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P的基本精神:12條前提假設(一)

NLP的基本精神:12條前提假設

NLP的理論及技巧建築在一些前提假設上。學 員無需絕對接受這些前提假設,只要暫時假定它們 成立——世界上的人事物就是這樣的,並且以這個 假定的態度去處理需面對的情況,然後用產生的效 果去讓自己決定下次應否再用同樣的假定態度。 NLP不是追求“真理”或“真相”的學問。 NLP追求效果——在三贏基礎上(我好、你好、世 界好)的效果。NLP也不相信絕對,它不是拒絕或 者否定“絕對”存在,而是不會花時間去尋找或者 證明“絕對”是否存在。NLP有一句名言:“沒有 事情是絕對的,包括這一句話。” “絕對”是把焦點放在超越這一次(當下的情 況),是把焦點放在每一次、很多次上面。這樣, 我們便忘記了我們是在這一次、當下的情況裡感到 需要處理,而不是任何的其他一次。處理當下的情 況,才是我們需要專注關心的事。當我們把焦點放 在任何其他東西上,我們便無法活在當下了。 香港NLP之父徐志忠神父說:“前提假設是 NLP的免疫系統”。無論什麼思想或行為,你用12 條前提假設過濾一次,便不會產生多大問題,並且 已經是非常"NLP"了。

1. 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 No two persons are the same.

2. 一個人不能控制另外一個人 One person cannot change another person.

3. 有效用比有道理更重要 Usefulness is more important.

4. 只有由感官經驗塑造出來的世界,沒有絕對 的真實世界 The map is not territory.

5. 溝通的意義決定於對方的回應 The meaning of communication is the response one gets.

6. 重複舊的做法,只會得到舊的結果 Repeating the same behavior will repeat the same result.

7. 凡事必有至少三個解決方法 There are at least three solutions to every situation.

8. 每一個人都選擇給自己最佳利益的行為 Every one chooses the best behavior at the moment.

9. 每個人都已經具備使自己成功快樂的資源Every one already possesses all the resources needed.

10.在任何一個系統裡,最靈活的部分便是最能 影響大局的部分 In any system, the most flexible person has the control.

11.沒有挫敗,只有回應信息 There is no failure, only feedback.

12.動機和情緒總不會錯,只是行為沒有效果而 已 Intentions and emotions are never wrong, only the behavior has not been effective.

以下是比較詳細的解說。

1. 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

沒有兩個人的人生經驗會完全一樣,所以沒有 兩個人的信念、價值觀和規條系統會是一樣;沒有 兩個人對同一件事的看法能夠絕對一致,因此,沒 有兩個人對同一件事的反應會是一樣;沒有兩個人 的態度和行為模式會完全一樣,也因此,發生在一 個人身上的事,不能假定發生在另一個人身上也會

有一樣的結果。一個人會做的事,另一個人不一定 會做。人與人之間的不同,構成了這個世界的奇妙 可貴。尊重別人的不同之處,別人才會尊重你自己 獨特的地方。每個人的信念、價值觀和規條系統都 是在不斷演變中,所以沒有一個人在兩分鐘內是一 樣的。兩個人之間即使信念、價值觀和規條不一 樣,仍能夠建立良好溝通或者良好關係。給別人空 間也就是尊重別人的信念、價值觀和規條,這樣才 能有良好的溝通和關係。同樣,自己與別人的看法 不同,也是正常的事。在尊重別人的信念、價值觀 和規條的同時,我們也有權利要求別人尊重自己的 信念、價值觀和規條。

2. 一人不能控制另外一個人

一個人不能改變另外一個人,只能改變自己。 每個人的信念、價值觀、規條系統只對本人有效, 不應強迫別人接受。改變自己,才有可能改變別 人。一個人不能推動另外一個人。每個人都只可以 自己推動自己。找出對方的價值觀,創造、增大或 轉移對方在乎的價值,對方便會產生推動自己的行 為。一個人因此不能“教導”另外一個人。一個人 只能引導另一人去學習。因此,一個人人不能希望

另外一個人放棄自己的一套信念、價值觀和規條, 而去接受另外的一套。好的動機只給一個人去做某 一件事的原因,但是不能給他控制別人或使事情恰 如他所願發生的權利。不強逼別人跟隨自己的一套 信念、價值觀和規條,別人便不會抗拒。同樣地, 我們只能自己推動自己。

3. 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

只強調做法正確或者有道理而不顧是否有效 果,是在自欺欺人。在三贏(我好、你好、世界 好)的原則基礎上追求效果,比堅持什麼是對的更 有意義。“講道理”往往是把焦點放在過去的事 上,注重效果則容易把注意力放在未來。效果是計 劃的基礎,也是所有行動的指針。因為沒有兩個人 的信念、價值觀和規條一樣,所以,沒有兩個人 的“道理”是一樣的。那麼,堅持道理,只不過是 堅持一套不能放在另一個人身上的信念、價值觀和 規條。真正推動一個人的力量是在感性的一邊,要 有效果就要加上理性方面的認同才會出現。因此, 有效果需要一個人的理性和感性上的共鳴。沒有效 果的道理,是背棄了信念和價值的規條,需要加以 檢討。有效果和有道理往往可以並存,但必先從相

信有這個可能的信念開始。只追求有道理但無效果 的人生,難以有成功和快樂的體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