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司马懿

“军师联盟”两部播罢,伴随波叔精湛的演技和开了挂的编剧,司马懿摇身一变成了忠君爱国、爱民如子的大忠臣,似乎三国演义里定格的那个老奸巨猾的宣王就要掀起棺材板打众人脸了。那,切开那段历史,在这个断面上怎样看司马懿呢?

(一本正经地念下面这段话)

晋宣王司马懿,(179-251),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

等等,宣王真是这样的银么?(黑人问号脸)

下面我们来扒一扒司马宣王的丰功伟绩

一、两拒曹操

宣王两次拒绝过曹老板的征召,很多朋友便认为宣王这是担心曹操识破自己,以图自保。但这特喵的是误读啊!据《晋书·宣帝纪》:

汉建安六年,郡举上计掾。魏武帝为司空,闻而辟之。帝知
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辞以风痹,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坚卧不动。——《晋书·宣帝纪》

宣王曾在建安六年拒绝了曹操的征辟——原因说的很清楚,是因为他知道大汉的命运正值衰微,而他又不愿意屈节于曹氏,在这两难之际,所以虽然他很是为曹操的诚意感动,但他还是拒绝了。宣王第一次拒绝曹操,是以风痹病,也就是风寒麻木的缘故推辞的。曹老板当然不信啦!就派人晚上去刺探状况,刺探之人回报,宣王在床上一动不动,果然是麻木了——所以曹操呢?只好作罢。

一首“演员”送给宣王。

扬名【三国杀】的宣王夫人——张春华在这件事上也有故事:

宣帝初辞魏武之命,托以风痹,尝暴书,遇暴雨,不觉自起收之。家惟有一婢见之,后乃恐事泄致祸,遂手杀之以灭口,而亲自执爨。帝由是重之。——《晋书·张春华传》

这说的是宣王虽然因为心存汉室,但为了要躲过汉贼曹操的刺探而不得不装病,但也不可能天天装。有天呢,宣王晒书,却碰到下暴雨了,视书如命的宣王不忍书简遭到淋湿,便自然而然地跑出去收书了——不料这一幕却被家中的一个婢女看到了。张春华担心事情泄露,便把这婢女给杀了(一首“凉凉”送给婢女),而且亲自为宣王做饭,故而宣王灰常看重此时的张春华。

建安十三年,曹操当了丞相,又征召宣王为文学掾,并让特使转达宣王:你特喵再装逼,就把你抓起来!”宣王很害怕,于是就乖乖去办理入职手续了。(七年前那位演员的节操呢?)

及魏武为丞相,又辟为文学掾,敕行者曰:“若复盘桓,便收之。”帝惧而就职。——《晋书·宣帝纪》

由此可看出,宣王对曹氏是没多少好感的,而且是心忧汉室,故而在《晋书·宣帝纪》中开篇有道:

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汉末大乱,常慨然有忧天下心。——《晋书·宣帝纪》

但事实是这样么?

二、拒绝背后的博弈

宣王是在建安六年拒绝了曹操的征召,宣王是哪里人呢?河内郡人。河内太守举荐了宣王。当时举荐人是很重要的,谁推荐你入职,你就是谁的人——即举荐人所属派系的人。

那么,当时,建安六年河内太守是谁呢?《武帝纪》有记载曰:

四年春二月,公还至昌邑。张杨将杨丑杀杨,眭固又杀丑,以其众属袁绍,屯射犬。夏四月,进军临河,使史涣、曹仁渡河击之。固使杨故长史薛洪、河内太守缪尚留守,自将兵北迎绍求救,与涣、仁相遇犬城。交战,大破之,斩固。公遂济河,围射犬。洪、尚率众降,封为列侯,还军敖仓。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属以河北事。

可见魏种在建安四年之后便是河内太守了,且曹操将河北之事托付给他——可见建安六年时河内太守应仍旧是这位魏种。那么,这位魏种是哪里人呢?

