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里康熙为何非得将魏东亭贬到台澎做知县?

木眼


这是电视剧里的情节,康熙因小过失大发其火,以贬的方式委任其一个小小知县。魏东亭走了,狠狠剜了容妃一眼,那意思不是你多嘴哪来这档子事。魏东亭不知道呀,容妃不能不忠于皇上。容妃蒙生歉意,她也不知道,多了一句嘴,惹出了这么大的麻烦事。只有皇帝圣明烛照,此乃重任,唯魏东亭不可任。

魏东亭够忠。除了皇帝他谁也不认得,当年铲除鳌拜后,按照二月河的描写,魏府顿时多了一个陌生的看门人,对他的动静,皇帝尽在掌握,一直这么多年,魏东亭啥样,皇帝高居龙座,照样一清二楚。长期观察得到的结果,此臣够忠。

魏东亭够勇。铲除鳌拜,小魏子以身挡之,不仅功夫好,机智灵活,身手不凡,勇气可嘉,这一切用之一个小小护卫身上,那就了不得,有了这份勇劲,正能干大事,以向天下无可敌也,极为难得。

魏东亭够才。坐镇一方敛取财富,东南数省,朝廷财源,小魏子干得好,不但送米送钱,还送来战船模样,心知朝廷如臂指,康熙大为赞赏,自个也蛮得意,通过数年锻炼,磨炼出来小魏子,当真一干臣了呢。不使他使谁,朝廷历来所用,皆心腹干练之才也,魏东亭是,他就有拉不完的磨呢。

魏东亭够智。书说简短,最后一回,东亭在台干不动了,回朝复命,二人重至一榻睡大觉,问及容妃,问及后世之君,魏不问,皇帝要他看,魏不看,老辣手段也。这辈子他知道了康熙,康熙也够精的不是?能明白康熙的,朝中几人?

忠勇才智都有了,果然一大臣,他不去台湾,谁去?!


魂舞大漠


魏东亭贬到千里之外,蛮荒之地的台澎做七品芝麻官,因为他不走就得死,走才能保全自己,以图后续发展,最后得封亲王,善终。

一、维护满族正统地位,九五至尊的帝王权术

康熙大帝四十六年为什么要下江南之后,去祭拜明孝陵?为什么刚好出现明朝遗孤“朱三太子”的反清复明势力,清朝入关都那么久?为什么还没有办法让汉民族承认清朝的正统合法性呢?故他此次政治作秀活动的目的是确保祖宗基业不衰败,确保满清贵族地位在政治上的绝对统治地位。

清朝是以少数的满族统治庞大的基数的汉民族,又始终拒绝与汉民族进行深度融合,虽说康熙大帝学贯中西,崇拜与仰慕汉民族文化,但他也知道汉民族文化兼容并蓄的可怕性。

故魏东亭作为五省漕运总督兼康熙南巡的总策划与指导,他在明珠与索额图两大党争派系进行斡旋的同时,他又有康熙大帝身边人的身份标识,吸引与集合一帮汉族官僚人员。假如还不采取预防措施,将来在朝廷上将会出现第三大派系之时,康熙大帝个人认为是无法掌控这个局面,多党派系或独一党派的现状对于封建帝王来说是最具威胁或对国家的治理最具破坏力。为了确保两党派系之间的微妙平衡,剔除掉形成汉民族官员的第三大党派系的可能性。

康熙南巡的花销费用,属于皇帝私人定制VIP,不能从国库费用报销。这笔费用的亏空又没有办法进行弥补又有着朱三太子的事情集合起来,将会让明珠或索额图两大党派联合起来把魏东亭给铲除。

康熙大帝为了南巡花销费用及朱三太子的事件,他就先下手为强把魏东亭给处分,避免到时群起攻之时,他没有办法平衡与协调这帮大臣的怒火,因为满族官僚体系对于汉民族官僚体系一直都是敌视与排斥的状态。

