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窯講堂」《明清官窯瓷器》(二十五)宮廷賞玩之物——鬥彩

宮廷賞玩之物——鬥彩

青花釉裡紅瓷器創燒於元代景德鎮窯。由於釉裡紅對燒成時溫度、氣氛等條件的要求比青花更嚴格,將二者共同裝飾一器,在相同的燒製條件下,使二者的髮色都保持純正,十分不易。

青花釉裡紅瓷器大體上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線繪青花與高溫銅紅釉局部應用相結合;另一種是青花和釉裡紅均採用線繪加渲染。元、明時的青花釉裡紅瓷器絕大多數屬於第一種,第二種直至清代康熙時才大量生產,歷雍正、乾隆兩朝,盛極一時。


「古窯講堂」《明清官窯瓷器》(二十五)宮廷賞玩之物——鬥彩


鬥彩半成品花碟紋盒

明·成化

高13釐米 口徑26釐米 足徑17.4釐米

1987年江西景德鎮珠山明御廠故址出土

現藏景德鎮陶瓷考古研究所

鬥彩瓷器創燒於明代景德鎮窯,已為世所公認,但鬥彩之名卻不見於明代文獻,當時都將鬥彩稱“五彩”或“青花間裝五色”。谷泰《博物要覽》雲:“成窯上品,無過五彩葡萄撇口扁肚靶杯,式較宣杯妙甚。……五彩宣廟不如憲廟……宣窯五彩深厚堆垛,故不甚佳,而成窯五色用色淺淡,頗有畫意……”

“鬥彩”之名,最早見於清雍正年間《南窯筆記》一書,其中談”彩色”時曰:“成、正、嘉、萬俱有鬥彩、五彩、填彩三種。先於坯上用青料畫花鳥半體,復入彩料湊其全體,名曰鬥彩。填彩,青料雙鉤花鳥、人物之類於坯胎,成後復入彩爐填入五色,名曰填彩。其五彩則素瓷純用彩料畫填出者是也。”今天看來,《南窯筆記》的劃分缺乏嚴密性。因為若按《南窯筆記》的劃分,今人所稱的“青花五彩”亦可歸入鬥彩,但鬥彩與青花五彩有明顯區別,不能混為一談。鬥彩的釉下青花起主導或骨架作用,青花已構成整個圖案的框架,或者說是白描樣稿。鬥彩的半成品(即未施釉上彩時)是一件圖案完整的淡描青花器。而青花五彩的釉下青花,只是作為一種顏色來表現,同時為釉上繪畫起定位作用。青花五彩的半成品(即未施釉上彩時)是一件圖案不完整的青花器。可見,無論是彩繪工藝,還是所產生的藝術效果,鬥彩與青花五彩都有明顯不同。


「古窯講堂」《明清官窯瓷器》(二十五)宮廷賞玩之物——鬥彩


景德鎮窯鬥彩獸面紋方鼎

明·萬曆

高12.8釐米 口徑12.8釐米—15.9釐米

1973年陝西綏德馬如龍夫婦合葬墓出土

現藏陝西曆史博物館


「古窯講堂」《明清官窯瓷器》(二十五)宮廷賞玩之物——鬥彩


景德鎮窯鬥彩鴛鴦蓮池紋碗

清·嘉慶

高4.9釐米 口徑10.2釐米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南窯筆記》

清代有關景德鎮窯瓷器業的札記著作。作者佚名。約成書於雍正、乾隆年間,現僅存舊抄本。全書不分卷,有條目35條,其中記古窯者7條,明窯者6條,胎、釉、彩、青料、窯等22條。詳細而明確地記錄了燒製瓷器所使用的原料及其出處,以及景德鎮制瓷業的分工、窯爐的形狀、大小以及燒製工序。同時還記錄了景德鎮窯向其他瓷窯學習借鑑的情況。該書是研究清代景德鎮瓷器工藝史的重要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