初,公举种孝廉。兖州叛,公曰:“唯魏种且不弃孤也。”及闻种走,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既下射犬,生禽种,公曰:“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武帝纪》

这位魏种曾在曹操老家兖州被吕布里应外合偷袭的时候背叛了曹操,不过之后曹操还是重用了他,任命他为河内太守——则魏种很有可能便是兖州人。那么,当时兖州军团的老大是谁呢?程昱。

程昱的兖州派系虽然是曹操当时文官系统里的第二大派系,仅次于荀彧的颍川派系——但第二和第一是完全不同的,程昱在后期根本就没怎么出场过,毕竟年纪太大了(程昱比曹操大十四岁),而且脾气还不大好。宣王应该是能看出程昱是没有前途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七年后,推荐宣王而且让宣王就走马上任的人便是荀彧:

及帝都许,以彧为侍中,守尚书令。操每征伐在外,其军国之事,皆与彧筹焉。彧又进操计谋之士从子攸,及钟繇、郭嘉、陈群、杜袭、宣王、戏志才等,皆称其举。唯严象为杨州,韦康为凉州,后并负败焉。——《后汉书·荀彧传》

当然腹黑的陈寿虽然提到了荀彧举荐了很多人,如“荀攸、锺繇、戏志才、郭嘉、严象、韦康”等,但却没有在《荀彧传》提到荀彧推荐宣王的事儿:

太祖问彧:“谁能代卿为我谋者?”彧言“荀攸、锺繇”。先是,彧言策谋士,进戏志才。志才卒,又进郭嘉。太祖以彧为知人,诸所进达皆称职,唯严象为扬州,韦康为凉州,后败亡。——《三国志·荀彧传》

当然宣王不仅仅是为了傍着荀彧,他是真心爱慕荀彧的:

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三国志·荀彧传》注引《魏晋春秋》

宣王已经将荀彧推到了“数十年间,唯此一人”的高度,可见对于荀彧推荐他,他还是感恩的啊!后来荀彧的第六子荀顗还是晋朝的开国元勋,荀彧的孙子荀霬更是娶了宣王的女儿——当然那时候荀彧已经去世了,不过如此算来,宣王还得管荀彧叫爸爸。

在《魏略》中另有记载,曹洪想要征召宣王,于是宣王又拄着拐杖装病,吝啬小气的曹洪表示很生气,便去到曹操那告状——可能恰巧赶上荀彧推荐了,故而宣王一听说曹操要征召他,立马把这部大戏的最佳配角——拐杖给扔了。

晋宣帝好学,曹洪自以麄疏,欲屈自辅帝,帝耻往访,乃托病拄杖。洪恨之,以语太祖,太祖辟帝,乃投杖而应命也。

宣王在此番屁颠屁颠去投奔曹老板也能理解,毕竟傍上了曹氏首席谋臣的大腿啊。

三、狼顾之相

其实《晋书》所谓曹操逼迫宣王出仕是相当不靠谱的——要知道,宣王是河内豪族,他爹司马防便是举荐了曹操任洛阳北部尉的那个人:

曹瞒传曰:为尚书右丞司马建公所举。及公为王,召建公到鄴,与欢饮,谓建公曰:“孤今日可复作尉否?”建公曰:“昔举大王时,適可作尉耳。”王大笑。建公名防,司马宣王之父。

不仅如此,宣王的哥哥司马朗便在曹老板底下干活。

年二十二,太祖辟为司空掾属,除成皋令,以病去,复为堂阳长。其治务宽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司马朗传》

宣王家为河内豪族,在曹氏辖内,司马防于建安二十四年才去世——曹操确实是没有必要去强迫宣王出仕的。

宣王投奔曹操之后,便专心和曹丕搅基,跟着曹操讨伐张鲁的时候还建议曹操乘势攻击刘备,可惜曹老板当时没听啊!

于是,使与太子游处,迁黄门侍郎,转议郎、丞相东曹属,寻转主簿。从讨张鲁,言于魏武曰:“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因此之势,易为功力。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魏武曰:“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言竟不从。——《宣帝纪》

曹丕继任后,宣王更是勤勤恳恳,守卫京师。曹丕驾崩后,宣王不仅受命托孤,更是讨退吴贼,何尝有谋朝篡位之心呢?

于是帝留镇许昌。及天子疾笃,帝与曹真、陈群等见于崇华殿之南堂,并受顾命辅政。诏太子曰:“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明帝即位,改封舞阳侯。及孙权围江夏,遣其将诸葛瑾、张霸并攻襄阳,帝督诸军讨权,走之。进击,败瑾,斩霸,并首级千余。迁骠骑将军。

人家皇帝的帝王之相,要么就是重瞳,要么是七十二颗痣,编纂《晋书》房玄龄倒好,给宣王了个狼顾之相


扒一扒司马懿

帝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宣王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太子素与帝善,每相全佑,故免。——《晋书·宣帝纪》


扒一扒司马懿

如果曹操真是看到了宣王的雄豪志&狼顾相,是得傻到什么程度才会让他跟着自己的儿子曹丕鬼混呢?你以为曹老板的智商真的是用来借箭的么?

