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谁?四任隆昌知县,百姓为其建德政牌坊

教育为廉洁之基,廉洁乃防腐之本。廉洁的形成,离不开文化对腐败的“软约束”和心灵鞭挞。隆昌历史悠久,蕴藏丰富的廉政文化资源,很多廉政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隆昌市,被誉为“中国石牌坊之乡”,2018年12月,隆昌石牌坊群正式授牌为省级廉洁文化基地,市民、游客在畅玩品味传统文化之中就可以悄然接受廉政文化的熏陶。

以此为契机

隆小妹将陆续推出

“隆昌清官廉吏故事”

系列专栏

他是谁?四任隆昌知县,百姓为其建德政牌坊

他四任隆昌知县,多次去留隆昌,其间踪迹去处却鲜为人知。

他是谁?四任隆昌知县,百姓为其建德政牌坊

刘光第,直隶天津县人,道光十二年(1832年)进士,四任隆昌知县,时长十二年。刘光第任邻水知县时,邑人颂其“恭宽敏惠”。任隆昌知县时丙吉问牛、敬贤下士、秦镜高悬,得到乡民士绅一致好评,百姓于任上为其建德政牌坊,石勒“仁心善政”、“政成化洽”,以颂其功德。

刘光第

授人以鱼

话说隆昌知县刘光第在县城南北关建起两处栖流所,收容乞丐流民二三百人,供其衣食,治其疾患,致其生活无忧。实乃菩萨显灵,厚德布施,乞丐流民尽沾其恩也。刘知县义举被坊间传为佳话,颂声亦不胫而走,威震川中八州,川南十二县。一些跑摊艺人,将此功德无量的美事编成川剧折子戏,常于茶园、码头、堂会等地演唱颂传。

一时间,士民乡绅、商贾九流等到栖流所参观探望者络绎不绝,有从家中带来吃食及日用家什者,有路经古驿道的布商盐商药商等施与自家所携之货者,有仰慕刘光第之德托人行千里之路送来金银善款者,真乃义善感天,仁士尽赞。

刘知县吩咐管所道长将入所乞丐流民按姓氏、年庚、性别、籍贯等逐一登记造册。鳏寡孤独分类安顿,病茕者及时延医问药。一得闲暇,即躬身前往,入所察视,与乞丐流民同榻而坐,如老熟人般摆起龙门阵来,嘘寒问暖,关顾其吃穿用度等生计状况。

一日,刘光第刚跨进北关栖流所大门,便听见有人呻吟,呼曰:“哎呦,痛煞人了!”刘光第寻声走去,原来是刘婆婆头风发作,以手抱头,直捣南墙。刘光第急令随从召来城内郎中,把脉取针,照那刘婆婆头上扎了七八针,又用火石点燃艾条,为其艾灸半晌。两个时辰,刘婆婆头疾得除,安然睡去。

“回禀老爷,流民造册完毕。”县衙孔目将名册奉与刘光第,继而道,“青壮男丁一百四十三口,鳏寡孤独及花甲老人三十二口,幼童二十一口。”

刘知县细看名册,除了老、弱、病、妇之外,七成以上为青壮男丁,大都属贵州云南流民,虽是上有老下有小,却无田无地无依无靠。刘光第心里思忖,栖流所乃临时安顿无处安身之人,岂可长期济养无业游民?如今建所不及三月,已耗费颇巨,全仗各方义士豪绅慷慨解囊资助,才得以续之,如若久耗,资费何来?

刘知县思量着:每人给予一定的银两,遣其重返家园么,可县衙库紧,自己亦是囊中羞涩,修建栖流所早已寅吃卯粮,况且邑内连年灾荒,彼等有家难回;再向地方伸手么?乡绅们为此已是千金散尽,若是长年疏款捐物,三二百口人之衣粮负担何其重也,恐难长久支撑。如何让流民得以生存,需另寻路子。

思忖一宿,刘光第知县终得一计:入所流乞者,年壮兼力者众,彼若学得些许傍身之技,教其以力自养,便能长久安身立命。便唤人前往莲峰书院叫来衙用师爷,商议处置难民之方。

刘光第在县衙门前来回踱步思考。

“磨剪刀,锲菜刀!”顺着吆喝声,只见一磨刀匠人肩扛长凳,手提响刷儿从衙门口走过。

“补锅嘞!补铁锅、鼎锅!”又一个补锅匠吆喝着走了过来。

“手艺人!”刘光第猛醒,叫声“有了!”

