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河南人在京最早的老鄉會所,如今破成大雜院……

探訪河南人在京最早的老鄉會所,如今破成大雜院……

北京有條著名的衚衕,叫達智橋衚衕,到衚衕遊逛就會發現小巷北側有一處大宅子,看起來就很有故事感。這就是河南人都應當瞭解的院落——嵩雲草堂,這裡是歷史上河南人在京最大的會館,就像今天的“駐京辦”“老鄉會”。

探訪河南人在京最早的老鄉會所,如今破成大雜院……

這條衚衕位於宣武門外。此宅看大門還十分氣派,只是破舊不堪了。此處最早是明朝萬曆年間,大學士高拱在此購得荒地二畝,用以建中州鄉祠以備在京豫人集會之用。到清康熙十年(1671年),工部尚書湯斌正式建立了中州鄉祠。咸豐時戶部侍郎毛樹棠,又在祠東購得地基二畝,由此建成了河南在京最大的省級會館。

探訪河南人在京最早的老鄉會所,如今破成大雜院……

進得院內,都是些雜亂的小平房。誰曾想,這樣雜亂的場景背後,隱藏著很多歷史故事。同治末年,兵部尚書毛昶煦、袁保恆(袁世凱的從叔)等人又籌資在會館內修建了精忠祠,供奉岳飛像進行祭祀。1895年公車上書時,嵩雲草堂還與同在達智橋衚衕的松筠庵一起做過各省舉子集會、簽名的場所。

探訪河南人在京最早的老鄉會所,如今破成大雜院……

雜院內部有棵滄桑的石榴樹,可以想像以前院內的盛況。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人士曾在此處開會議事;後來袁世凱進京時曾經居住在嵩雲草堂內;張勳等人也曾經在嵩雲草堂裡秘密籌劃過清帝復辟;汪精衛與楊度、袁克定等人還曾在嵩雲草堂籌劃組織“國事共濟會”等事宜。如此院落,與中國歷史的很多人物事件發生著關聯。

探訪河南人在京最早的老鄉會所,如今破成大雜院……

據資料介紹,此院在1873年重修時加以擴建。房屋多了,除了接待科考學子外,也接待同鄉住宿。據說當時由於河南同鄉會資金雄厚,所以河南同鄉住鄉祠免費,逢年還送一袋麵粉以助節用。因此就吸引了不少底層的在京河南人。

探訪河南人在京最早的老鄉會所,如今破成大雜院……

新中國建國後,在這裡居住的工廠工人和居民日益複雜,不斷擴容和增建房屋,原有老的會館建築也漸漸拆除了,也不再只是河南人的“地盤”了。

探訪河南人在京最早的老鄉會所,如今破成大雜院……

一排眾多居民的舊報箱。據介紹,院內現有三十多戶人家居住。

探訪河南人在京最早的老鄉會所,如今破成大雜院……

這裡還曾經有辦學的歷史。清末民初時河南旅京豫人為解決子女就讀問題,曾將嵩雲草堂闢為河南公立旅京豫學堂,以後學校更名為京兆私立河南中學,1928年河南中學改名為北平市私立嵩雲中學。解放後,嵩雲中學與燕冀中學合併為北京市第十四中學,原址改為上斜街二小。圖中這位80多歲的老人就對我說,他小時候就在這個院子裡的小學讀的書。

探訪河南人在京最早的老鄉會所,如今破成大雜院……

老門墩歷經滄桑,不知還是不是當年嵩雲草堂的原有門墩了。期待有朝一日,早日將這處河南人的會館修復一新,講述“河南老鄉”那段在京往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