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存款”受青睐,民营银行创新”求生”

在银行理财收益率跌至一年半以来新低、互联网货基收益率跌入“2”时代之际,收益率高达4%的存款创新产品——“智能存款”,凭借高收益和高流动性,备受投资者青睐。

目前,已经有近10家民营银行相继推出了智能存款产品,微众银行“智能存款+”、网商银行的“定活宝”、富民银行的“富民宝”、蓝海银行的“蓝宝宝”等都是这类产品的代表。

无论是相比一般定期存款还是活期存款,智能存款都有一定的优势。尤其是从4%到5.5%不等的“提前支取利率”,让智能存款这一创新产品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在存款大战如火如荼的年末,高利息背后有无“潜在风险”备受争议,也被央行“窗口指导”。

那么,如何来看待民营银行这一存款产品创新?智能存款的生命力在哪里?

高收益“争议”

作为最近兴起的一种网络银行揽储工具,智能存款产品之所以如此受关注,源于其相比于传统银行存款有如下三大优势。

首先是门槛低。这类产品的定期存款期限1年到5年不等,起存金额50~100元,追加没有限制,门槛相较其他银行定期存款更低。

其次是收益高。智能存款的推出主力是民营银行,大部分产品的利率都超过了4%。

最后是流动性好。智能存款支持随时支取,并且有较高的“提前支取利率”,最高超过4%。而一般定期存款提前支取,只有活期存款的极低收益。

“智能存款”受青睐,民营银行创新”求生”

微众银行“智能存款+”

相比活期存款,智能存款的利率更高,利率随着存入时间的长度而上升。比如,某民营银行给出的智能存款,只要超过1个月,年化收益率就可以达到4%以上。有些产品还可以每日获得收益,和货币基金类似。

相比定期存款,智能存款的流动性更好,只要客户想取随时都能取,并且按存入时间的最高档计息。

以微众银行的“智能存款+”为例,该产品为5年期定存产品,但存得越久利率越高。存款时间在1个月内、1-3个月、3-6个月、6个月-1年、1年-5年的智能存款,对应的提前支取利率分别为2.8%、4%、4.3%、4.4%、4.5%。

那么“智能存款”是如何实现那么高的“提前支取利率”的呢?

其实,这笔定期存款并没有消失,而是收益权出现了转让。即如果客户要提前支取存款,银行会将客户未到期的定期存款收益权转让给第三方机构,从而让客户实现“随存随取”的模式,实现了“定期存款活期化”。

当资金到期后,银行将再将部分定期存款利息分给第三方机构。这些机构包括了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信托公司等。

“智能存款”受青睐,民营银行创新”求生”

网商银行“定活宝

正是这个较高收益的“提前支取利率”,引来市场对智能存款的一些担忧:如有无“流动性风险”隐忧,以及监管态度并不明朗。

从流动性风险来看,争议焦点是银行在客户大量提前支取后,是否会出现没有第三方机构购买。不过,从目前合作的第三方机构来看,一家银行基本上对应了多家机构,并非不可控。

从兑付风险看,智能存款是银行法定存款,本金安全有保障。民营银行拥有“银行”牌照,本身就是稀缺资源,而民营银行的负债结构也在越来越多元化,这一层也不必担心。

实际上,在设计这类产品的时候,不少银行也用额度来做总体规模的控制。同时,银行有非常严格的“流动性风险”指标,保障这一存款创新产品的高安全性。

不过,据财联社报道,近期央行对智能存款进行了窗口指导。虽然没有完全叫停相关业务,但这种存款未来可能会限量限价。

对智能存款的规范也是必然趋势。在风险提示方面、产品真实结构的披露方面,还有很多待改进。例如,部分民营银行并未披露其产品是转让第三方机构的具体操作,在风险提示方面也并不明显。

产品创新“求生”

智能存款这一产品创新有怎样的源动力?