二、台湾收复之初,派经济大臣到蛮荒之地,避免再现“郑氏”藩王

清廷统一台湾初,旧日郑氏部众,以及沿海来台的人民,纷纷“相率还籍,近有其半”,尚有一半“逃亡南洋群岛,因致全台湾空虚,人烟寥落,十室九空,民生凋敝的现状。派个自己放心又懂地方,又管过经济民生的地方主官,老成持重的魏东亭这个人选最合适。原来掌控台湾地区的是汉民族,且郑氏在台湾经营多年,一直宣扬着“反清复明”的统治文化,不可能派个功勋满族亲王,满族大臣,那台湾就会一直在镇压与反压迫的斗争,再次爆发动乱,一发不可收拾,最后也能避免再现“郑氏”藩王。

魏东亭,历史趋势选择了他,康熙大帝给他明降暗保的待遇,康熙大帝对于他儿时的伙伴是比较照顾的。虚拟一些,康熙大帝对于汉文化给予最低保障待遇,但又不能让它在处于统治地位的如此纠结的心态。

三、年老归来封亲王,善始善终得正寝

年老归来封亲王,享受汉民族在清朝满族统治下最高规格的荣誉称号,相比明珠与索额图的一代权臣丧命,魏东亭的成就远在他们之上,因为他遇到康熙大帝,成为康熙大帝的身边红人,也在盛年党争最猖狂之时,远离庙堂之外,在《康熙王朝》电视剧中,寿终正寝。

个人意见,不当之处请回复并关注,谢谢!


历史伴读小二


康熙王朝中索额图和明珠两个党派一直在明争暗斗,康熙都看在眼里。平定三番之后收复台湾成了主要的目的,东南五省离台湾最近,因此五省海关总都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只有魏东亭才是最佳的人选,因此魏东亭成为两党争夺的对象。

康熙南巡南京时,兵部派往福建经南京时的30门红衣大炮有三门不翼而飞了,让魏东亭又惊又怕。后来在找到三门红衣大炮并发现四百万两的造反银子时,康熙对魏东亭的处置却颇为费解。剧中康熙以扰民,未发现有人造反而渎职,越是亲信大臣越要严加处置为由,贬魏东亭为台湾一知县。结合当时的时局可以得出:

1 稳定朝局当时正值党争胶着时期,双方都想拉拢这位能在康熙面前说一不二享尽极宠的封疆大吏,魏东亭有时也是康熙的影子代表着康熙的旨意,他的走向极易引发连锁效应,无论走向索党还是明党,朝廷局势立刻翻盘,不仅不利于朝局平衡稳定,反而会威胁到皇权。

2 保护魏东亭在剧中,索明两党极力拉拢魏东亭,但魏东亭对之嗤之以鼻,不理不睬,只效忠于康熙一人,令康熙很是赞赏,但魏东亭却整日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一不留神被人栽赃,便授人以柄,到时想不参与党争都身不由己,就连康熙到时收拾党争想救他都无力回天,因此在关键时刻拿下魏东亭既不引人怀疑,也能保护魏东亭。

3 发展台湾大战一过百业凋零,况且台湾土夷杂居,易生民变,所以台湾急需恢复社会生产力,急需一位具有丰富的治理经验得的人,魏东亭在治理地方方面经验丰富,堪当大任,换做别人康熙也不放心。但又不能对魏东亭授予高位,一来仍有可能受到索明两党拉拢,二来万一有裂土封疆之心就造成大患。

4 历练魏东亭魏东亭自幼跟随康熙,除鳌拜后也是位居高官,少有机会去基层了解民情,这也让魏东亭成为康熙了解民情的一扇窗户,从而有效避免受百官奏折的蒙蔽糊弄,对于治理台湾更能对症下药,其次也为日后重新启用魏东亭打下基础。果然在康熙收拾党争之后立刻找回魏东亭并封为毅亲王,康熙借四百万两造反银子之事不露声色达到目的,此计虽苦,却是苦中有甜,因此康熙对于越是信任的亲近大臣不仅越严格而且越呵护。


