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于“反收视率造假”的狂欢,就能回避“内容烂”的现实?

在"全圈反收视率造假"的高潮气氛中,需要非常警惕的一点是:不能以"反收视率造假"来掩盖中国内容、尤其是电视内容创作的"操蛋"性——也就是这么一个逻辑:收视率不高,内容必烂。因此,如果我们光知道"反收视率造假",而不抨击原创内容的这点"操蛋"德性。那么,反收视率造假,那不是"贵圈"有尿性的呈现,因为那是一点用处都没有的,反而更加有害。现在,最可怕的情况就是:就是那些高呼"反收视率造假"的人当中,往往就是对内容创作最不负责任和最蔑视的、也是最没有真实才华和贪婪钱财的。这种人,就是中国"贵圈"内的"烂内容"炮制者。

于此,我们要搞清一个问题:为什么影视作品要进行收视率造假?

沉迷于“反收视率造假”的狂欢,就能回避“内容烂”的现实?

湘人李以自己的观察,一起来追索其最初的动机。无它:就是内容创作不行,通俗来讲也就是内容烂。按照正常播出,观众不爱看,肯定是"收视率不高"的节奏。所以,就必须以"收视率造假"来获得可观的收视率。纵观中国荧屏,佳作难觅,这就是"收视率普遍造假"的某种必然结果。结果映射逻辑,逻辑导致结果。换言之,就是内容烂,创作普遍不行,导致真实收视率不行,假收视率横行霸道。所以,这是一个最起码的、也是肤浅到看得见的逻辑。以至于最后: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的悲剧。

事实上,这时候更加严重的问题出现了。就是好的内容,如果不进行收视率造假,收视率也会很低,因为烂逼的内容作品,在收视率造假的推动下,占据了"C位",收视率造的很高,其它的作品,包含好作品,收视率自然就低了。所以,现在全圈进行的"反收视率造假"舆论,绝不能忘记,也必须"反烂逼内容"的垃圾制造者。

前段时间,某人某剧某平台,掀起了"反收视率造假"的新一轮高潮,但是我们不久就发现,其作品真的是"一般一般一般",三流之后。

这就给圈内一个警示:反收视率造假,是一场"利益"行为,绝非"公益"行为。

业界很不明白,为什么现在很多关于收视率的报道,尤其是"公号"狂欢的文字,基本都是在描述"现象"和揭秘所谓的"内幕",但针对收视率如何整治,貌似有关方便和业内圈外,就是三个字:都没辙。所谓云雾迷蒙。针对现在的"作假收视率",其真实现状到底是如何的,谁也说不清楚了。而为何大家都在声讨,却没有探讨出如何去整治收视率的问题。一言以蔽之,收视率这块处于一种"太肤浅+太复杂"的尴尬境地。

沉迷于“反收视率造假”的狂欢,就能回避“内容烂”的现实?

湘人李认为:收视率作假的现状,就是转入了以"污染样本户"而提升收视率这样的现状。因为很简单,这样风险比较小。污染样本户,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找到收视率调查公司选定的样本户,给予相应诱惑的物质回报,令其锁定"目标内容"的节目。如此一来,可以巧妙地讲这个"手段"纳入到"收视率营销"的范畴,甚至还可以"线下活动"的名义,实现"台与用户互动"的亲民形象。

根据国外某案例显示:找收视率样本户的主要有两种手段:第一是跟踪调查公司的样本户维护人员,直接能找到。第二是根据样本户分布原理,进行排查,在概率学的原理下自然就能找出。那么对于污染样本户而言,作假层面,就是直接和样本户谈判,利益原则。当然鄙国,还可以在可能有样本户的社区,发布假公告,让样本户自动上钩。当然还有另外一种,谈不上作假,也谈不上污染,而是通过有明确样本户的区域,进行地毯式的广告"轰炸",广泛影响样本户,这可以称之为正常而健康的"收视率营销",可以不纳入"收视率作假"的范畴。另外,现在通过"互联网黑客技术",干扰有关收视信号或者网络,达到样本户无法收看的目的,也是一种严重的污染。还有就是收买收视率调查公司的人员,直接篡改调查公司的数据,而达到数据有利于自己的目的。但这样做容易留下把柄,算是正式犯罪的铁证,一般不采用。

