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鉴评”真国色 又见“标准”吐芳华(下篇)

从启示录中看“观赏石鉴评标准”的科学发展观

“国标”对全国石种的鉴评具有兼容性。中石协在宿州市的造型石鉴评试点,联系地方石种的实际,灵活运用观赏石鉴评标准,对灵壁石进行了卓有成数的鉴评,体现了民族风格与时尚元素的搭配,反映了对艺术问题和审美现象兼容并蓄的科学发展观。它最大限度地扫清了赏石界条块分隔的障碍,冲破了长期无法逾越的本土文化封锁线,对虚无主义的赏石观作出了有力的回应。

唯有“鉴评”真国色 又见“标准”吐芳华(下篇)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艺术在人类的心灵中是相通的,所以人们说越是民族的才越是国际的,越是传统的才越是时尚的。人类虽然不能用欧洲的文艺复兴去对比中国的盛唐文化,但科学文化艺术对整个人类却具有兼容性,人类永远不会失去这些美好的良知。实践证明中石协试运行的观赏石鉴评标准既然能通用于灵壁石,人们相信它同样会适用于戈壁石、大化石、九龙壁石、黄河石、三峡石…的评比,因为“国标”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原则性和灵活性体现了一种事实求是的精神,而事实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毛泽东语),是辩证唯物主义最优良的理论品质。我们在全国各类石种的鉴评中只要万变不离其宗,像这次灵壁石的评比一样不脱离七项标准的基本原理,就能像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那样做到“打得赢不变色”,构建整个中国观赏石鉴评标准的和谐局面,开创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未来。

唯有“鉴评”真国色 又见“标准”吐芳华(下篇)

这里还需要回答几位石友提出的问题,因为它与本文的内容緊密相联,并有助于各位更清晰地看到宿州标评的风采。

1、关于“国标”的来龙去脉。我在研讨会上说过一句话,这个标准(指国标)是几代人心血的结晶。有人质疑几代人的说法,认为当代赏石短短二十几年何来几代之有?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只有短短二十几年,但却延生了党的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领导集体,可见代的含义已超出了时间的范围。赏石界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属中国观赏石的草创时期,其中很多老人已离我们门而去。九十年代以后,中国观赏石从筹备协会到中国宝玉石协会代管和二零零五年中石协正式成立,从中也能看到一个代代相传的发展轨迹。

唯有“鉴评”真国色 又见“标准”吐芳华(下篇)

我们今天看到的《观赏石鉴评标准·讨论稿》之所以能被称作几代人心血的结晶,是因为它的基本框架保留了中宝协代管时出台标准的精华,而中宝协的“标准”则是集柳州、银川、上海乃至全国各地鉴评标准之大成,我们称这样的标准为“国标”,难道还有什么不妥吗?其实,尊重“国标讨论稿”就是尊重历史,尊重科学和尊重自己,因为数典忘祖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否定。当然国标还很不成熟,拿出来讨论就是为了征求意见,我们可以横挑鼻子竖挑眼,通过善意的批评去使它的内容更加合理、更加完善、更加丰富、更加科学,但却不能抓了芝麻丢了西瓜,甚至否定它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理,更不能质疑它规范市场和使赏石文化有序发展的正确导向,尤其是那种另起炉灶的高论,恐怕就更值得三思了。

唯有“鉴评”真国色 又见“标准”吐芳华(下篇)

2、关于调整造型石鉴评标准的理论依据。如前所述,为了实事求是提高灵壁石鉴评的可操作性,本届石展临时对国标作了两处重大调整。先谈质地,评委们首先突出了灵壁石声音的质地。声音是石头质地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与物理性能和化学结构有关,灵壁石主要是由炭酸钙和方解石之类的沉积岩构成,但多数已经结晶化,其成份又细又均匀,结构紧密,没有杂质,因而敲击起来能够发出既悠扬又清越的颤音,在众多石头质地中唯灵璧石所独有。灵壁石的天籁之音曾经伴随高科技人造卫星响彻环宇,并以金玉之声倾倒过五千年炎黄文化,所以理应排在质地的首位,成为石头质地之冠。