隆昌自古以弹丸之地而当六路之冲(北接秦陇、南通滇海、西驰叙马、东达荆襄),磨刀匠、木匠、石匠、泥水匠、剃头匠、篾匠、弹花匠、裁缝,还有医家、药师……几乎天下一百零八般手艺人都汇聚到了隆昌。刘光第急呼张宽:“快快快!快传唤出去,到街市之上将各行各业手艺人与我召到县衙,就说本官请茶!”

这天恰逢赶场,很快招来数十手艺之人,个中亦有商贾掌柜。刘光第将大家请进大堂,就坐上茶。这些人受宠若惊,不知为何受到这般礼遇。茶毕,听刘知县和声言道:“本官今天有请各位前来,乃有要事相商。栖流所之事已是众所周知。本官意在这些人中选择一些青壮年少者,拜到诸位名下学技,如此既给予他们一个养家糊口的手段,助其自食其力,兼可减轻栖流所筹积款物之压力。待其学成之后欲回原籍,本官再助以盘缠,愿留下者可在隆昌安家落户。各位年老之后,亦可多一个徒儿孝敬。不知如此可好?”众人一听,相互点头,都觉得好。此时,匠人中一最有名望的钟石匠站了起来,向刘光第施礼道:“呈蒙县大老爷待俺们一帮手艺人恩德并施!县大老爷今日之托,俺们理当应承。只是——”钟石匠说到此,将话一顿,面对众人施礼一揖,回头说道,“刘大人,俺们亦是靠手艺吃饭之人。而今多收一个徒弟就多一张嘴巴。”钟石匠边说边看知县神色,“俺想县衙可否把此次收徒之人单独造册,按学徒期限,免去收徒之人赋税。俺看这些娃儿确也可怜,如此也可免掉他们拜师费和叩头礼钱!”又转对各位,“不知道如此行得通否?”众人附和:“如此甚好。钟兄说的算数!”

听到此,刘知县拍手称好,连声说道:“各位这般爽快!已是善事一桩,今就依得钟师傅之言,收徒之税一律免收!”

其实,刘光第心中盘算比众人长远得多,早就预备要免掉收徒匠人税赋,却更希望这要求由匠人自己提出。且料想到这群死里逃生之学艺人将来离开隆昌者,恐为数不多。如此,将来之税赋不还是问题么?于是回头吩咐:“速将栖流所之青壮男丁,与本官传唤前来!

栖流所之青壮男丁,一个个来到县衙公堂,齐齐磕跪在地,十来天不再饿饭,脸上少了些许菜色,新衣服穿得伸伸展展。因为不知县大老爷将如何发落,各自都惴惴不安,面面相觑。

“尔等可愿返回家园?”听了县大老爷问话,无人应声,他们知道自己有家难返。

刘光第接而又问:“尔等可愿留在隆昌,落地生根,安家立业?”

“愿,愿,愿!俺们甘愿!”一连串称“愿”之声响起处,更是一大片感恩之泪漱漱地落将下来。

“既如此,本县为尔等做主,寻得手艺之人做尔等师傅,教尔等一门手艺,好让尔等有了饭碗。若尔等学艺努力,将来学艺有成,娶妻生子,想回老家者随时均可,欲留下来者,隆昌便是尔等安身立命之地也!”听到此处,一群人齐刷刷跪到刘光第面前,叩头不断,齐声说道:“县大老爷恩同再生父母,我等全凭县大老爷做主!”

“好好好,来来来,尔等且莫忙拜本官,还不转向两厢,那椅子上所坐之人,便是尔等师傅,衣食父母耶。赶快拜吧!”一大群青壮男子,一时愣在原地,意料外之惊喜让他们不知所措。转瞬间,一哄而上,哪管什么工匠,喊声师傅便扑将过去。

刘光第站起身来,笑着对匠人们说道:“各位师傅,看看这些徒儿如何?但凭各位眼缘吧,任选!”于是,县衙内外一片繁忙,有匠人拍拍年轻人背膀,又看看手掌;或拉一个走到一边,左右端详。手艺人各自按照各自要求挑选徒弟,泥、木、石工匠多选骨骼宽大者;缝纫、篾匠、待诏等以及各行业商人,则喜用灵气利索之人。很快,各选所需,师徒之谊即刻便在县衙确立。

刘光第对旁边一位面善商人问道:“掌柜为何在隆昌选择徒儿?”掌柜道:“隆昌是块善地,俺是北方人,想在此地设个分铺,刚好需南方人,县大老爷可帮了俺的大忙!”刘光第拱手道:“掌柜此言差矣,汝不辞舟车劳顿,本想在此营生兴业,哪料此地灾民遍野,今汝慷慨惠济民众,实属大善之人也。汝若设立分铺,实则隆邑百姓之福也,该我刘某人谢汝才是!”