湘人李曾与国外某收视率调查公司的同行沟通过,该国的收视率调查,主要也就是一家公司在主导。以前也是有竞争的,后来这家来自该国之外的竞争公司,也被该国的公司给赶了出去。对于处理收视率可能造假的问题,他们主要通过技术手段,多维度分析样本户数据的异常问题,一旦发现异常,迅速更换样本户。而且他们固定淘汰,淘汰率还很高,如此一来"样本户"长期被污染而导致数据长期被污染的负面影响就小了很多。据该国同行介绍,他们公司曾经也发生过客户通过雇佣私人侦探,跟踪公司样本户维护人员,确定样本户以后,再通过利益收买样本户,最终导致数据异常。

沉迷于“反收视率造假”的狂欢,就能回避“内容烂”的现实?

如此一来,他们公司的数据分析人员就发现,某台的某节目收视率,在那个时段出现了异常——高到离谱。于是他们就主动触及,调查原因,最后才发现背后出现了一系列的黑幕操作。于是,该公司主动担责,并认错,然后淘汰了一系列的样本户,重新布网,最后再度获得了客户的信任。所以,这就是职业操守。

至于这个"多维度"分析样本户"异动"的行为,其实也就是一个经验问题,还是一个责任心的问题,也就是作为一个调查公司的职业操守行为。这家公司做收视率比较早一些,具备"凭着经验来感觉"的某种基因。具体是那几个角度,这就是作为一个调查公司"总结经验"的行为。而其前提就是作为企业的操守。有操守,就会去总结,然后总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正确地解决问题。

湘人李反观过,爬梳了一下。所谓"收视率"这个东西,自一开始在中国被使用时,就充满了广泛的争议,最初被认为"调查手段不专业"和"数据掺水严重"这两点,但谈不上颠覆性的造假行为。后来有了一家国外的调查公司和一家中外合资的调查公司一起做这个收视率调查,淘汰了两家省台自行做的收视率调查业务,才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固的局面。那两年,有两家作对比,才少了一些争议。后来国外公司退出,中外合资公司一家独大,这个"收视率造假"的幺蛾子,又风起云涌。此时,甚至于传出,有人收买调查公司的工作人员,再通过这些他们,去选择"客户"早就定好的"家庭"作为样本户。

事实上,现在的媒体,尤其是不少自媒体在狂欢"收视率造假"的黑幕,和隐秘的"N个人物操了控数十亿市场"这样的话题,无非是博流量罢了(这没啥,不是贬义,是正常的市场行为描述)。

沉迷于“反收视率造假”的狂欢,就能回避“内容烂”的现实?

但是,湘人李必须指出,也是圈内大众必须认知到的问题。在中国,不仅仅是节目生产方需要购买收视率才能维持生存,或者赚到钱。也确实有某些播出平台自行购买收视率以达到谋取平台发展和升级的目的。播出平台"购买收视率"的行为,看上去被那些制作公司的购买行为要高级一些。虽然都是第三方代为实现,但播出平台则有更高的要求和需要。譬如播出平台首先会考虑逻辑问题,就是我的平台为什么收视率突然提升了,他们需要节目内容本身有明显的、必要的、一定的提升。第二他们会制造舆论,营造某平台已经战略升级的氛围。第三他们在技术手段上,要求做到"先熟悉收视率调查公司的规则,再利用收视率调查公司的规则",在这个"规则基础之上"或者"规则范围之内",实现整体提升本平台的收视率。这样做,即使在专业范围内分析,其"收视率提升"也是"真实"的。据闻,向调查机构施压要求增加有利于提升本地区收视率的样本户,是播出平台操作此类事情时的标配。

这不难理解,因为平台终究是需要常年存续的,不像那些民营制作公司,说不准哪天就嘎嘣了。那么平台购买收视率,就非常非常有讲究了,也非常非常有策略和手段了。这也是调查机构被业界圈内始终被质疑和批评的原因。所以,别看有些人在使劲儿高呼"反收视率造假",但是平台是有"收视率保障"和"收视率兜底"的呀。这样做,不但能炒热自己的剧,还能留下美名。

但是,这样引出了一个问题,就是"整治收视率造假问题的难点"究竟在哪里?

