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美入局社區拼團,靠商品和供應鏈能否殺出重圍?

物美入局社區拼團,靠商品和供應鏈能否殺出重圍?


當傳統商超殺入社區拼團,行業將更加聚焦供應鏈能力的較量。

文 | 王彥麗

零售老闆內參獨家專稿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核心導讀:1、物美+多點Dmall打造的社區拼團,究竟具備哪些優勢?2、社區拼團發展迅速,但還有哪些風險不容忽視? 3、為什麼說社區拼團容易讓人想到無人零售?


社區團購的“火”還在蔓延,除了各地創業者揭竿而起,大型零售商超也開始入局,物美就是其中之一。

一個多月前,傳統零售的數字化服務商多點Dmall,與物美合作推出社區拼團業務。因為在該業務之外,物美所有的數字化服務都由多點提供,因此,多點合夥人劉桂海告訴《零售老闆內參》APP(微信ID:lslb168),此次新增的社區拼團業務,完全是對原有數字化系統的複用。

據瞭解,多點社區拼團目前有100多個社群,主要集中北京區域,預計今年五月達到1000個,平均每個社群每天產生30單左右,客單價在30-40元之間。

相比於商品直接配送團長的模式,多點拼團是從物美大倉集中配送門店,再由門店配送社區團長。這裡的門店包括物美自有門店,也包括合作的夫妻老婆店,如果門店距離社區較近,那麼店長就是團長,支持用戶到店自提。

那麼,憑藉在一定區域內的優勢供應鏈和品牌影響力,傳統零售商的加入,是否會具備較強的競爭力?或者直接推動該行業進入供應鏈層面的較量中?

儘管玩家越來越多,不過依舊有人不看好社區團購,認為這會是九死一生的遊戲。不管是什麼量級的玩家,做社區團購的機遇毋庸置疑,但風險也是不容忽視的。

- 1 - 物美+多點Dmall做社區拼團的邏輯


在微信中搜索“多點拼團”小程序,就能看到距離用戶最近的團長。在該小程序內,品類包含水果、蔬菜、肉禽水產、乳品零售、糧油百貨幾大品類,SKU數不超過500,商品全部來自於物美。參與拼團後,價格確實會比門店低一些。

事實上,在做次日達的社區拼團之前,多點的電商業務就包含兩種,一種是為物美提供O2O一小時達,另一種就是做次日達的全球精選,這兩種業務同在多點APP內。此次新增的社區拼團業務,用到的倉到店,再到團長的系統,其實就是全球精選系統的複用。


物美入局社區拼團,靠商品和供應鏈能否殺出重圍?


所不同的是,全球精選的訂單需要為每位用戶配送到家。而社區團購的訂單,則是統一配送門店,再用一個大包裹配送給團長,團長再為社區用戶進行商品分發。很明顯,末端物流成本比全球精選降低很多。

因此,對於多點和物美來說,新增的社區拼團業務,成本主要來自於團長,其他環節都是原有系統的複用,所增加成本比較有限。

另外一個競爭優勢,就是解決用戶信任度的問題。多點拼購的商品,全部來自於物美。作為北京地區的零售龍頭,用戶對物美的商品必然會有一種信任感,在購買的時候就會少很多商品品質方面的擔憂,即使出現問題,也能第一時間得到理賠。

這種品牌效應也讓多點拼團具備一種新的特質。據劉桂海介紹,相比於很多平臺關注團長流失問題,多點拼團對此擔心的很少。因為多點並不依靠團長去維繫與用戶的關係,用戶通過團長購買,很大一部分是因為信賴物美的商品。

不管是個人,還是合作的夫妻老婆店,多點只是把他們作為商品的分發點,讓用戶就近拿到商品,這個過程建立的,劉桂海認為是物美和用戶的粘性。

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是,作為區域零售巨頭,物美為什麼會涉足社區團購?區域零售巨頭的加入,對這個行業又意味著什麼?

這就不得不從物美的戰略佈局開始說起。今年10月,物美召開2019年戰略發佈會,物美創始人張文中表示,未來的戰略就是全面數字化,並且要做全業態佈局,包括商超、便利店、社區店、無人店等。

也就是說,物美在全面數字化的同時,也關注零售渠道的拓展,收編鄰家便利店就是明證。物美COO許少川此前也透露,物美2019年計劃開店260家,其中160家為小業態門店。

作為社區生鮮解決方案,社區團購也得到物美的關注。至此,物美具備大賣場、社區店、便利店、電商O2O、次日達、社區團購等渠道能力,基本將用戶需求一網打盡。

“不管用戶選擇哪個渠道購物,物美都有能力去服務,不至於社區團購壯大後,物美的流量被侵蝕。”劉桂海解釋道。

因此,對於物美來說,做社區拼團除了滿足用戶需求外,還有戰略性防禦的考量。至於社區團購能否成為一個長久的生意,對於目前的多點和物美來說,似乎還不是關注最多的。

用劉桂海的話來說,他們關注的是消費需求,如果一種需求產生,就一定要想辦法去滿足。

- 2 - 社區團購不可忽略的風險


雖然資本看好,用戶需求目前看還是存在,但不論如何,社區團購這門生意依然有風險點,因為在整個生意鏈條裡面,依然存在很多不可控因素。

首先是用戶流失。從目前一些運營數據看,有些社群剛開始有三五百人,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有可能會降低到100多人,這種情況如何解決?

