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京剛的論文被評為青島社科學術年會論文一等獎

王京剛的論文被評為青島社科學術年會論文一等獎

注:王京剛的論文《人單合一,照亮時代的企業家精神——持續追問組織心性,一燈照亮千年暗》,被評為青島市社科聯2018年度重點學術活動“弘揚企業家精神,聚力青島高質量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一等獎。

人單合一,照亮時代的企業家精神

——持續追問組織心性,一燈照亮千年暗

王京剛

王京剛的論文被評為青島社科學術年會論文一等獎

摘要:2018年青島海爾進入《財富》世界五百強,在電子與電子設備行業中,海爾是唯一一家中國新上榜的公司。外界猜忌,媒體也在企圖“揭秘”,並且極盡渲染,即使是海爾的一些員工,也從未停止過好奇與懷疑。究竟海爾靠什麼成長?

關鍵詞:海爾;張瑞敏;人單合一;企業家精神

成功的企業家,都是哲學家。

為什麼海爾一直在成長?

難道有一種神秘的力量?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30多年過去了,中國的實體產業突飛猛進,成為中日歐三足鼎立格局之中的一方“霸主”。這“霸主”,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決戰於國內市場,決勝於全球市場,使昔日的諸多西方巨頭望而生畏。而實際上,它們中的一些企業合併的合併,衰亡的衰亡……

一、在中國的企業中尋求企業家精神

500強中,歐美日9 家公司,至今已經活了1139 歲,平均年齡為126.6 歲,9 家公司中有8 家都是百年老店。中國的企業,像剛剛出生不久的小牛犢們,以各自為戰的方式展開了與西方大象們的血腥競爭。叢林法則之下,家電企業的成長,正是奠基於數百家中小企業被大象踩死的累累白骨之上的……

誰贏誰輸?在歷史的長河中,企業家的價值在哪裡?放眼世界,成功的企業家,都是哲學家,但哲學家,未必是企業家。在這個喧囂的當下,也許“立功、立德、立言”是中國企業家貢獻給這個社會最大的價值,我們且把它叫做王道的經營。

相較於傳統的西方的霸道,經過五千年累積的東方哲學,有著深厚底蘊,我們從海爾“人單合一”中看到了“王道”的系統思維。過去我們學習西方管理學,只視股東的權益,利己思維慣於霸道行事,贏者通吃。海爾為了解決這些後遺症,資本由外而內,轉變為兼顧所有利益相關者,從獨重財務報表與利潤,進而要求公司治理,推動企業社會責任, 以達基業長青。回顧海爾走過的這些年,從“激活休克魚”到“激活三洋團隊、激活GE整合過的團隊”,一路走來,這些無疑都是成功的案例。

我們觀察中國企業的發展,會發現當前許多企業的整體機制是有問題的:大部分領導者或組織對於企業的經營哲學都不夠重視,無心投入足夠的資源來思考,企業文化已經偏離了王道。這樣一來,要追求長期或永續發展就會更加困難。再加上市場競爭、技術演變等客觀環境變化,假使仍用原來“股東價值第一”的方式創造價值,就會受到很大的挑戰。而一旦無法創造足夠的價值,競爭力減弱,甚至還會讓原本的“正”價值變成“負” 。不能創造足夠的價值,做不到利益分享,就不可能永續經營。這個道理,其實是很自然的演變結果。

同樣是追求基業長青,張瑞敏的王道與西方霸道最大的不同,在於王道是由內而外的“心甘情願”。平臺、小微、創客,人人都是為自己的未來而奮鬥。當一個人有了王道的信念,所思所想都不會偏離軌道——他所表現出來的態度風範、行為舉止,也都會依循這個軌跡前進。 海爾目前有7 萬員工,人單合一把這7萬人的個人意志凝聚了起來,把他們的能力和潛力激發了出來。無論是“雷神”或是“海爾兄弟”,無一不是成功案例。

王京剛的論文被評為青島社科學術年會論文一等獎

二、人單合一將掀起時代浪潮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人單合一”模式經歷了13年歲月的浪濤,在混沌、動盪、迷茫的大變革時代,被時代驗證,也被時代所保留。張瑞敏的經營思想,也像一個少年,每越過一次坎坷,就會愈加成熟一分。

(一)“人”是什麼樣的“人”

自利則生,利他則久。

張瑞敏說:海爾要做的物聯網模式是生態系統,考驗的是生態圈能不能提供好的條件和驅動機制讓生態圈中的物種自己生長,既要生生不息,又避免混亂不堪,這是很難的,也是傳統經濟不會遇到的,這是海爾在新時代給自己提出的新課題。

