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條馬路名叫北京

話說上海 | 北京路

上海有条马路名叫北京
上海有条马路名叫北京

這幅不算太老的老照片曾在社交媒體上掀起熱議。魔幻的構圖、略帶蒸汽朋克風格的基調,將二十多年前的魔都淋漓盡致地呈現出來。那個熟悉又陌生的上海,通過攝影師的鏡頭,奪框而出。

說了半天,這是哪裡?

北京東路外灘!

全國命名為“北京”的馬路可能不下數十條,

但說歷史最久遠,應該非這條莫屬。

開埠後的第一批道路

北京路原有的路基是上海開埠初通達黃浦江4條土路之一。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開始修築從外灘到界路(Barrier Road今河南中路)一段,並命名為領事館路(Consulate Road)。說起這個名字,還要追溯到1843年上海開埠之初。當時英國領事並沒有現成的館舍,而是在上海縣城內租借民房辦公。

注:關於英國駐滬領事館最早的辦公地點,學界有一些不同意見,此處暫且不議。

1843年開埠後,西僑陸續抵滬,一些洋行開始在黃浦灘,也就是現在大家熟知的外灘(Bund)圈地建房。領館設在縣城內,接洽事務多有不便,另闢新址是當務之急。1845年11月29日,《土地章程》頒佈,其中第三條就已經提及了領館用地“茲決定在洋商租賃地基內,保留自東而西通江邊四大路,充作公用:一在海關之北;一在老繩道旁;一在四段地之南;一在領事署地基之南。

上海有条马路名叫北京

1851的上海縣城及租界地區手繪圖。圖中清晰地標出了許多地名,並將一些基本的道路情況也繪製出來。通往黃浦江邊最北側的那條就是現今北京路的雛形

地圖來源:《上海年鑑1852》(Shanghai Almanac 1852);北華捷報報館(North China Herald)編纂。注:該圖為上西下東左南右北佈局

而這裡講的“四大路之一的領事署地之南”便是現今北京路的前身。時任駐滬領事巴福爾(George Balfour)及繼任者阿禮國(Rutherford Alcock)為領館用地,不斷與上海道臺交涉,並爭取英國政府的支持。1849年7月21日,外灘新址啟用,英國駐滬領事館於當日正式遷入。1852年,外灘領館進行一次翻新改建。1870年12月24日,外灘領館發生大火,館存檔案、資料和書籍等一併焚燬。1872年6月起,領事館於原址開始重建,翌年完成。1949年之後,中山東一路33號建築群為上海市政府部門使用,現今修繕後成為外灘源的一部分,內有餐飲酒店等。

上海有条马路名叫北京

1855年,租界當局繪製的地圖。圖中可見領事館區域的建築分佈。而圖中還有一些重要的信息:現今的北京東路標註為“Consulate Road”,而其他路名也還使用舊稱;值得注意的是,圖中標出地塊的號碼,推測應該是按照地契簽署時間順序排定。怡和洋行地塊為“1”,領館地塊為“76”。該圖同樣也是上西下東左南右北佈局

注:上海英租界最早劃定的區域並不包括領館用地。當時英國法律規定,駐外領事只能租地辦公,不能購地建屋。但是,為得到自有地塊,巴富爾不惜違背當時英國法律的規定,成功購入現今蘇州河口以南名為“李家廠”(也有稱李家場或李家莊)的地塊,總計126畝土地。倫敦方面獲悉後,解除了巴富爾上海領事一職,轉由阿禮國接任。阿禮國就任以後,繼續疏通英國外交部,最終獲得倫敦的批准,在巴富爾購入的土地上興建領事館。

上海有条马路名叫北京

19世紀末拍攝的北京路外灘西望。畫面左側為怡和洋行,畫面右側為禪臣洋行。下文中會詳細介紹這兩棟建築

此後,咸豐四年(1854年)北京路延築至浙江中路,同治四年(1865年)命名為北京路。當時因為緊鄰俗稱為“大馬路”的南京路,所以很多市民也稱北京路為“後大馬路”或“後馬路”。光緒二年(1876年)北京路延伸到西藏中路,共1683米。1943年收回租界時仍沿用北京路,1945年之後定名北京東路。