墨清薇


《康熙王朝》中,魏东亭的老爸魏承谟是帝王师,魏东亭又是康熙的发小,两人小时候一起读书、一起玩耍、一起擒拿鳌拜。康熙与魏东亭的关系,名为君臣,实为兄弟。也就是凭着这层关系,魏东亭从康熙的侍卫一路扶摇直上,做到了封疆大吏,并且掌握着大清东南的税收。

本来仕途一片光明的魏东亭,再进一步就能入阁,却不料在康熙到南京时被贬到了台澎。被贬的魏东亭一肚子委屈,不知康熙圣心难测。帝王就是如此,翻脸就像翻书,前一秒龙颜大怒,后一秒种或许就笑逐颜开。比如,康熙视察盛京,听闻东南一千二百万两银子被施琅抢走,立刻火冒三丈,恨不得要将魏东亭碎尸万段。等到魏东亭说出实际情况(丢失的是粮草,银子上交国库),康熙又立刻龙颜大悦(东亭啊,朕这些日子数今天最高兴)。

魏东亭之过错

第一,康熙巡游南京时,魏东亭负责的接待与安全工作有失误,险些酿成大祸。魏东亭负责铸造的红衣大炮,在运送的过程中丢失三门。这批大炮落入印空法师之手,准备在康熙祭拜明孝陵的时候袭击康熙,幸好及时破获。这印空法师何许人也?朱三太子。他是康熙的老对手,也是朝廷的的犯人,寄居南京栖霞寺上十年。魏东亭来南京任职数年,居然丝毫没有察觉此人的来历和图谋,并在案发后辑不利,让朱三太子逃之夭夭。康熙南下,一路上顺风顺水,偏偏到了魏东亭的地盘就遇到不测,这让康熙很生气。

第二,魏东亭为了保护康熙的安全,采取的措施让康熙不高兴。他让百姓住兵营,让士兵扮演老百姓,暗中保护康熙,这事被容妃知道了。容妃的女儿蓝齐儿被用来和亲,刚刚嫁到了蒙古草原,成了牺牲品。容妃心里一肚子不高兴,埋怨康熙不公平、偏心,想试试康熙是不是真的大公无私。于是,容妃将魏东亭把士兵与百姓调换的事告诉康熙。康熙一向反对打扰老百姓,又是容妃禀报的,知道此事后对魏东亭大失所望。

康熙贬魏东亭去台湾,可以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让满朝文武和三宫六院看看,即使是皇帝的同学,犯了错误,依旧严惩不贷。

康熙之算盘

第一,大清朝堂之上,争斗严重,一边是明珠和大阿哥,一边是索额图和胤礽,康熙痛心疾首又无可奈何。魏东亭是康熙能够完全信任的大臣,又大权在握。明珠和索额图争相拉拢魏东亭,他一旦加入任何一方,朝廷的平衡就会被打破。康熙调魏东亭去台湾,可以让他远离朝廷的争斗,不要卷入是非之中。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魏东亭是康熙眼里的当红辣子鸡,容易引起其他人的嫉恨。这也是对魏东亭的一种保护。

第二、大清刚刚收回台湾,台湾百废待兴,军民需要安抚、土地需要开垦、经济需要建设。台湾的情况不同于内地的一般县城,需要因地制宜,这些都不是一个普通县官能够控制的,所以康熙需要对台湾进行特别管理。康熙重视台湾,必须选择一个信得过的人。魏东亭经验丰富,深得信任,他是台湾知县的不二人选。

魏东亭可能永远不会知道康熙的用意,左迁他去台湾,既是责罚他,也是保护他。


秋媚读史


第一次看《康熙王朝》时,当看到康熙将魏东亭贬为台澎知县时,很为小魏子鸣不平。作为康熙的侍读和心腹手足,魏东亭与康熙可谓情谊深厚,魏东亭也一向对康熙忠心耿耿。在除鳌拜、灭三藩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可是这样一位心腹,康熙却因其失察朱三太子谋逆和将百姓迁往兵营两件事大怒,将其贬至台澎。可魏东亭实在是罪不至此,何况那时候的台澎是天涯海角,且民风彪悍、生活艰苦。