如果沒有讀《倫理學》,也許你就無法理解海爾是如何重構“企業倫理”。在“人單合一”的管理模式中,“人”不是單一指向員工,而是涉及平臺中所有的員工、供應商、合作者……在這層意義上,“人際關係”包括企業與平臺的關係、平臺與人的關係、人和人的關係、內部與外部的關係。在海爾的評價體系中,不僅是要為短期的表內損益(財務數據)負責,還要為長期的表外損益負責,還要求他們要去追逐生態收益,獲取用戶的終身價值。

另一方面,小微生態圈不僅僅是要追求成本最小化,更應該追求收入最大化。海爾一個導向是,讓小微不要去壓供應商的價格,而是把供應商並聯進來(小微生態圈),一起去實現更高的收入。如果供應商偷工減料,產品賣不出去,單就沒有實現,大家就一起受損。這其中的本質是“利他”思想的導入——實現人價值的最大化,實現生態圈的“多贏”。

(二)“單”是什麼樣的單

產品價值已經變成了生態價值。

和“人”一樣,“人單合一”中的“單”並不是單純的訂單、用戶的需求。而是圍繞用戶需求滿足平臺上所有成員的需要,“單”是一態鏈的體現。這也是張瑞敏提出“人單合一”後最大的一個突破點——從收益最大化追求生態價值最大化(人的價值、產品的價值、供應商的價值……),以“利他”思想為主導的生態圈的健康和穩定。“單”是價值增長的路徑。也是二維點陣聚焦價值源泉、充分鼓勵人力資本創造增值價值的體現。

在2016年海爾新發布的紅酒酒櫃正是運用物聯網實行的轉型產品之一。該紅酒酒櫃除了有基本的儲存功能外,還可以識別酒的產地、年份,以及通過共享酒櫃直接銷售紅酒,從中獲取其銷售分成、廣告收入等生態收入。這時的產品價值已經變成了生態價值。

從這個意義上講,人單合一的價值,若是用“術”的層面解讀,你是不會讀懂的。從狹義的營銷角度看,科特勒營銷3.0和4.0也在表達這樣的價值訴求。(3.0以價值觀驅動,以人為本,顧客需要與品牌進行互動,瞭解、參與甚至監督企業營銷在內的各個環節;4.0,在價值觀驅動的基礎上,又增加數據化連接,關鍵詞:價值觀、連接、大數據、社區和新一代分析技術。)

中國古代商聖范蠡在《範子計然書》(相當於越國的《富國論》)中提到——“農末俱利”。大意是:商人的利益受到損害,就不會經營糧食商品;農民的利益受到損害,就不會去發展農業生產。商人與農民同時受害,就會影響國家的財政收入。最好的辦法就是由政府把糧食價格控制在八十和三十之間,即政府通過糧儲調節價格,上漲不超過80%,下跌不超過30%,這樣農民和商人就可以同時獲利,農業也就穩定了。這是史上最早的政府宏觀調控理念,兼顧了生產和市場的相互關係。

我們看海爾的人單合一體系,無論是“二維點陣”還是“共贏增值表”無不體現了張瑞敏跨越中西的王道思想。張瑞敏並不孤獨,因為他與同代同在。

三、疲勞期中的中國企業家

其實,像張瑞敏一樣的企業家們出生於20 世紀四五十年代,濃重的家國情懷,強烈的理想主義色彩,使命感,道德感,領袖慾與清教徒般的奉獻精神集於一身。這是社會責任感,也是這一代企業家的宿命。

張瑞敏從那個對物質、對財富、對精神都充分飢餓感的年代走來,因為太瞭解中國人要的是什麼,才有著海爾更深沉的社會責任感。

猶記得當年的“激活休克魚”,那不是市場化的擴張,是“不接盤,這些老企業的職工就會下崗失業”的沉重責任感。領導者必須具備在任何形勢下都能帶領企業走向正確方向的勇氣。然而,僅有勇氣還不足以成為真正的領導者,也許這就是對“磊落豪雄”的最好解釋吧。

猶記得當年的家電下鄉,三到七級市場的的鋪墊。一路下來,基本都是成本價。你看到的是家電下鄉,我看到的是一個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感——你真正想了解用戶,就應當知道他們深層次的需求是物質生活剛剛改善之後,對未來的的一種嚮往。具備膽量和勇氣,對於領導者而言,這是一種深沉和厚重。

猶記得當年的“砸冰箱”,那不是激勵和懲罰,這是在那個商業人格野蠻生長的時代裡,越超流程和標準,喚醒人內在良知,讓人知道什麼是基本的對與錯,那是一個時代的自覺與覺醒。