上海有条马路名叫北京

1862年5月5日,英國代理領事麥華佗(Walter Henry Medhurst)發表《上海街道命名備忘錄》,1865年租界全面實施道路統一命名。其原則基本上是“東西向以中國城市命名”“南北向以中國省份命名”,但也有個別類似圓明園路(紅框中)的例外。上圖即為第一批命名道路文件記錄

上海有条马路名叫北京

民國二年(1913年)商務印書館實測上海城廂租界地圖中繪製的北京路及周邊區域

上海有条马路名叫北京

民國二年(1913年)商務印書館實測上海城廂租界地圖中繪製的平橋路、愛文義路及周邊區域

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筑西藏路至派克路(今黃河路)一段,名平橋路。清光緒二十五(1899年)向西延築至赫德路(今常德路),定名愛文義路(Avenue Road)。民國7年(1918年)平橋路也統稱愛文義路。民國11年(1922年)延伸至今萬航渡路。民國32年(1943年),汪偽政府收回租界後,以山西地名更名大同路。1945年抗戰結束後,對應北京東路改名為北京西路至今。1988年,為配合靜安寺周邊改造,北京西路延伸至烏魯木齊北路。

百餘年來,北京路一直是上海市中心區域東西向的主幹道。

歷史建築種類豐富

一百多年的歷史,使得北京路周邊形成了內容豐富的歷史街區,老建築背後有著深厚的底蘊。北京東路最東端的格林郵船公司大樓及怡和洋行大樓是整個外灘建築群的一部分,也是北京東路沿線最重要的兩棟歷史保護建築。

格林郵船公司大樓(Glen Line Building),曾名美國新聞署大樓、上海人民廣播電臺大樓,門牌北京東路2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曾長期為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所屬機構、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使用。

上海有条马路名叫北京

這幅由陸傑老師拍攝於1993年前後的經典照片,基本上與篇頭的那幅是同一角度。圖中“上海人民廣播電臺”的招牌清晰可辨,遠處位於陸家嘴的東方明珠已近封頂

此塊地皮原屬於德商禪臣洋行(Siemssen & Co.)。禪臣的總行在德國漢堡,1856年該行在上海外灘,即今中山東一路北京東路路口圈地設立分行。禪臣業務經營數量最大,利潤最好的是軍火生意。軍火經營由洋行的大班和總買辦直接負責。利潤高達10%~100%。

上海有条马路名叫北京

1870年前後的外灘北京路口向北偏西視角。圖中可見帝國主義侵華的罪證——“常勝軍”紀念碑。後面的三幢建築物居中為英國規矩會(也就是共濟會)拜經堂(Masonic Hall)現在東方匯理銀行大樓位置(外灘29號)。它的南邊是德國禪臣洋行(Siemssen&Co.)老樓,現在格林郵船公司大樓。靠北的建築屬於英商公平洋行(Probst,& Co.)

一戰德國戰敗,禪臣洋行退出中國,其在外灘的產業被英商怡泰洋行(McGregor Gow & Co.)於1921年收購。怡泰1867年成立於蘇格蘭格拉斯哥,其後遷往倫敦和利物浦。擁有十多艘班輪,經營國際航線。旗下輪船的名稱都冠以“Glen”的前綴,所以怡泰洋行又被稱為格林郵船公司。格林郵船公司大樓由公和洋行設計,1920年3月動工興建,鋼筋混凝土結構,兩年後竣工使用。大樓7層,高27.5米。造型採取英國新古典派文藝復興樣式。

上海有条马路名叫北京

1912年版The Directory & Chronicle for China, Japan, Corea, Indo-China, Straits Settlements, Malay States, Sian, Netherlands India, Borneo, the Philippines, &c 行號錄中記載的怡泰洋行信息,當時的地址還是廣東路5號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大樓被日軍強佔,底層為日本正金銀行使用。抗戰勝利後,一度為美軍電臺使用,沿外灘的底層是美國新聞處閱覽室。1949年後成為中蘇友好閱覽室。從1951年3月起成為上海廣播電臺臺址,所以俗稱廣播大樓。領導機關和採編人員均在此辦公。1988年元旦,以臺灣同胞為主要受眾的浦江之聲電臺正式開播,影響巨大。1996年10月上海廣播電臺遷到在虹橋新建的廣播電臺大樓,此後其他政府機構陸續遷出,現為上海清算所辦公地點。