康熙是怎么解释的这件事呢?他对魏东亭说,自己之所以要办他,原因有二。其一是康熙要树一个典型,树一个办错了事情就要罚的典型,杀鸡给猴看。尽管这个人是自己的心腹手足,是自己恩师的儿子,是自己的恩人。

其次台湾刚刚收复,那里缺少一个老成持重,精明干练的人去管理,这个人便选中了魏东亭。

康熙说的是贬魏东亭的原因,但只是一部分,而且只是一小部分。他为什么真的要贬魏东亭去台湾,他并没有真的说出来。且看康熙明着说的两点,其一是犯错就罚,可魏东亭犯的这点小错决不至于被从四省督抚贬为一个小小知县。要罚,要杀鸡儆猴,其实方式很多,完全不必将魏东亭放到那天涯海角。其次,九州万方,亿兆生灵,有多少事情需要魏东亭这样的干将,又何必非要将他派去台澎这样一个地方。

所以,康熙说的这两点原因是对的,但绝不是最根本的原因。那么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其实在《康熙王朝》一剧中还有一个人的遭遇和魏东亭差不多,那就是容妃。容妃和康熙可以说是伉俪情深,但康熙还是让忤逆自己的容妃去刷马桶。这是因为胤礽必须得废,而容妃的遗诏肯定会让此事难产。为天下计,为列祖列宗计,康熙也只能牺牲他深爱的女人,将她罚去干活。虽然残忍,可这又何尝不是对容妃的一种保护。只有让她去最苦的地方,后妃才不会寻她的事端,她才能活。这就是康熙的作风,对人好却不说,只是用最狠的方式。

而对魏东亭,康熙的真实意图也不难理解,而理解这一问题的题眼就在“天涯海角”四个字上。为什么非得是台澎县这个天涯海角,因为那里远离朝堂,远离着阴险的政治斗争。

彼时的朝堂,索额图与明珠都争相结党,对各地督抚、朝廷大员极尽拉拢之能事。皇帝的心腹魏东亭自然是他们重点拉拢的对象,而魏东亭无论倒向哪一方,朝局必定为之一变,微妙的平衡也将被打破。而魏东亭若是哪一方面也不加入,势必会被两股势力忌惮而被清洗。

其次,彼时的魏东亭不到五十岁已经是四省督抚,不说功高震主但亦引起康熙在某种程度的担忧。要知道剧中的康熙非常多疑,早年间就在魏东亭府上安插了奸细。难道此时的康熙就不会怀疑魏东亭?这是肯定的,因为他是皇帝,他必须要为自己考虑,要为江山考虑。

就算魏东亭忠心康熙一生,那康熙百年之后,元老魏东亭又将如何自处?后继之君又能否控制住这个老臣呢?所以只有让魏东亭去那个“天涯海角”,他才可以避免党争。而在这个时候断送他的前程,魏东亭才不会在之后陷入窘境。

康熙这招虽狠却是用心良苦,面对即将到“天涯海角”的兄弟,康熙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要常来信”。

而魏东亭也在最后被封为毅王爷,平安而终,成为陪伴到康熙最后一刻的人。


逆流时代


康熙对魏东亭的处理要放在整个大清当时的复杂情况,康熙中前期是很不太平,内有索相明相党政,外有三藩谋反、台湾郑氏、朱三太子作乱、准葛尔丹等等。魏东亭在除鳌拜、平三藩等事件中为康熙立下汗马功劳,且对皇帝始终忠心耿耿,对于明珠和索额图的拉拢都不为所动,不参与党政,这让康熙看在眼里,也在不断谋篇布局。