在今天,那樣的盪漾著激情的改革年代,和那一代創業者身上所散發的生命光芒,在今天的創業大潮中已不多見,中國企業普遍進入疲勞期,再次創業的動力不足,或是危機感不強。

張瑞敏在讀《易經》時寫到:“對於企業的經營管理模式,成功的概念應是追求不間斷的創新。如果是為了追求創新無止境,在企業的競爭中就不應該存在成功的概念。因為所有的成功,假定別人說你是成功的,它一定是過去時,一定是昨天的。那麼今天要做的是追求比昨天更高的目標。當一個人站上冠軍領獎臺上的一瞬間,他已不再是冠軍,而是必須為了下一個冠軍努力。”

明代的呂新吾在《呻吟語》中曾論及領導者所需的資質,他把領導者的資質分為三種: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資質,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資質,聰明才辯是第三等資質。

張瑞敏在2014年的人單合一論壇上講: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並且用王安石變法的詩句來強調當時的心態: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我們從張瑞敏身上看到領導者的資質中最重要的,是不能膚淺浮誇,要具備深思熟慮、值得眾人信賴的厚重性格。一言以蔽之,領導者必須是人格高尚的人,應當能力、勇氣和人格三者兼具。但如果要按輕重排序,排第一位的是“人格”,第二位的是“勇氣”,第三位才是“能力”。

如果想攀登鄰近的低矮山丘,完全可以用郊遊的心態,身著常服、腳穿運動鞋便足矣。然而,若想攀登珠穆朗瑪峰,不僅需要攀巖技巧,還需要配備各種裝備,接受嚴格的訓練。正如攀登不同的山峰所需要的準備及裝備不同一樣,企業家的目標,也因追求的人生及經營目標不同而截然不同。——中國的企業家應當追問: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領導資質才能成就我們的事業?

實踐企業管理哲學不僅是“術”的支撐,也即是說,企業的激勵機制、決策流程、規章制度、文化建設等固然重要,但領袖們的決心、勇氣、自覺性、奉獻精神等也絕不可少。企業家要悟道、佈道,又不能只是坐而論道,而必須身體力行地去踐道、行道,並且以畢生的激情去殉道,而張瑞敏正是把他的全部生命注入進了海爾—這座“商業教堂”一般。

張瑞敏曾說:“用《道德經》的話來說,死而不亡者壽。對個人來講,人的永恆體現的是道的永存,而企業的永恆則要體現的是耗散結構(普利高津),即開放性、遠離平衡和開放性的自組織。”

企業家的魂,應當是“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世名”。企業的追求,對公司、社會、國家,進而對人類到底具有何種意義?企業家必須不斷刨根問底,思考這一根本問題,從而明確制定出讓人人共鳴、具備大義名分的“使命”。只有在企業內部確立崇高深遠的願景,和使命,生態圈上成員才能獲得源源不斷的動力,在事業中奮發圖強,精益求精。

從過去到現在,你聽不到張瑞敏談論任何一家企業。他只是不停的否定自己,改變自己。這才是一個企業家應該學習的地方。時間的長河裡,正如張瑞敏所說,沒有成功的企業,只要有時代的企業。

四、結語

莫望浮雲遮望眼,風物長宜放眼量。

長期以來,中國的管理模式一直在跟隨和效仿西方,鮮有新鮮的聲音和事物,更難有獨樹一幟的建樹。實則在萬物更替中,最應該先行的是思想。張瑞敏便是現代“思想人”的踐行者。從愛因斯坦創立相對論、普朗克建立量子學說到高能物理的發展,人類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已經從宏觀世界遷徙到微觀世界。

張瑞敏和人單合一已經成為世界範圍內管理學者們話題的中心,當加里·哈默、約翰·科特、凱文·凱利等熠熠生輝的名字生澀地拼出“張瑞敏”和“人單合一”的時候,中國的企業家更應當關注這一照亮時代的企家家精神和實踐哲學。

一個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並腳踏實地的人,他們才有希望。

如果說我從“人單合一”中看到了什麼,

那就是混亂之中新秩序的生長,

這正是時代和人類勞作的功績。

參考文獻

  1. 王春穎.公司增長的本質[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6.
  2. 書香瀰漫.張瑞敏和他的10本古典書[EB/OL].https://mp.weixin.qq.com/
  3. s/0k2gpNskSu6msRrpUqUlLQ.
  4. 作者簡介:
  5. 王京剛 北大縱橫管理諮詢集團高級合夥人,
  6. 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