上海有条马路名叫北京

拍攝於20世紀90年代早期的北京東路2號大門。當時懸掛著“上海市廣播電影電視局”“上海人民廣播電臺”等多塊牌匾(圖片來源:解放日報)

而北京東路1號的怡和洋行大樓(Jardine Matheson Building)則是更有來歷。說到這棟建築,簡要講講怡和洋行的歷史。

該洋行由兩位蘇格蘭人William Jardine和James Matheson中譯名一般為威廉·查頓和詹姆斯·馬地臣

創立於1832年,初名渣甸洋行(JARDINE-MATHESON& CO.LTD.)。早年參與對中國貿易,主要是在廣州活動。原始積累與臭名昭著的鴉片貿易密不可分,並推動英國政府發動鴉片戰爭,從清政府手中掠取香港。

1841年香港開埠之初,渣甸洋行即以565英鎊購入香港首幅出售的地皮,並於1842年將總部遷至香港。至於“怡和”這個名號的來歷,有一種比較普遍的說法是藉助怡和行在內地的名聲,而更名為怡和洋行。怡和行(英語:Ewo Hong)是指1783年由清朝富商伍秉鑑創立的貿易行,是著名的廣州十三行之一。

1843年上海怡和洋行成立。1844年,上海首次拍賣土地,就由怡和購得,這也就是現今大樓的所在地。1872年以後怡和洋行的投資業務逐漸多元化,除了貿易外,還涉及航運、礦物、銀行等諸多產業。怡和除在1876年在上海興建了中國第一條鐵路——吳淞鐵路,亦安裝了中國的第一部電梯和引入各種機械及工業設備。

上海有条马路名叫北京

1880年前後拍攝的怡和洋行老樓施工照片

上海有条马路名叫北京

20世紀早期拍攝的外灘怡和洋行老樓

上海有条马路名叫北京

1949年拍攝的北京東路外灘,碼頭上停滿各式車輛。怡和洋行大樓和格林郵船公司大樓的細節都較為清晰(圖片來源:LIFE週刊)

怡和曾經長期是上海規模最大的一家洋行,經營進出口貿易、長江和沿海航運、怡和紗廠(楊樹浦)、怡和絲廠等眾多業務,號稱“洋行之王”。1912年以後,怡和總部就設在上海北京路外灘。洋行起初建造的是一幢2層樓房。1920年至1922年11月,上海怡和洋行第四次翻建房屋,建成一座6層的文藝復興風格怡和洋行大樓,由馬海洋行設計,華商裕昌泰洋行承建,這也就是我們現今看到的這棟巨廈。1955年以後,大樓被人民政府接收,並由上海市外貿局使用。1983年,又在其上加蓋兩層,使大樓的原有風格變異,稍顯生硬。現今為羅斯福公館,其中大部分為高檔餐飲。

離外灘不遠的北京東路40號,也是一處對上海市民來說記憶深刻的地方。上海友誼商店,曾經是高端、時髦的代表。20世紀80、90年代,如果你手上拎一個“SHANGHAI FRIENDSHIP STORE”的袋子,在馬路上的回頭路那一定是相當高的。

上海解放後,消費品市場的供應狀況起了很大變化。國家貿易部下文,要求在北京、天津、上海、廣州、瀋陽五大城市建立高檔消費品商店,以適應外國友人、國際海員以及華僑的需要。1952年10月,上海市第一百貨商店在上海大廈內設供應站,後改名為上海國際友人服務部,專門接待外賓、國際海員和華僑。1958年2月26日,在南京東路慈淑大樓(現悅薈廣場位置)二樓正式建立上海友誼商店,1970年1月,上海友誼商店遷至中山東一路33號大院內營業,與市民完全分隔。1984年11月,新建友誼商店營業大樓在北京東路40號落成。