皇帝对魏东亭的处罚理由只是借口而已,康熙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平衡朝政,历经8年平三藩战争,明珠和索额图都乘势大肆扩张个人势力范围,朝内一半以上官员出自他们两家门第,魏东亭也是他们极力拉拢的对象,而当时面临准葛尔丹、台湾郑氏集团等诸多不稳定因素,康熙还暂时不能对两党采取措施,毕竟朝中团结一致是最重要的。

康熙打发魏东亭去台湾做知县,一方面是保护他,找个合适的机会让他远离朝堂是非,远离党争,也不至于招人怀疑,给他个低官职,表个姿态显示皇帝冷落了魏东亭,也是省的明珠索额图还惦记魏东亭。另一方面康熙也是为了更好地经营台湾,找个信任的官员给台湾打个好基础,毕竟康熙也怕找个不靠谱的跑到台湾又做了郑氏第二。

还有个更大的布局,南京遇到的事情,包括假朱三太子在南京经营多年,一直积极准备反清事宜,加上几百万两银子的事情,这让康熙深知朝廷肯定有内鬼。康熙假借惩治魏东亭的事情,把这事儿就算搪塞过去了,让朝内内鬼以为此事就此了结,避免打草惊蛇。

最终,经过一番布局,明珠索额图先后入狱治罪,党争被化解,康熙后来也把魏东亭接回来做了毅亲王,这过程虽然苦了点,但阶段性结果还是甜的。


云中史记


《康熙王朝》里魏东亭是康熙的发小,一起读书,康熙身边的侍卫,后来放到福建那边做官,最后做到了正一品大员总督。不过在康熙收复台湾南巡时,差点被南京城的前明叛逆朱三太子的红衣大炮给弑了,康熙便借这个由头,一怒之下将魏东亭贬到台湾做了个知府,小魏子当时心里可委屈啊!



那么康熙到底为什么要借这么件事情,这这么对待自己的发小魏东亭呢?

1.康熙杀鸡儆猴给朝中那些臣子看的

作为朝中人都知道魏东亭和苏麻拉姑都是皇上的发小,彼此感情深厚,魏东亭又建功无数,所以正常人思维都会觉的,小魏子无论犯什么错,康熙肯定顾念旧情会网开一面的!可是康熙偏偏因小魏子为了确保康熙的安全扰民,未察觉当地暗藏前明余孽,这点好事办错事而大动肝火。目的就是让那些劳苦功高的老臣们看着,不管谁,犯错了就得罚。就是为了跟索明两党提个醒!这苦逼的过程就让魏东亭替康熙承担着!



2.平台成功,百业待兴,需要一个可信有才的去看管着!

康熙花了大手笔财力物力平复了台澎,希望收回了就得好好管着,治理好。康熙着实需要像魏东亭那样忠于自己的心腹之人去做台澎知县,以防台湾生变,自己辛苦打下来的台湾毁于一旦。 因此康熙内心认为最合适的人就是魏东亭。更重要的是魏东亭是汉人,台澎就是汉人之地,康熙的满人心腹确实也很多,但是如果让刚刚收复的台澎,交给满人管理,首先是老百姓可能会闹事,其次是满人也可能不好好管理,因此魏东亭是最合适的人, 于是康熙便在南京把魏东亭往死里面整!心疼小魏子三秒钟



3.康熙那样做也是暗地里对魏东亭的一种保护

当时朝廷处于明珠跟索额图两党之争,有时候他们把康熙都搞的焦头烂额,很想除之而后快,可是康熙知道他们的根基深,不能轻易动。而魏东亭作为康熙的发小,他们两个人日后必定想法设法的拉拢小魏子,康熙担心,担心刚正不阿的小魏子被他们两个任何一方利用;担心小魏子受不了糖衣炮弹的攻击,最后跟康熙会面和心不和的局面。所以康熙忍痛重贬魏东亭,也让他远离京城那个大染缸。从他拍小魏子的肩膀就可以看的出来!后来魏东亭出来容妃给他道歉,一开始看的时候还以为容妃向康熙告密了,康熙才发现小魏子扰民的事,现在想想并不是,容妃那是替康熙道的谦,毕竟康熙是皇上,怎可低头道歉呢?所幸最后魏东亭封亲王,得善终!



