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文化“莊稼”正拔節

央廣網亳州1月8日消息(亳州臺記者 谷峰)近年來,安徽省亳州市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以縣、鄉、村三級文化陣地為依託,以鄉村文化能人為主體,以農民群眾為基礎,充分挖掘鄉村文化特色,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打造文化魅力鄉村,讓農民群眾有更多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文化味濃莊稼院

這兩天,在亳州市譙城區十河鎮十河新村,村裡的高蹺隊正在忙著為新的一年的演出排練節目。十河新村由9箇舊村子改造新建而成,2016年村裡投資200多萬元建成了文化廣場和綜合文化活動中心。自從村裡有了齊全的文化設施,村民們也把有著百年曆史的高蹺鬼會這項民間非遺重新又排練了起來。

村民董文亮高興地說:我們搬進了新村,現在廣場也大,生活水平提高了,農民也有歡樂了,在廣場裡扭扭秧歌、踩踩高蹺,不僅豐富了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也給我們自己帶來了很多的樂趣。

現在村裡不僅給他們高蹺隊騰出了一間屋子供他們平時活動使用,而且在資金上也給予了很多的支持。

高蹺隊隊長孫磊說:村民們以前農閒的時候沒有事情幹,要不就是喝酒,要不就是打牌。這兩年,隨著大夥收入的增加,文化生活逐漸成了全面小康必需品。現在政府對我們這一塊有扶持,也重視,這些道具全部是村裡面為我們提供資金購買的。現在每到逢年過節,孫磊都要帶著隊員們在廣場上大展身手。現在,村裡的高蹺隊伍也從原來的10多個人發展到了30多人。

近幾年來,亳州市在不斷完善鄉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同時,依託縣、區專業院團、莊戶劇團、草根文藝骨幹、廣場舞隊伍等群體,創作展演豐富多彩的文藝節目,開展“千場演出惠民生”送演出下鄉活動,把農民朋友喜聞樂見、健康向上的文藝節目、文化活動,送到農家庭院、田間地頭。2018年亳州市共開展送戲、送電影進萬村、進敬老院,扶貧文藝宣傳演出等文化惠民活動近2萬次。

蒙城縣戲劇家協會副主席蘇小梅深有感觸地說:現在我們美麗鄉村、農民文化禮堂都建起來了。需要我們文藝工作者,以及我們當地的熱愛文藝的這些藝術人才,來排練精彩的節目,更好的把農民文化樂園給充實起來 、活躍起來。

同時,為了讓這些從泥土中生長出的文化,更好地在泥土中繼續茁壯成長。亳州市還充分調動農民群眾文化參與熱情,把群眾從“文化配角”變成了“文化主角”,變“送文化”為“種文化”。

渦陽縣丹城鎮齊西村幾位喜愛戲曲的村民花錢買來了音響設備、道具,組建了一支20多人的百花豫劇團。劇團成立以來,從在本村演出,現在已經送文化到周邊的幾十個鄉村。渦陽縣丹城鎮相老家村村民李翠蘭高興地說:我們村逢年過節有這樣的演出 平常也有這樣的演出,大戲聽著很過癮。

看著村民這麼喜歡,渦陽縣丹城鎮百花豫劇團團長秦鐵山也感到很滿足。他說:我就覺得在自己家鄉給自己的父老鄉親演戲,特別開心。現在劇團隊伍擴大了, 演員達到了40多人,服裝道具都是新添置的,還有了一臺演出車。以後我就想把我的劇團再發揚壯大 ,給鄉親們帶來更多、更精彩的節目。

不斷培育鄉村文化的新氣息,為鄉村輸送文化新氣象。現在,亳州市已經建成89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實現全市鄉鎮全覆蓋,同時建成了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492個,促進了全市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建設。

文化鼓了咱腰包

近幾年,亳州市著力推進文化設施到村、文化服務到戶、文化普及到人、文化扶貧到“根”工程,讓老百姓在腦袋“富起來”的同時口袋也鼓了起來,村民們也嚐到了文化給他們帶來的物質收入。

皖北地區往年一入冬,一些村民便有“貓冬”的習慣,而如今,村民們卻再也閒不住了,遍佈鄉村的農家書屋成了村民們冬閒的好去處。近年來,亳州市充分利用農家書屋,發揮文化在脫貧攻堅中“扶志”“扶智”的作用,讓文化鼓起農民的腰包。

這不,一大早,蒙城縣莊周辦事處後樓村脫貧戶王紅星又來到村裡的農家書屋,查看芹菜管理方面的書籍。王紅星說:平常農活不忙的時候,空餘的時間我就來看看書。蔬菜的病蟲害防治,哪個階段該用啥藥,除草施肥都得看看。按照書本上學的技術,現在自己種植的芹菜效益要比以往增加一倍還多呢!2017年她家順利實現了脫貧。