所以啊,《晋书·宣帝纪》的话不能全部相信啊。。。

四、迷之军事指挥能力

从《三国志·诸葛亮传》可知,宣王对阵丞相,虽然最后是拖死了对手,但在野战中从未占到过什么大便宜。

《晋书·宣帝纪》却有不同的记载,那大约是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时候,宣王先用牛金钓鱼,而后两度追击诸葛亮,大破之,俘虏斩杀诸葛亮一万多人。而后又以奇兵胜之,斩首五百余人,得牲口一千多,投降六百多人。

进次汉阳,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之。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会有长星坠亮之垒,帝知其必败,遣奇兵掎亮之后,斩五百余级,获生口千余,降者六百余人。——《晋书·宣帝纪》

而《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是如何说的呢?

亮围祁山,招鲜卑轲比能,比能等至故北地石城以应亮。於是魏大宣王曹真有疾,宣王宣王自荆州入朝,魏明帝曰:“西方事重,非君莫可付者。”乃使西屯长安,督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宣王使曜、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馀众悉出,西救祁山。郃欲分兵驻雍、郿,宣王曰:“料前军能独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而还。宣王寻亮至于卤城。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偪,坐失民望也。今亮县军食少,亦行去矣。”
宣王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诸将咸请战。五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从《汉晋春秋》的记载中我们知道情况大概是这样的:

1、宣王于诸葛第四次北伐时,派四千精兵驻守上邽,而不听张郃的劝告派人驻守雍县与郿县。于是,丞相先是击破了郭淮、费曜部,然后还顺道割了上邽的麦子。然后,丞相和宣王在上邽之东相遇了,然而不知何故,宣王据守,丞相办法,闪了。

2、再然后,宣王和诸葛就失散了。于是宣王表示我们要寻找丞相,张郃提议还是别找了,我们打不过啊,等等吧!宣王说,不行,我们大魏国就是要玩 “丞相去哪”的游戏。

3、功夫不负有心人,宣王终于找到了诸葛亮,然而宣王并不开战。贾栩、魏平表示不乐意啊,宣王你不是说要找丞相么,怎么找到了不开打啊!宣王没办法,那就打吧,于是宣王被胖揍了,让丞相获得了斩首三千的战绩。

宣王因为两次都没有听张郃的劝告而损失略重,但因为强行坚守,丞相也没办法就撤退了。然而据《张郃传》,一向考虑周全的张郃居然去追击丞相,追就追吧,还一口气追到了木门道,自然是被丞相布下的伏兵所射杀了。

而《魏略》却记载,是宣王强令张郃出击的,这似乎更符合张郃在第四次北伐表现出的谋略。。。

诸葛亮复出祁山,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张郃传》魏略曰:亮军退,宣王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

为何《宣帝纪》与《汉晋春秋》相差这么多,真相到底何如?李世民最后在《宣帝纪》的评语告诉你标准答案:

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

前说好的【俘斩万计】呢!李世民居然在最后的评语中狠狠打了司马懿的脸,真不地道啊……这才是宣王对阵丞相的真正写照吧?

另,在宣王的弟弟,也就是大魏纯臣司马孚的传记《晋书·司马孚传》的传记中却提到了当年诸葛亮进攻大魏的时候,边境的兵卒都不能制服敌人,只能靠中央军前去援救了。

孚以为擒敌制胜,宜有备预。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宜预选步骑二万,以为二部,为讨贼之备。——《晋书·司马孚传》

可见,《晋书》对宣王是一生黑。

东吴的大鸿胪张俨也对诸葛和宣王进行了对比: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默记·述佐篇》

宣王要不要面子啊。。。但拖死了丞相,也是宣王的本事。

出身蜀汉的陈寿对宣王一定是真爱,虽然是情非得已。毕竟当时是晋朝。

所以陈寿在写《三国志》时并未详细给出诸葛与宣王的对阵状况,怕瞎话说多了影响不大好,只好在丞相死后给出这么一句春秋笔法:

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诸葛亮传》

扒一扒司马懿

黑,真TM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