马云6663


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魏东亭的人物设定是康熙老师魏承谟的儿子,从小陪侍三阿哥玄烨伴读、玩耍。康熙成年后,魏东亭又担任主子的贴身侍卫,皇帝将其视之为亲信心腹,交托办理诸多隐秘要事。


整日出入于皇宫相府的魏东亭办事勤快谨慎,尤其在除鳌拜一事上更是擒贼立功,为康熙执掌朝政去一心头大患。凭此除贼之功及皇帝信任的魏东亭,随后得以出任“五省海关总督”,掌握江南膏腴富庶之地的财税大权。

如此显要地位的封疆大吏,却因康熙祭拜明孝陵时遭遇未遂刺杀事件,以及过度惊扰行宫周围的百姓,被一怒之下的康熙降职夺级,贬谪到孤悬海外的台澎地区做了小小的县令。巨大的反差之间,看似是康熙杀一儆百,不顾主仆旧情和魏东亭为收复台湾筹集军饷的功劳对其施以严惩,但细究康熙此番安排的背后深意,又不得不佩服起康熙的帝王心术,以及他对魏东亭特殊的呵护。


魏东亭有罪吗?当然有!朱三太子余党隐身南京栖霞寺多年,不仅暗地里潜藏八百万两银子密谋再度反清,而且势力发展更是达到了能够偷出红衣大炮、策划刺杀皇帝的可怕地步。然而,身为总督的魏东亭,对眼皮子底下的这一切竟然毫无察觉,以至于事态恶化到了威胁皇帝生命的地步。也亏得是私交甚笃的魏东亭,如若是换成是别人,恐怕脑袋早就要搬家了吧!

康熙此举重拿轻放,颇有一箭三雕的妙处:一则赏罚分明、不徇私情,对魏东亭施以惩戒杀机给猴看,整肃超纲,堵塞朝廷议论之口;二来借贬官的由头,将心腹亲信魏东亭安排到刚刚收复、亟需控制安抚的台湾;三是让魏东亭远离是非之地,以免他在朝廷党争的漩涡中行差踏错。


此时的朝局,索额图、明珠等满洲亲贵把持垄断朝政大权,联合极力排挤周培公、姚启圣等汉族大臣。而朝堂内部,索、明二人拉帮结派、各自成党,两人背后又隐含交错着太子与大阿哥之间的夺嫡苗头。

魏东亭作为手掌大权的地方实权派,又有同康熙一同长大的情谊,自然是索额图和明珠竞相拉拢的重点对象,长久下去魏东亭难保不会陷入其中。后来深受康熙看重、重点培养的李光地,便是在党争之间左右摇摆、难以自处。

康熙严厉处置魏东亭,除表明自身不会偏袒亲信、以私废公的公正立场外,更是在警示告诫党争日趋激烈的索额图和明珠。恰好此时,初定不久的台湾,也需要一个老成持重又能托付信任的人,替康熙安抚台澎金厦地区的民心。放眼朝廷上下,能够放心委以重任的,还是这个一起长大、仕途经验丰富的魏东亭。

果不出康熙所料,魏东亭在台澎县令任上勤勤恳恳、处事公正,施政举措轻重缓急适宜,台湾民心渐安,收台抚台之效显著。而身居低位、远离朝廷的处境,又让魏东亭避免了像李光地那样身陷党争夺嫡的漩涡危局。

等到功成身退、年老致仕之时,魏东亭又获得了“毅亲王”的最高待遇,表明康熙和魏东亭的情谊,获得了善始善终的完满结局。然而此时的索额图和明珠,早已因党争被罢官夺权,晚景凄凉。


竹山清溪涧


我个人分析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台湾刚刚收复,需要一个人去安抚民心,控制混乱局面,镇压残余。魏东亭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了。

一方面,收服人心。魏东亭从小跟着康熙,又是伴读,又是御前侍卫,后来还做了封疆大吏,是皇帝比较亲近的人,更重要的是,魏东亭是个汉人。

这些条件都比较适合收拢台澎的民心。你想啊,百姓一听皇帝派了一个从小一起长大的汉人来做父母官,抵触心理就会少很多。如果是派明珠索额图这类满员,他们本身心里就崇满抑汉,怎么收服人心?

