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執政風格的轉折點:皇后去世引發的血案和痴迷貢品的老皇帝

  乾隆皇帝的執政風格有三個不同的階段,即位初期寬大仁慈讓人如沐春風,中期嚴厲高壓,殘酷無情,末期又恢復了最初的仁慈,但卻因此親手關上了清朝全盛時期的大門。乾隆十三年和四十五年這兩個重要的時間節點上,是什麼事件演變成了乾隆執政風格的轉折呢?

乾隆執政風格的轉折點:皇后去世引發的血案和痴迷貢品的老皇帝

孝賢皇后去世引發的血案

  孝賢皇后富察氏是乾隆皇帝的第一任皇后,她溫柔孝順、賢惠大方,整個後宮都被她打理的井井有條,既是乾隆的得力助手,又是乾隆唯一的知己,深得乾隆喜愛。乾隆十三年富察氏病逝,在大清政壇引發了一場劇烈的地震,幾十名官員遭到殺頭、罷官、流放,從此乾隆皇帝一改往日的仁慈寬厚,成為中國歷史上手腕最強硬的皇帝之一。

乾隆執政風格的轉折點:皇后去世引發的血案和痴迷貢品的老皇帝

  葬禮冊文翻譯出錯,一人被秋後處決。由翰林院起草翻譯的孝賢皇后冊文出現一個小錯誤,把皇后翻譯成了太后,這本是很普通的錯誤,在當時一般都是口頭批評一下就過去了。然而這次乾隆卻把翰林院此事的負責人關進了監獄,判秋後處決,另外與此事相關的所有官員都被罷官。

  金冊不精緻,工部堂倌一律問斬。當乾隆看到工部為自己心愛的皇后打造的金冊時,臉一下子就沉了下來,如此粗糙的金冊怎麼配得上他心中最完美的妻子,怒氣之下把工部堂倌全都問斬,就連葬禮上的桌子沒擦乾淨,相關負責人都跟著受到了處分。

  皇后去世百日未過剃髮,兩人刺自盡,兩人被革職。皇帝皇后去世,百日內大臣不得剃髮本是清朝的舊習,為了表現大臣們的悲痛之情,並沒有祖制的明文規定,所以時間一長逐漸被淡忘。曾經康熙皇帝去世未過百日,有人剃髮並沒有遭到懲罰。但這次卻被乾隆嚴懲了,兩人刺自盡,兩人被革職。

乾隆執政風格的轉折點:皇后去世引發的血案和痴迷貢品的老皇帝

  皇子遭威脅。孝賢皇后去世後,葬禮上大皇子永璜和三皇子永璋哭的不夠悲痛,哭聲不夠大當眾被乾隆訓斥道,我不殺你們是因為虎毒不食子,但是你們兩個對嫡母不尊重,以後再沒有繼承大統的資格。永璜為此終日不安,半年後病逝。

  孝賢皇后的去世讓乾隆皇帝悲痛不已,突如其來的打擊,讓他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從而在原本風平浪靜的大清政壇上引發了一場狂風暴雨。實際上他早已對臣僚集團產生了不滿情緒,他的寬大仁慈和對大臣的信任並沒有換來大臣的珍惜從而努力工作,而是帶來了大清政治廢弛的跡象,官員不上班,貪汙之風再次颳起。這讓他感受到了昔日父親嚴政的選擇是正確的。於是借妻子的去世宣洩情緒,震懾朝堂。

七十大壽上的自我滿足

  或許是因為年紀越大心越軟的緣故,晚年的乾隆執政風格慢慢又變回了最初的寬容。過度的仁慈讓很多犯錯的官員得不到處理,有的官員被革職多次還在正常上班,正常領工資。

  乾隆四十五年,在自己的70大壽上,乾隆皇帝命人為自己打造了名為“古稀天子之寶”的玉璽,並發表了一篇名為《古稀說》的文章把自己誇了一番。此後志得意滿、自鳴得意的老皇帝開始沉溺於生活的享受,大量收集奢侈品,不再積極進取,懶政之風和送禮之風也因此風靡朝堂上下。

乾隆執政風格的轉折點:皇后去世引發的血案和痴迷貢品的老皇帝

痴迷收貢品的老皇帝

  曾經立下永不收貢品誓言的乾隆皇帝自食其言,開始大量收受貢品。據一名朝鮮使臣爆料說,曾見過向乾隆進獻貢品的車輛達3萬輛,延綿數百里。

  晚年的乾隆對貢品的痴迷近似病態。清朝對進獻貢品的人和時間是有明確規定的,只有總督和巡撫才有資格向皇帝進獻貢品,每年的進貢時間也只有冬至、元旦和皇帝壽辰才可以。為了多得一些貢品乾隆規定三品以上官員在任何節日都可以進貢。

  於是就多出了這些貢名:皇帝出巡時迎駕的大臣進貢稱為“迎鑾貢”,皇帝木蘭秋獮時期大臣進貢稱為“木蘭貢”,皇帝提拔大臣,大臣謝恩的貢品稱為“謝恩貢”,大臣進京面見皇帝時的進貢稱為“陛見貢”,乾隆有時候想要一樣東西又找不到藉口這個稱為“傳辦貢”。

乾隆執政風格的轉折點:皇后去世引發的血案和痴迷貢品的老皇帝

  皇帝喜歡,大臣們也自然對進貢痴迷,然而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終採買貢品的錢還是出在百姓身上。乾隆四十五年之後,大清全盛的帷幕落下,乾隆一手開創的盛世也戛然而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