县衙师爷造册完毕,师徒双方便在县衙签了契约。这份特殊契约清楚写明,中人:知县刘光第,首条约定为:“一日之师,终生为父”,等等。签字画押盖手印后,徒弟向师傅行叩头拜师礼。各行各业手艺人带了自己心仪徒弟,拜谢县大老爷,陆续离开了县衙。至此,收养安置流民的长久难题总算得以解决。次日,栖流所里的人员即减少了一大半。至上任以来,刘光第此刻方感到轻松一些。他嘘了口气,端起桌上盖碗茶刚送到嘴边,眼角余光瞟到一个小人儿怯怯站在公堂门外。

“小牯牛儿!”刘光第一眼认出了那是他进隆昌城时救济的第一个孩子,“快快过来,是来找我么?”

牯牛儿走到刘光第面前跪下说道:“恩公县大老爷,俺也要学手艺! 俺娘死了,俺还要养活俺阿婆,没手艺如何是好?”

“汝这么一点点大,学何手艺耶!回去陪汝阿婆,过几天本官与汝找个私塾,先学认字方是正理。”

“前两年爹娘教俺认了些字,而今俺要学手艺。”牯牛儿拽着刘光第衣袖,眼神坚定,“俺不小了,俺幺舅王三发方比俺大四岁,他都被师傅选去了,还是学木匠。俺想学个不用费那么大力气的手艺。”

看到牯牛儿有如此志向,刘大人便吩咐张宽去把刚才出门的黄大夫请回来。牯牛儿看到进来的师傅,倒头便拜。黄大夫看了这个小不点孩童,一眼认出是曾经与他递纸捻火烧烟之孩童,眼睛一亮,又迟疑起来。

“黄大夫,莫看这个娃小,却是机灵、懂礼、有孝。”刘光第看出了黄大夫之迟疑,回头对牯牛儿:“娃娃,到了师傅家里,端茶倒水,侍奉师父师娘,脑壳子须灵活点,手脚须麻利点。学不学得到手艺,乃师傅领进门,学艺靠自身耶!”“多谢县大爷指点,俺晓得了。师父,收下俺嘛,俺晓得学会了手艺也要孝敬你!”只几句问答,便觉乖巧无比。黄大夫痛惜地看着乖觉的小牯牛儿,点头收了这个徒儿。牯牛儿扑通一声跪拜下去,连磕三个响头,嘴里喊道:“师父,师父,师父,刘牯牛从今就是师父的徒儿了!”黄大夫中年丧妻,老来无子,竟激动得涌出两行热泪。

两月后,县衙门大堂外一群人围于门前,原是栖流所寻到了出路之青壮年少者。彼等学艺初成,即将告别栖流所外出谋生,自食其力矣,故而相约前来辞谢恩人知县刘光第:“多谢救命父母官!县大老爷昨天救俺们于水火,今天给俺们安身立命之出路。大恩大德没齿不忘!”刘光第淡淡一笑,双手做扶起状,向跪于面前辞谢人众缓声言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此乃本官任内之事,无需言谢。各位要严遵师训,用心学得艺成。尚需牢记:古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愿尔等学成手艺之后,千万不要忘记了回报施恩于尔等之隆昌民众!”众人齐声答道:“请县大老爷放心,俺等若有了出头之日,今天救我们出苦海之恩公乡贤,都是俺们的大恩人!”

“哈哈哈!妙哉,妙哉!……”刘光第放声大笑,笑声犹如春风甘霖,笑得莲峰山下百花绽放,笑得金鹅江畔鱼鸟呈祥。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隆昌百姓为感念刘光第恩德,捐款千余,在县城北关道观坪古驿道上为其立一德政牌坊,以彰其功德。亦有人作词缅怀:

《西江月·栖流所》

霜风苦雨凄冷,肚饿心哀神伤。

建屋立所蔽寒民,筑巢成宇赈灾荒。

名声美传四野,仁士奔赴解囊。

授人渔技施良策,恩德已造福一方。

他是谁?四任隆昌知县,百姓为其建德政牌坊

撰稿人:石杨

敬请期待......

隆小妹将会持续为大家献上

您的身边有什么值得记住的人和事吗?

您也可以留言告诉我们

欢迎分享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