上海有条马路名叫北京

1977年的上海友誼商店內景

上海有条马路名叫北京

20世紀90年代拍攝的北京東路40號上海友誼商店外景

“友誼”二字很美好,但不是什麼店都可用“友誼”冠名的。在曾經長達三十多年的時間裡,也不是任何人都能走進友誼商店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外賓團隊是友誼商店的重要顧客。一是當時訪華的各國政府代表團;二是旅遊團。來店購物是行程中不可或缺的內容。按照友誼商店的接團記錄,20世紀50年代,蘇聯客人居多,佔90%。20世紀70年代起,從隨著中美關係正常化,顧客的來源地日趨廣泛。改革開放後,友誼商店對內供應開始鬆動。1985年10月,一是按系統和條線發放參觀券,二是門市出售參觀券。4年後,商店對市民開放,直至2004年搬遷。

北京東路段其他歷史建築(部分)

北京東路31—91號——益豐洋行大樓,建於1911年,今為益豐外灘源

北京東路130號——中實銀行大樓,建於1929年

北京東路190號

——沙美大樓,建成於1921年

北京東路230號——浙江興業銀行大樓,建成於1935—1936年,今為寶龍大酒樓

北京東路232--240號——四明銀行大樓,建成於1921年

北京東路239-255號——中國墾業銀行大樓,建成於1932年

北京東路270號——中一信託股份公司,建成於1924年

北京東路280號——鹽業銀行大樓,建成於1931年

北京東路342號——國華銀行大樓,建成於1933年

上海有条马路名叫北京

1987年拍攝的北京東路西望。圖中可見“時美餐廳”的招牌。這棟建築就是原益豐洋行大樓,現今的益豐外灘源

上海有条马路名叫北京

北京東路四川中路東南角歷史建築(北京東路159號、四川中路504號)今昔對比(圖片來源:@食硯無田)

上海有条马路名叫北京

北京東路江西中路西北角四明銀行大樓,圖右側可見寶龍大酒店(浙江興業銀行大樓)一角(邱力立 攝)

北京東路沿途除了大量見證中西交匯的歷史建築,也有重要的革命歷史紀念地。金城大戲院(LYRIC Theatre)位於北京東路貴州路口東北角,靠近北泥城橋。此周邊區域歷史上因工商、文化的興盛,名店商業網點眾多,一度成為上海最熱鬧的知名街區之一。戲院於1934年2月3日開業,建築為華蓋建築師事務所早期作品,該事務所由趙深、陳植、童寯3位留美建築師於1932年在上海組成,是上海近代最多產的華人建築設計事務所,影響廣泛。

上海有条马路名叫北京

金城大戲院開業廣告

上海有条马路名叫北京

金城大戲院開幕不久後的影像

上海有条马路名叫北京

金城大戲院使用的“譯意風”(Earphone)聽筒。類似於現在的同聲翻譯

在中國電影發展史上,20世紀30年代,以上海為基地的左翼電影運動以其輝煌的成就和獨特的貢獻寫下重要篇章。而當時最具代表性的兩部左翼電影《漁光曲》《風雲兒女》都是在金城大戲院首映。

上海有条马路名叫北京

1935年5月24日,《申報》刊登的《風雲兒女》放映廣告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35年5月24日,由電通影片公司出品的故事片《風雲兒女》在金城大戲院首映,影片由著名電影藝術家田漢、夏衍、許幸之為編劇導演,由袁牧之、王人美分飾男女主角。這是一部反映抗日救亡的電影,表達當時國人不甘做亡國奴、堅決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決心。隨著該片在全國各地的熱映,其中由聶耳譜曲的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以其激昂向上的曲調,在當時成為傳唱度極高的歌曲。同年8月16日,上海各界愛國進步人士衝破重重阻力,在金城大戲院舉行聶耳逝世追悼會,歌詠團體在會上高歌聶耳作品,《義勇軍進行曲》再一次響徹金城大戲院的上空,成為激勵中國人民抗日鬥志的號角。

