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打虎親兄弟”,一說起親兄弟,人們第一感覺就是一奶同胞的兄弟幾人。但在咱張店,有那麼幾個村子,竟然也是“親兄弟”,這是咋回事呢,下面就給大家說說咱張店的幾個“親兄弟”村莊!
1、張兌、張樓、張冉
根據傳說,明朝初年,打山西(還有種說法是棗強)遷徙來了一奶同胞的三位親兄弟:張德、張冉、張樓。他們分家後,三人以各自的名字各建一個村莊。這三個村子自西北至東南一字排開,各村相距約一、二公里,它們分別是現今的:張店區馬尚鎮張兌村(舊屬長山縣東路“德字[觀德]約”)、張店區傅家鎮張冉村(舊屬長山縣東南路“宣字[旬宣]約”)和周村區南郊鎮張樓村。張兌村與張樓村隔孝婦河相對,張樓村與張冉村隔范陽河相對。後來到了清朝,張德村先後演變為“張對村”、“張兌村”,在史書中,“張冉村”也曾被記作“張染村”。
▲自西北向東南依次為:張兌、張樓、張冉
2、大張、小張
房鎮鎮的大張村和小張莊村,建村於明朝年間。張氏兄弟二人,遷徙至此地建村而居,最初取名叫做“張家莊”,後來改為“大張家莊”,當年隸屬長山縣“理字(理順)約”,現如今名為“大張村”。根據該村的《張氏族譜》記載:“張氏始祖於大明洪武初年,由直隸棗強遷來定居,莊以姓氏,名曰張家莊。”傳說後來張氏二兄弟因為不和睦,張家老二賭氣出走,在村南一華里處另造新房而居,逐漸發展為現在的小張村。
▲北邊為大張,南邊為小張
3、大徐、小徐
傅家鎮的大徐村、小徐村,於明朝初年建村。由徐氏四兄弟:東初、東能、東遷、東江最初建立。二村一東一西兩分別坐落於孝婦河兩旁,相距約2公里。根據大徐村的徐氏祖塋碑記載:“吾始祖於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自江蘇崑山縣遷來兄弟四人,徙居淄川城西北三十里許立村兩處,曰大徐家莊、小徐家莊。”又根據《徐氏家譜》記載:“吾祖原籍江蘇省崑山縣,於大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奉文由直隸棗強分發至昌樂,此即居昌樂之由來也。迨五傳而後,復遷居於長山城南北嶺莊定居”。後又自“泗公始再傳五世,一名曰進福的,開始寄居於三泉山西麓立村,曰徐家莊。”這裡的三泉山西麓徐家莊就是現今的小徐村。1776年,《淄川縣誌》有“東北鄉(舊豐泉鄉)徐家莊”的記載。
▲西邊為大徐,東邊為小徐
(以上文字原作者為張店民俗專家羅光洲,編者有多處增減改動,在此向老人家致敬!)
這就是咱張店的幾個“親兄弟”村莊,一解大家心中的疑惑了吧!
每個看似普通的村子,其實都有它自己獨特的歷史和文化沉澱,只不過是不廣為外人所知而已。當今社會,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日益加速,傳統的村居建築逐漸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高大冰冷的鋼筋混凝土怪獸。每個村莊所特有的傳統習俗、文化以及歷史,已漸漸被新一代的人所遺忘,而如何傳承延續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村莊歷史、風俗文化,卻並沒有引起世人足夠的重視。
在這裡,編者呼籲大家一起來關注一下我們身邊這些不起眼的“歷史”吧,最起碼,當我們的後輩問起我們周邊一些村莊及社區名字由來的時候,我們還能道出一二。
特此致謝!
閱讀更多 惠玩淄博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