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解碼|權健與丁香醫生之爭

權健與丁香醫生之爭

12月25日起,由“丁香醫生”發佈的《百億保健帝國權健,和它陰影下的中國家庭》在持續發酵。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多個信息源獲得信息顯示,國家相關部門及天津監管部門都已經關注此事件並已啟動調查。

據天津日報消息,25日,坐落於天津市武清區的權健集團被自媒體指出涉嫌虛假宣傳、傳銷等諸多問題,引起廣泛關注。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責成市市場監管委、市衛健委和武清區等相關部門成立聯合調查組,對網民關注的諸多問題展開調查核實。目前,調查組已進駐權健集團展開核查。

21世紀經濟報道、天津日報

點評:

天下苦權健久矣:雖產品傷人性命、模式洗腦傳銷,然龐大商業帝國卻始終屹立不倒。如今一朝檄文出,八方炮火至。

中國的保健品市場容量巨大,根據Euromonitor的統計,2017年中國保健品行業銷售收入達2376億元,2017年中國保健品市場佔據全球保健品市場16%的份額,目前已經是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保健品消費市場。與其關心權健一家公司是否存在問題相比,廣大消費者更加關心的是如何理順整個保健品市場的秩序。

在一場因保健品而導致的悲劇發生後。除了聲討生產者,那些相信保健品的人似乎也難以免責:“用盡一切現代科學辦法都有可能失敗,卻去相信完全沒有治療作用產品,保健品,本身就是一種糊塗"。

輿論當然有理由憤怒,只是不希望暴風過後,一切還是老樣子。

投資風向標

兩家大行理財子公司申請獲批!更多銀行已在路上……

2018年12月26日,銀保監會正式批准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設立理財子公司申請。其他多家商業銀行也正在抓緊開展申報理財子公司工作。(中國證券報理財)

今年在美上市中國企業33家,創八年來新高

據英國《金融時報》,2018年在紐約證交所和納斯達克,共有33家中國企業上市,IPO總規模為90億美元。今年中國企業在美IPO數量遠高於2017年的17家,但最高紀錄出現在2010年,共有39家公司完成IPO。(新浪科技股債)

上半年亞洲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總市值達2348億美元

截至2018年第二季度,亞洲市場上活躍的REITs共計168支,總市值達2348億美元。其中香港、新加坡、日本三地REITs市值合計佔比達92%。(中新社信託)

宏觀金融

明年起福建省內社會保險費交由稅務部門徵收

根據國稅地稅徵管體制改革相關部署,自2019年1月1日起,福建省(不含廈門單列市)範圍內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費(含職業年金)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費交由稅務部門徵收。(福建省稅務局)

樓市觀察

合肥限購悄然鬆綁:官方口頭通知沒有文件,記者調查鬆綁屬實

合肥目前調整後所執行的限購政策是:合肥市四縣一區家庭戶無需提供社保證明即可購房;合肥市集體戶、非合肥戶口只需提供1個月社保證明(剩餘11個月社保科補交)即可購房。這相比起之前所執行的限購政策有所鬆綁。(每日經濟新聞)

公司行業

衛健委、藥監局聯手推動,豬年或迎來醫療AI元年

國家衛健委發出通知,2019年1月1日起徵集一批人工智能技術應用落地案例,經審定後面向社會各界廣泛發佈。同時,國家藥監局也於12月25日舉辦“人工智能類醫療器械註冊申報公益培訓”。(證券時報)

代購微商要緊張了!國家正式出手,1月1日起實施!

在經歷了五年立法和四次審議修改後《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正式通過!將於2019年1月1日正式實施!(21世紀經濟報道)

海外市場

7609中國人入籍加拿大,按年增27%

加拿大當局近日公佈在加外籍移民數目,今年首10個月,共有近14萬名外國人獲得加國國籍,其中出生國為菲律賓的人最多,共有1萬5642人;中國人共有7609人,按年增幅為27%。(印度時報)

財經簡報


大公司:

支付寶刷臉支付落地北京,技術已在其他城市鋪開 @新浪財經

羅永浩持有錘子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股權被凍 @天眼查

快公司:

共享汽車“途歌出行”多處辦公地點人去樓空 @36氪

特斯拉在華組建融資租賃公司,註冊資金3000萬美元 @新京報

快訊:

知乎回應內測短視頻App:嘗試各種創新業務和產品,尚未正式發佈 @36氪

蘇寧佈局綠色物流,2019年將投放5000輛新能源車 @北京商報

大盤指數

上證綜指

2,483.09

-15.2

-0.61%

深證成指

7,215.34

-74.21

-1.02%

恆生指數

25,478.88

-172.5

-0.67%

標普500

2,489.88

22.18

0.9%

美元指數

96.56

-0.51

-0.53%

黃金

1,275.33

8.34

0.66%

截止昨日收盤

日 思 錄

2018.12.28

十年一夢大資管

中國資產管理行業發展的邏輯和脈絡是怎樣的?

2007年:牛市成就公募神話,銀行理財分羹打新。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肆虐,四萬億急救經濟。

2009年:信貸投放狂歡,融資平臺漫灌。

2010年:銀信合作繞規模,表外銀行初長成。

2011年:信貸規模已失真,央行提出社融控。

2012年:證監保監爭放鬆,資管混業迎元年。

2013年:錢多錢少鬧錢荒,央媽檢驗脆弱性。

2014年:政府融資降成本,PPP模式來助推。

2015年:資金推起大牛市,槓桿一去股災來。

2016年:保險野蠻頻舉牌,互聯網金融急整頓。

2017年:反思亂象去槓桿,資管迎來大一統。

2018年:資管新規落地,理財子公司孕育新機遇。

by 資管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