其实答案非常简单和肤浅:需要打破垄断。

沉迷于“反收视率造假”的狂欢,就能回避“内容烂”的现实?

垄断的形成,有多重模式。一种是权力干预导致垄断,另一种是市场的自由竞争胜者为王导致垄断,还有一种就是因为市场的腐败而导致的垄断。而中国的收视率调查市场的垄断,属于哪一种?

湘人李分析来,分析去,智商有限,就是搞不清,真的搞不清。

故此,湘人李认为,以"还可以抢救一下"的心态,中国的收视率调查市场,至少需要三家同等级的收视率调查公司进行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尽管这是"然并卵"的节奏),才能从一定程度上消灭"收视率造假"行为。

但是,中国的这个"收视率调查"产业,本来就那么一点大的"蛋糕"样子,真的让资本大鳄们不屑一顾。那三瓜两枣,怎么赚钱?所以,资本看不上。而有人期待国家力量以反腐的姿势来拯救收视率。这也太天真幼稚了。一是国家在多个领域的反腐败,然后腐败就绝迹了嘛?二是国家力量,它也没有义务来做这个。国家有更加重要的事情。所以,爷爷不疼,舅舅不爱,你还能怎么样?只能野蛮生长呀。所以,尽管整治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但"整治"是"无利可图"的关键性结论一出来,也就没谁去做了。

同时,还有一个更加要命的问题,那就是,"真实收视率"一旦被广泛应用于商业领域之后,就会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这是危言耸听,不是,绝不是。几年前湘人李做过相应的研究,如果收视率是真实的,可以通过观众喜欢收看什么样的节目,欣赏什么样的内容,就可以看出这个民族的"成色"。这是最简单和最起码的一个逻辑分析,是很容易分析出来的。如果真实收视率,只能由国家掌握,是可以广泛应用于国家的民生建设工作的,尤其是文化引导、舆情引导的建设。但是,你以为我们国家的敌人一直是睡觉的?是眼瞎的?那么,"收视率真真假假"或者"收视率就是假的"抑或"收视率是云山雾罩"的,则更能符合国家利益。

沉迷于“反收视率造假”的狂欢,就能回避“内容烂”的现实?

不过,收视率又是一个"市场标准"的存在,媒体市场,大家需要这么一个东西,有一个就行了,多了也没多大价值。这就是"整治难"的问题,因为利益不大,却要花费大力气去整治,不值当。而且这个东西又不是国计民生的问题,有关方面不会怎么管。即使管,也是一个被动应付的状态,疲于奔命。

现在,圈内各路大佬在"声讨"的原因,就是收视率本身不怎么值钱,但它能影响一个很大的市场,那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泛娱乐化市场"。娱乐市场是相当广泛的,它是一个维系多种产业领域的一个产业链。这就是矛盾,收视率本身价值小,但是它的影响能量却很大。如此一来,监管几乎不存在,它就容易作假,个中个中"主体"元素很容易被收买。针对这类犯罪而言,有关公检法机构,似乎是有"有计可施"的,但偏偏呈现出来一种"无计可施"的节奏。那么,大家只能谴责,以道德杀伐,进行市场维护。而大家都知道,这个时代,道德最不值钱。这就是"雷声大,雨点小"的概念了。所以湘人李悲观绝望地认为,收视率作假,除非权力机构直接宣布弃用,否则想维系好,干净地存活下去,绝无可能。

收视率这劳什子,真是个怪胎。不但有上述的价值小、地位次,而且它还有一个最大的危害:从世俗社会层面,它从绝对的负面,能影响到中华文化的原创精神。因为这个所谓的"标准"如此腐朽,从业者只要把数据"做的好好的",就能诱骗到"资本多多的"青睐,那么,谁还会去做真正的原创作品?随便抄,随便以"IP概念"的名义,随便做做作品,就能够赚个满钵,谁还TMD的去搞原创?所以最受伤害的,就是中华原创文化的完蛋。而原创文化的完蛋,必然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那就是导致国家文化竞争力的堕落,我们这样的国家就没有什么内涵了。大家看看,这些年,连韩国这种被我们蔑视为高丽棒子的国家,也能令他们的作品充斥在中华大地。这TND是什么事儿?所以这也是国家又不得不来重视的原因。故湘人李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弃用收视率作为唯一标准,严禁广告公司数据说话。这就必须由国家意志推行,不能由市场来决定取舍。

沉迷于“反收视率造假”的狂欢,就能回避“内容烂”的现实?