另一方面,削平后续叛乱。台湾虽然收复了,但是追随郑家的人,或者其他的不想投降满清的人,会继续抵抗,这时候就需要一个有过平叛经历的,文武双全的人来坐镇。魏东亭恰恰也符合这个条件。

魏东亭跟着康熙从小经历过不少大风大浪,比如擒鳌拜,灭三藩,为收复台湾征集军饷。这些经历足以应付台湾的混乱局面。

二、魏东亭被贬的罪名是什么?两条,一是丢失红衣大炮,护驾不周,剿乱不及时;二是把皇帝行宫周围的百姓赶走,骚扰百姓安居乐业。

这两条罪名,说实话,对于魏东亭这么亲近的人,康熙帝不至于做这么绝把他赶到孤悬海外的台澎做知县。像索额图明珠,哪个没犯过比他更大的过错,不也将功补过了吗?

而康熙之所以对魏东亭做这么绝,我考虑是为了小小的惩戒魏东亭。在康熙的眼里,你魏东亭不是很会驱赶百姓吗?那好啊,台澎有的是百姓,你去驱赶一下试试。你魏东亭不是找了半天找不到朱三太子这些“乱党”吗?那好,台湾有的是乱党,你去治治。

而且从魏东亭的经历来看,他也不是一味好狠斗勇的狠毒之人,到了台澎,也不至于弹压过甚,激出民变。

以上种种因素,都说明魏东亭是去治理台澎非常好的人选。

至于其他人说的,保护魏东亭什么的,我是没看出来。此时离明珠索额图的党争浮出水面还早,再说,只要不把魏东亭调回京城,他就不会太深陷于党争,让他继续做封疆大吏不就行了嘛,何必非得搞到台澎去?


西堤君


在真实的历史中,魏东亭并不存在,他的原型是江宁织造曹寅。为什么是他呢?因为曹寅号楝亭,曹字又容易使人联想起曹操,曹操生前正是魏王。既然不存在,我们就得用电视剧的情节解释。

第一个原因,当然是魏东亭犯了大错。康熙问他,朱三太子在南京潜伏了多少年,魏东亭说:十年,天哪!包藏十年的祸心,魏东亭竟然没有丝毫觉察。以致康熙拜谒明孝陵时,险些被红衣大炮炸死。在封建社会,皇帝就是神,他的安危高于一切,魏东亭没有最好本职工作,险些酿成天大的惨剧,不贬谪实在是说不过去。

第二个原因:康熙与魏东亭私交甚笃。全国人民都知道,小时候,魏东亭是康熙的伴读,两人一起长大,关系好的不得了。现在魏东亭铸成大错,无论官场还是民间,都想看看康熙怎么决策,会不会袒护,如果以私废公,朝廷必然失去民心。重要关头,康熙别无选择,必须惩处魏东亭,告诉大家,朝廷是大公无私的,皇帝是遵守法纪的。

第三个原因:台湾刚刚收复。施琅攻陷台湾,郑经自杀,此时的台澎,民心未安,百废待兴,需要一个有能力、值得信赖的大臣管理。魏东亭就是这样的人选,事实证明,他最终完成了任务。几十年后,康熙又叫李光地去当台澎知县,曾说魏东亭政绩卓著。

第四个原因:朝廷内部党争严重。明珠、索额图两派纷争、互相倾轧,魏东亭是皇上的心腹,自然会被拉拢。康熙将魏东亭贬往海峡对岸,可以远离是非,有变相保全的意思。

希望回答对你有帮助

更多内容关注微信公众号:时拾史事(historytalki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