劉桂海認為,如果只靠這個生意去賺錢,風險無疑是很大的。也就是說,創業公司如果把賭注完全壓在社區團購身上,難免會面臨用戶流失、團長不穩定等難題,嚴重者甚至關係平臺的生死。

但傳統零售商的一種思路是,他們並不靠社區團購活著,這個渠道做好自然是一本萬利,這個渠道做不好,不意味著用戶需求消失了,而是用戶需求發生了轉移,可能轉移到大賣場、社區店,或者是O2O一小時達。這也是為什麼說,物美堅持要做全渠道佈局。

其次是行業規範的缺失。商品從大倉到門店可以有統一的規範,但從門店到團長,物流配送、品控等方面還很不盡如人意。

例如,根據每個社區訂單量的不同,門店到團長的物流配送環節,有的用兩輪電動車,有的用三輪車,還有的用金盃車。

商品則通常是用塑料袋簡單封裝,一來食品安全缺乏保障,二來如果有凍肉商品,可能就面臨冷鏈斷鏈的問題。站在用戶角度,收到這樣一個簡易包裝的次日達生鮮商品,很有可能會有食品安全方面的擔憂。

而團長為用戶分發商品環節也有諸多痛點。因為商品通常是放到團長家中,訂單少還好,如果有100單,試想100位用戶到團長家取貨該是怎樣的場景?即便團長能得到更多抽成,但這種情況還是會影響其日常生活。

而所有這些規範的缺失,其實都是一個個食品安全的漏洞,如果社區團購想成為一個長久的生意,品控、用戶體驗絕對不可忽視。

- 3 - 社區團購會蹈無人零售的覆轍嗎?


資本催生的“千團大戰”,以及商業模式上的硬傷,讓風口上的社區團購,總讓人聯想到僅堅持了一年的無人零售。

無人便利店、無人貨架曾經認為,放到了距離用戶最近的社區、辦公室,就一定能成為不可估量的流量入口。事實上,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因為不符合零售業的成本、效率和體驗模型,最後還是以失敗告終。

因此,不是有資本助推一定能成功,不去關注零售的三要素,只是玩一把互聯網的虛火,並不能為零售行業創造真正價值。

事實上,在社區團購產生前,社區人群的消費渠道並不少,有大賣場、社區店、綜合電商,O2O一小時達等。再看社區團購,一方面是次日達,時效性上不如O2O;另一方面是行業標準缺失,遠不如電商購物有保障。那麼,它憑什麼獲得用戶青睞?

綜合很多入局玩家的思路,讓他們興奮的是,社區團購確實在產生單量,而且相比此前的O2O模式,物流配送成本急劇降低。這樣來看,社區團購在需求、成本模型上,似乎都對商家十分有利。

但是,這些理由其實都是站在商家的角度思考,從消費者的角度看,他們是否願意持續使用這樣的渠道進行消費?

對此,劉桂海認為,社區團購的一大優勢是主動銷售。之前不管是門店,還是電商O2O,都面臨一個引流難題,即便用戶來了,有促銷員和沒有促銷員,最終的效果還是有很大差別的。

而團長、微信社群,就相當於主動推銷的促銷員,用戶再基於對商品品質以及團長的信賴,自然願意下單。

“當商品供不應求時,這種促銷沒有必要。但當商品極大豐富的時候,對於消費者來說,選擇不是樂趣,而是負擔,團長其實就是幫助用戶進行選擇的。”

此外,劉桂海認為商品組合也很重要,要能激發用戶的購買慾。多點針對拼團業務的商品池,目前不超過500個SKU。

“拼團一定是少量單品,不會很多,多了供應鏈優勢就沒了。”劉桂海坦言,“因為品類增多後,組織商品也是個很大的難題。”

但是,品類有限、沒有時效優勢、又缺乏行業標準的社區團購,真的能獲得用戶的長期青睞嗎?通常來說,社區團購主要集中生鮮品類,解決的是人們一日三餐的需求,當用戶不能在平臺上進行一站式購齊,他是否還願意經常光顧?

雖然傳統零售商,尤其是有一定數字化基礎的商超,如物美等,在做社區團購的時候具備明顯優勢,但這個行業距離成熟顯然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包括供應鏈能力,商品組合、服務體驗等。這種生意模式是否成立?具備供應鏈優勢的平臺是否一定能笑到最後?《零售老闆內參》認為,一切仍充滿未知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