上海有条马路名叫北京

20世紀80年代航拍的北京東路、西藏中路、新閘路、芝罘路和北京西路的“六岔口”,此路口及周邊地區歷史上被稱為“泥城橋”

1899年,公共租界最後一次擴張,也帶來了愛文義路(北京西路)的延築。沿路興建眾多住宅及教會、文化類建築。其中比較知名的有:

北京西路1094弄,約建於1910年的原伍廷芳住宅;

北京西路1220弄(北京新邨),始建於1930年。其中的望德堂原為天主教會使用,具有較為典型的西班牙特色;

北京西路1341—1383號,建於1932年的聯華公寓(原名愛文義公寓);

北京西路1301號,建於1934年的貝祖詒舊宅;

銅仁路333號(北京西路銅仁路口),建於1938年的吳同文住宅(俗稱綠房子);

北京西路1400弄,覺園住宅;

此外還有北京西路239弄平和裡27號張聞天舊居、北京西路304號陳鶴琴舊居、北京西路1510號紀氏花園住宅等。

上海有条马路名叫北京

位於北京西路新昌路口東南角的閘北救火會舊影,拍攝時間不詳。該建築現仍存,目前為上海市消防總隊黃浦支隊北京中隊使用,門牌號為北京西路295號(圖片來源:@隨意-sy)

上海有条马路名叫北京

1983年拍攝的北京西路西藏中路新閘路口。圖中的“滬中浴室”也算是老字號,前身名為“大觀園浴室”(出目裡利呂井 攝)

位於北京西路707弄(北京西路與石門二路西南角,另一處入口門牌號為奉賢路68弄)的西王小區也是一處非常有特色的住宅群落,是帶有明顯的安妮女王風格特徵的外廊式建築,始建於1911年,已被列入上海市第三批優秀歷史建築。西王小區原名西王家厙花園弄。清道光年間,此處村民以王姓為主而得名王家厙。近年來小區還建立了上海首家弄堂博物館。

上海有条马路名叫北京

西王小區奉賢路外景(邱力立攝)

西王小區向西不遠處的北京西路泰興路口東北角,曾經又一處在舊上海非常出名的娛樂場所,麗都花園。此地原為上海地產富商程謹軒的產業,並由其長孫程貽澤(Denis Chen)繼承,興建宅邸。並設有籃球房、彈子房等體育設施、豪華舞廳等。現今石門路南京西路口的德義大樓(Denis Apartments)也曾是其產業。

上海有条马路名叫北京

《申報》1936年9月14日刊登的麗都花園開業預告,其中來龍去脈都已提及。門牌號寫明的是“麥特赫司脫路306號”,Medhurst Road 這是泰興路的舊稱

此後由於程家投資失敗,家道敗落,程貽澤在北京西路泰興路口的豪宅和德義大樓均用於抵債,前者被高鑫寶改為向社會開放的營業舞廳麗都花園舞廳,與百樂門、仙樂斯、大都會齊名。1987年上海市政協遷入此處,新建辦公大樓,原有老建築被拆除。而其東面的石庫門住宅群則拆除改建為高檔商品住宅,命名為國際麗都城。

上海有条马路名叫北京

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拍攝的愛文義路(北京西路)北望。圖中下方可見麗都花園主體建築(圖片來源:@隨意-sy)

上海有条马路名叫北京

1948年航拍的北京西路泰興路石門二路周邊區域(圖片來源:天地圖上海)

19世紀60—70年代開始,北京路、虎丘路(舊稱上圓明園路、博物院路)、圓明園路周邊逐漸形成了旅滬西僑最早的文化匯聚區,包括有亞洲文會北華支會(North 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創立的上海最早的博物館、圖書館等,還有大量的教會機構。而延筑後的愛文義路上也有幾處重要的文化、宗教和醫療機構。

北京西路1314—1320號,雷士德醫學研究院舊址。該機構是根據在1926年去世的旅滬英僑、著名建築師、地產商和慈善家亨利·雷士德((Henry Lester)的遺囑,成立於1932年,而大多資金也來源於他的捐助。同樣在東熙華德路(今東長治路)上的雷士德工學院也是同源於雷士德基金會(該基金會現今仍在運作,資助中國留學生)。雷士德醫學研究院大樓共3層,由德和洋行設計,採用現代主義建築風格。研究院設有生理學部和病理科學部,另有臨床部設於仁濟醫院。1942年被侵華日軍所佔。1954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研究院,將其移交給輕工業部工業試驗所,1957年改名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

