。”在《啟問道通書》中他也主張:“大抵吾人為學緊要大頭腦,只是立志。”他的《憶別》詩中也有:“賢聖可期先立志,塵凡未脫謾言心。”

如果時光能倒流我一定要向這位千古完人學習立志!

王陽明對為學先立志格外看重,他曾不厭其煩地向其親朋好友宣講立志說,在《寄張世文》信中他這樣寫道:“學不立志,如植木無根……自古及今,有志而無成者則有之,未有無志而能有成者也。”在《與克彰太叔》信中,他對既是其族叔祖又是他弟子的王克彰如是說:“學本於立志。”並且還特別叮囑:這是他最近新體悟出來的為學之道,一定要堅守。

王陽明曾說:“求聖人之學而弗成者,殆以志之弗立歟!”但立志讀書學聖賢並非易事,“夫立志亦不易矣”。外在的困難是要面臨科舉考試的挑戰。如何處理讀書學聖賢與科舉考試的矛盾,王陽明認為,只要悟到了良知,讀書與科舉並不相妨,讀書時心也不會為科考所累,“只要良知真切,雖做舉業,不為心累”“志於道德者,功名不足累其心”。

如果時光能倒流我一定要向這位千古完人學習立志!

王陽明本人是直到第三次參加會試,才以會試第二名、殿試第十名登第。儘管如此,王陽明從不以科舉考試來要求他的晚輩,而是要他們立志學聖賢。在《寄正憲男手墨二卷》中,他這樣告訴養子王正憲:“科第之事,吾豈敢必於汝,得汝立志向上,則亦有足喜也。”立志向上便是讀書學聖賢。又怕他的子侄們學聖賢立志不堅,他在家信《贛州書示四侄正思等》中要求他們把其寫給弟弟王守文的《示弟立志說》抄錄下來:“吾嘗有《立志說》與爾十叔,爾輩可從鈔錄一通,置之幾間,時一省覽,亦足以發。”

王陽明年少便立下“讀書學聖賢”的志向,並把它當作一生的追求,既成就了他心學大家的地位,也為後世樹立了讀書學習的榜樣。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王陽明的做法或許有值得借鑑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