故而,问题就很明确,收视率的未来,就必须靠"国家意志"推行,否则,它真的没办法拥有健康的未来。更何况,收视率还牵涉到国家安全问题,国家意志没有理由缺席。至于所谓的"大数据"也是一个很假的数据体系。海量数据,意味着海量垃圾,也就是海量无效的节奏。湘人李一向认为,大数据是不可靠的,因为没谁能真正掌握真实的大数据,市场上没有谁能掌握,只有国家力量才能掌握真实的大数据。市场上号称掌握真实"大数据"体系的,要么就是造假,要么就是侵犯公民隐私权得来的非常数据。所以我们最终认为,需要国家意志以"无限责任"的方式来推动"健康收视率体系"的构建。不然,就真的不要相信什么收视率数据了。

至于当下,虽然有关于"反收视率作假"的舆论会降温一下,所谓"唯收视率论"的声音也会降低一下,但是,私底下,肯定还是唯收视率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一切并不乐观。我们通过几年爬梳发现,所谓"收视率作假"的舆论,就像"月经帖"一样,在固定时间,固定的节点,总会发作一下。因为在新一轮的盘剥中,有些人实在是被收视率盘剥的太厉害了,不得不出来反抗一下,挣扎一下,然后又陷入到无奈的"享受"中。

然而我们回归根子问题,呼吁构建健康收视率体系的呼声,和对于"收视率造假"一片的喊打之声相比较,真心没有人去批判"创作内容烂"的问题。有人注意到了,但大家在祖宗的文化典籍上(美名其曰IP创作)胡乱剽窃改变,总能发财,并沉迷其中,这就是比收视率造假还要更严重的问题了。其实更进一步严重的,就是那些混迹在文化圈,没有文化创造力的人在努力"工作"图谋发财,制造了大量的"烂逼内容"后,却将高呼着,将罪恶推到了万恶的收视率身上去。

沉迷于“反收视率造假”的狂欢,就能回避“内容烂”的现实?

由此可见,收视率造假,确实是业界顽疾,亦为文化毒瘤。它的泛滥,导致"文化内容创作"成为产业链上的垃圾角色。甚至前几年,某知名导演,随意、下流、任性否定编剧的创作成果,说改就改,说变就变,说毁就毁,简直将创作者视为太监以下东西。而该知名导演之所以如此"牛逼"到不行,就是因为名气大了即为妖,不但掌握了行政资源,还掌握了资本资源,加上混迹在一班权贵圈里,吃香喝辣,狐假虎威,自然也就不把那些"卑贱"的"创作者"放在眼里。而如今,收视率造假又来凌虐创作者,因为既然要花费巨资购买收视率,那么还需要好创作干嘛?反正作品还未拍,就知道需要多少点的收视率,花钱买来就是,内容也就凑合一下就行了。几个铜板儿,就随便在大街上拉几个识字儿人,凑合着东拼西凑、南偷北盗,沐猴衣冠,说成IP巨制,所谓圈取资本的大剧就成了

这些年,中国出了什么精品创作?中国又有什么作品是真正走出了国门的?除了以改革开放为锐意进取的名义,又以拿来主义为作为新创意的遮羞布而"改编"成功的节目以外,中国当代文化,又有什么好的作品拿得出手呢?

故如今,反收视率造假,是必须的,且必须进行到底。但是,我们决不能忘记,反收视率造假的同时,也必须同步反垃圾内容的制造者,包含"垃圾内容"在"资本手段"的推动下而成为"精品"的愚蠢行径!!!

江湖水深,圈内人且行且珍惜吧。

沉迷于“反收视率造假”的狂欢,就能回避“内容烂”的现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