如今,農家書屋不僅配備了大量村民看得懂、用得上的農業科技類圖書,而且還為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群眾配備了教學光盤,幫助更多的村民瞭解掌握農村實用技術,解決種、養殖過程中遇到的疑問難題。

蒙城縣莊周辦事處後樓村黨委書記白洪波說:通過來這個地方看,來這個地方學,來這個地方聽,能掌握一部分科學知識,豐富村民自己的種田頭腦。現在,在亳州的鄉村,科學種田的意識,已經被越來越多的村民所接受,農家書屋在引領農民增收致富方面發揮了橋樑紐帶作用,也促進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2018年,亳州市又依託實體農家書屋,著力打造數字農家書屋平臺建設,方便更多的村民在網上學習科學新技術。

家住亳州市譙城區古井鎮藥王村的蔬菜種植戶李景華手機上就有一個在村裡農家書屋管理員幫助下載的數字農家書屋APP,現在不要出蔬菜棚就可以學到蔬菜管理技術。通過在農家書屋裡學習科技知識,李景華現在已經成了村裡的致富能手。李景華說:自從村裡開了農家書屋,現在學習黃瓜嫁接和管理技術,現在一畝地黃瓜能賣到兩萬到三萬,效益翻了倍,農家書屋對我們確實幫助很大。如今,遍佈亳州市鄉村的農家書屋已經成為了農村政策的“宣傳員”、法律法規的“講解員”、農民致富的“技術員”、新農村建設的“領航員”,農家書屋把文化陽光播撒在鄉野村莊,照亮了農民的幸福生活。

市文化旅遊局新聞出版廣電科科長杜東波介紹:目前亳州市已建成農家書屋1299家,基本上實現了每個行政村全覆蓋。

文化浸潤百姓心

如今,亳州市農村文化建設不僅豐富了村民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富裕了村民的腰包,同時也推動了鄉村的鄉風民風、人居環境、精神生活全面“美起來”、“活起來”,文化也浸潤了百姓的心靈。

(新時代 風尚高 婚喜事 簡辦好 講文明 樹新風 不攀比 無煩惱 )

在蒙城縣王集鄉王集社區的文化大院內,60多歲的村民徐保中正在用快板書的形式,給村民宣傳移風易俗“三字經”。朗朗上口的快板書也吸引了前來文化大院娛樂的村民。徐保中說:現在我把黨的方針政策、精神文明編成快板,大家聽了容易接受。

隨著現在農村生活越來越好,在一些地方紅白喜事大操大辦、鋪張浪費,互相攀比的不良風氣開始抬頭,成了鄉村中普遍存在的陋習。這幾年來, 亳州市充分利用鄉村綜合文化活動中心、文化大院等宣傳陣地,著力破除農村陋習、惡習,讓傳統美德迴歸、文明新風傳承。

蒙城縣王集鄉楊溝村村民王利清結婚的時候,就只有一頂花轎,幾隻嗩吶,沒有前呼後擁的迎親隊伍,沒有大箱小箱的彩禮,簡樸的婚禮現場一樣充滿了喜慶與歡樂。

原來,村幹部聽說村民王利清要舉辦婚禮,就提前登門道賀並送上了一份禮物——精心製作的村訓村規。鼓勵他作為年輕人要倡導新風尚,勤儉節約辦婚事,於是就出現開頭的那一幕。

為了引導村民養成良好風氣,楊溝村根據農村陋習有針對性的制定了村裡的村訓、村規,把克勤克儉、講衛生、講文明等新風尚列入其中,鐫刻上牆,另外還把村訓、村規制作成賀卡,每當遇到村民家裡要辦紅白事,都會提前上門送上一份“文化禮單”。 同時,鄉里的戲曲愛好者將一些新風尚、新風俗、好人好事編成戲曲,在鄉村大舞臺上演出,教育村民養成移風易俗、崇德向善的好風氣。

蒙城縣王集鄉王集村村民馬秀榮說:演的都是我們身邊的好人好事,弘揚了我們本村的好風氣,確實受到了教育。

同時,近年來,亳州市還在農村家庭中廣泛開展“五星級文明戶”、“好婆婆、好媳婦”評選等活動,不斷地培育鄉村文化的新氣息,在好家風、純民風中挖掘傳統文化意義,為鄉村輸送文化新氣象。

蒙城縣王集鄉王集村村民桂曉愛說:現在農村打罵公婆的少了,爭著孝順父母的多了,好人好事多了,鄰里互助的也多了,整個村的風貌比原來好多了。

現如今,文化不僅拓寬了亳州市農民增收致富的門路,通過文化的浸潤,也在全市鄉村中樹了正氣,清了民風。在亳州的廣袤鄉村大地上,文化“莊稼”正在茁壯拔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