唯有“鉴评”真国色 又见“标准”吐芳华(下篇)

灵璧石的声音丰富了中国观赏石质地的内涵,也体现了观赏石质地的多元化和丰富性,我们既可在灵璧石的鉴评中比谁的声音清越,也可在戈壁石的评比中比玛瑙或者硅化木的硬度,还可在抽象的禅意石中通过质地去比人的高尚品格和气质,在大化石中去比富丽堂皇和高贵典雅,任何一种特殊质地石种均具备相对的优势和劣势,它们在评比中均能做到扬长避短,我们理应去扶植石种的特色,而不应通过横向评比去相互贬低对方。

唯有“鉴评”真国色 又见“标准”吐芳华(下篇)

再谈形态。过去有一段时间某些人曾以瘦皱漏透为由,将灵壁石关闭在形质色纹的大门之外。按照这个逻辑对灵璧石的鉴评得另立一个瘦皱漏透的标准。但现在实践证明,以形质色纹为核心的审美标准不仅兼容了灵壁石,而且还评出了新意,评出了和谐。其中的显著成果是挖掘出了更多形态的美学内涵,尤其是对灵璧石的造型美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唯有“鉴评”真国色 又见“标准”吐芳华(下篇)

灵壁石的形态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在灵壁石中数量最多的是怪诞的景观石,这种景观石经过与人的艺术思维和创作灵感巧妙结合之后,可以形成一种超越人类环境的理想审美境界。它并不被动地去模拟人间山水,由层峦叠嶂和累积在一起的奇峰异洞以及多重复合美学元素形成的灵壁石景观,已不在人间的山水之列,它完全穷尽了艺术家的想象。于是有人就将它排除在现代审美标准之处,认为它是一种另类的脱离时代的文化,其实这是毫无根据的。特殊的山形灵璧石是相对砚山而言的一种山子,即特立独行的景观石山。砚山起峰,贴近自然;山子少见起峰,超越自然。砚山比较写实,山子较写意,后者更近似一种只有在诗人和散文家笔下才能够萌生出来的观念形态,山子比砚山更加美仑美奂,它更浪漫,更虚幻,更神奇,因而也更富有激情和感染力。它化虚为实,把太虚幻境和精神世界里才有的东西,把很多人认为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搬进了现实世界,搬进了人类的审美视野。

唯有“鉴评”真国色 又见“标准”吐芳华(下篇)

其实灵壁石大象无形的审美形态,那种像雨像雾又像风的意境在有文化良知的现代人眼里,绝不会被看成空穴来风,因为只要凭借高科技手段我们在地上见不到的东西,还可以到太空中去看。即使从飞机上也能见到类似灵璧石山子那样的奇妙变化-我们能从茫茫云海间见到大大小小堆叠在一起的蘑菇云,它们看上去既像山又不像山,如梦似幻,让人从人间的三山五岳中完全找不到感觉,这时恐怕只有回味灵壁石山子的美感才能满足我们的神思遐想了。

唯有“鉴评”真国色 又见“标准”吐芳华(下篇)

3、关于造型与象形的分类。“国标”对观赏石的基本分类为什么不用象形类而要用造型类呢?用造型是不是会产生人为制造观赏石之嫌?不会。造型在艺术和美学中是一个专用名词,造型艺术特指“占有一定空间、构成有美感的形象,使人通过视觉来欣赏的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建筑等。也叫美术”。如今人们普遍把观赏石称作天然艺术,既然是天然艺术,即使有制造之嫌那也是天造。

唯有“鉴评”真国色 又见“标准”吐芳华(下篇)

​所以我们不能望文生意,而要从本质上去理解它分类的含义。顺便提一下,造型石与图纹石均有形的含义,前者是立体造型,后者是平面造型。因此也有人将后者称作图形。但是两者在造型上所占的比重是不同的,前者大于后者,前者比后者更具有鲜明的造型美学特征,故而才以造型命名。平面造型尽管在造型上处于劣势,但在图文上却占据更大的优势,故而以图文石命名,这样划分使两个不同石种的艺术名称均得到了最大的张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