上海有条马路名叫北京

雷士德醫學研究院建成後不久拍攝的外景

上海有条马路名叫北京

雷士德醫學研究院主入口,門頭上可見Henry Lester Institute for Medical Research的字樣

上海有条马路名叫北京

雷士德醫學研究院實驗教學場景

上海有条马路名叫北京

雷士德醫學研究院出版的中醫學術著作

北京西路1400弄內現為上海交通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此地塊20世紀20年代初時曾屬南洋兄弟菸草公司創辦人簡照南、簡玉階的私家花園的一部分。1930年後,為英國人戴德生(James Hudson Taylor)購得。戴德生於1865年創辦超宗派跨國家的基督教差會組織“中國內地會”(China Inland Mission ),並在此處並建造總部大樓、醫院及傳教士療養院,現沿新閘路處建築原為“中國內地會”的福音教堂。20世紀50年代,中國內地會離開中國大陸後,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遷入此處。20世紀90年代初,六院遷出後,上海市兒童醫院又成為新主人。其前身為“上海難民兒童醫院”,創建於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期間,為免費收治貧病難童而設立。

上海有条马路名叫北京

20世紀30年代拍攝的中國內地會總部新閘路主入口

上海有条马路名叫北京

20世紀30年代拍攝的中國內地會主體建築

上海有条马路名叫北京

這棟原內地會主體建築,現今仍舊是上海市兒童醫院的重要建築之一(邱力立 攝)

北京西路1623號,原英國共濟會舊址。這棟位於膠州路口東南角的建築與它的原有主人一樣神秘,關於這棟建築的背景資料稀缺,現今為上海市醫學會使用。按照目前歷史保護銘牌上的信息,該建築始建於1931年,20世紀40年代還曾經作為基督教科學教派第一教會所用。按方誌資料記載,英國共濟會(也稱規矩會)在開埠之初就已踏足上海,並在廣東路、外灘等處建堂(British Masonic Hall,前文圖片中已提及)。

上海有条马路名叫北京

建成後不久拍攝的英國共濟會建築愛文義路(北京西路)立面

上海有条马路名叫北京
上海有条马路名叫北京

愛文義路英國共濟會底層和一層平面設計圖

上海有条马路名叫北京

沿北京西路立面(北立面)底部外牆上鑲砌有一塊英文石碑,上面記載由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共濟會領袖共同鋪設。“FREEMASONRY”即為共濟會之意,“al5931”為共濟會紀年曆。

上海有条马路名叫北京

1933年繪製的英文版地圖,標註較為詳細。英國共濟會、中國內地會總部以及新閘救火會都有顯示(黑圈中)

鬧市中的五金一條街

從19世紀50年代起外商在滬洋行兼營五金商品,同治六年(1862年)起華商開設順記、生昌、福安等五金號,經營五金、鋼鐵、五金零件、玻璃及銅錫器皿等五金商品。20世紀初上海迅速成為全國性五金交易市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國內棉紡、輕工發展較快,五金業興旺,分工趨細。劃分為五金業、鐵業、鋼條舊鐵業、五金零件業、銅錫業、玻璃業、舊五金業、舊雜鐵業、舊油桶業等。

上海有条马路名叫北京

《申報》1919年5月14日一則關於軍界訂購舊銅廢鐵案的報道,其中可以得知北京路周邊已成為當時全國的五金集散地

據歷年《上海商業名錄》記載: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北京路有商號32個行業89戶,其中經營五金有銅錫業源裕榮五金店、丁森記五金店2戶、鐵行源大鐵號1戶。1918年北京路有各業商號99戶,其中五金業28戶。1925年區境內有五金業共311戶,北京路及其周邊路段有37戶。其中鋼鐵業集中北京東路、浙江中路一帶,五金零件、玻璃業分佈在河南路、浙江中路附近,裝潢業集中在寧波路,銅錫器皿業集中福建中路,銅錫業、五金雜鐵業集中在北京東路。

上海有条马路名叫北京

1937年拍攝的北京東路664號,胡慶餘堂(Harrison Forman 攝)

上海有条马路名叫北京

1948年《老上海百業指南》上標註的北京東路胡慶餘堂及周邊街道圖,圖中可見許多五金號商鋪(出自2008年上海社科院出版社再版《老上海百業指南》)

20世紀30年代初至1937年8月淞滬會戰爆發,由於閘北、虹口五金業主紛紛逃入租界,北京路五金經營戶數大增,初步形成北京路河南中路與西藏中路之間的五金商業街。1938年北京路有各業商號419戶,五金業123戶,其中專營88戶,兼營35戶,並以實力雄厚的大型五金店為主,成為五金業最集中之地。從此確立了北京路五金街在全市的主導地位。

上海有条马路名叫北京

《申報》1939年4月21日刊發的一則消息,從中可知當時北京路的五金行情已成為風向標

1949年上海解放後至1956年1月,黃浦區私營五金業主全行業公私合營。2月25日成立五金區店,由五金商業、五金零件、玻璃業、銅錫業、和舊五金業共321戶、從業人員2197人組成,其中北京路五金商號115戶。

1978年之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逐步發展,各種計劃和指標的限制漸漸取消,經營五金商品的北京路生產資料街進一步發展,行業結構充分調整。至20世紀90年代,以北京東路五金街為軸心又向北京西路延伸,還向兩側的四川中路、河南中路、福建中路、浙江中路、貴州路、廈門路、寧波路、牛莊路等支馬路發展和輻射,形成更為繁榮的北京路經營生產資料商圈。1992年北京路(外灘到成都北路)共有商店327戶,其中經營生產資料商店251戶,佔76%。區屬商業企業137戶。8條支馬路共有各類五金店200多戶。

1993年—2000年,在產業結構調整、各區縣生產資料市場興起的衝擊下,中外客商仍然紛紛搶佔北京路及周邊地區,形成以北京路為主,南到天津路,北到蘇州河的非字塊狀結構的經營生產資料的大商圈,仍然是上海市經營生產資料最集中、規模最大的地區之一。1999年被市商委命名為上海市十大專業特色街之一。同年底北京路共有商業網點289戶,營業面積7.15萬平方米,銷售額28.99億元,稅收額4116萬元。

1992年起,為突出北京路生產資料街的專業特色,黃浦區政府加快了地塊改造的力度,建成了高新技術產業的橋頭堡科技京城,組建了上海第一五金商店(集團)公司等一批現代企業公司,增加了一批生產資料經營場地。1999年1月經市政府命名的“上海科技京城”正式掛牌。

後 記

近年來,上海傳統市場進入了關閉、外遷、轉型的高峰期,像九星建材市場、銅川路水產市場、七浦路服裝批發市場等等。北京東路“五金機電一條街”也面臨轉型的“十字路口”,從近年來的一些規劃調整來看,北京東路沿線轉變已初現端倪。據報道,在北京東路靠近外灘源處,不少金融機構、高端服務業以及生活服務業已經入駐,街區更新的腳步正在加快。

上海有条马路名叫北京

2018年,雪後的北京東路、外灘源(張鎖慶 攝)

而根據靜安區政府發佈的《靜安區南京西路后街經濟戰略規劃》,北京西路沿途緊鄰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最具標誌性的核心地區,按照“海派風貌、多元體驗、人性尺度、風潮引領”四大發展理念,將逐步成為國際商圈生態構築者和海派文化煥新亮點區域。END

上海有条马路名叫北京

文字資料:

《上海通志》《上海名街志》《上海名建築志》

《上海租界志》《黃浦區志》《靜安區志》

《上海地名志》《上海物資流通志》等

Virtual Shanghai

部分圖片源自網絡

《申報》資源:愛如生申報數據庫

“申知滬志”小組 誠意奉獻

上海有条马路名叫北京

點擊右下角 讓“方誌上海”更好看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