其背后是利率市场化的产品创新。利率市场化的核心,在于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存款活期化也是大势所趋。

据天风证券统计,截至2017年末,上市银行3个月至1年、1年至5年这两个期限的存款占比,相比2016年普遍下滑,3个月以内的短期存款占比整体上升,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银行存款呈现活期化的趋势。

而民营银行规模小、创新意识足、体系灵活,是利率市场化最好的试验田之一,智能存款也是民营银行突破自身发展困境的创新。

从2014年试点启动至今,四年时间民营银行已经成立了17家。不过,民营银行自诞生起,并没有过得顺风顺水,相反,一直遭遇困境。

民营银行最大的困境之一是负债。众所周知,存贷业务是银行的基本业务,但是纵观民营银行发展的这几年,由于网点以及品牌知名度等问题,一直都存在存款难题。

在解决负债难题上,民营银行发展之初,主要依赖股东资金以及同业负债,2016年部分民营银行的同业负债超过70%。随着监管对银行同业负债“不得超过银行负债总额的三分之一”的政策实施以及严格检查,民营银行亟需改变对同业负债的高度依赖。

“智能存款”受青睐,民营银行创新”求生”

例如,2017年微众银行同业负债占比从2016年的85%下降到2017年的61%。不过,在控制同业负债占比的同时,吸收存款并未出现大幅度的上升。微众银行的客户存款占比也仅7.27%,较2016年底微降。

轻金融发现,吸收客户存款的负债占比下降的并非只有微众银行一家:2017年末,网商银行客户存款负债占比为34.22%,同比下降6.31个百分点;温州民商银行客户存款负债占比为67.94%,同比下降7.7个百分点。

民营银行设立之初定位于差异化,其业务范围和地域上的限制,使得民营银行在吸收公众存款上相对困难。尤其是在银行拉存款普遍困难、竞争激烈的今天,民营银行拉存款更是“难上加难”。

实际上远程开户以及“一行一店”等政策目前并未放开,这使得民营银行在获客以及客户黏性上并不强大。可以说,除了微众和网商,多数民营银行都步履艰难,无法招揽客户、形成规模。

民营银行要想突破当前的经营模式困境,只有更快、更好地做出改变和创新才能稳健地生存下去,最好的途径之一是靠产品创新另辟蹊径。

在产品创新上,民营银行的特殊模式也决定了其只能更多依赖互联网,虽然有一定的技术门槛但成本相对传统线下低。所以,民营银行也理应有不同于传统银行的定价模式。

近几年,银行揽储工具层出不穷。从同业存单、结构性存款,到如今大额存单、协议存款和智能存款,都成为银行的揽储工具。智能存款只是创新工具的一种,符合了用户存款活期化的需求,代表了银行业的一种发展趋势。

对于民营银行来说,“智能存款”这种业务模式一方面可以获得长期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还可以获得存款和贷款客户。民营银行找到了一个突破口。

规范中前行

虽然智能存款“看起来很美”,然而,发展时间较短,民营银行品牌知名度不高,非互联网群体还未享受到这一创新产品,使得目前各家银行的此类产品销售规模不大。

作为一款创新与争议并存的产品,该如何客观评价智能存款?

“银行获得了稳定的负债、消费者获得了高收益的储蓄、第三方获得了息差,皆大欢喜。”谈到智能存款时,一位券商分析师如此评价。

就拿提前支取来说,如果消费者存入一笔智能存款,假如市场能接受的3年期资金利率是4.5%,如果在3个月时消费者要支取本息,这笔存款的收益权就会被转让给第三方机构,第三方机构支付本金和4%的利息支付给消费者,等到3年到期的时候可以获得0.5%的利差。

可以看到,智能存款并不是洪水猛兽。对于新兴事物,合规和安全性永远是生命线,但是也不必带着有色眼镜和一棒子打死的心态。

作为一款实现了多赢的产品创新,应该给予民营银行和智能存款更多的发展和创新空间。

“民营银行还是个孩子,改革也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要确保改革不出问题,就要运用勇气和智慧,推进并不断完善差异化监管措施,确保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促进民营银行的发展。”2016年,原银监会城市银行部凌敢曾如是说。

当然,民营银行“还是个孩子”,并不能当做民营银行触碰风险底线的借口。但是民营银行的发展还需要市场和监管有“试错”的容忍度。

在鼓励民营银行创新方面,银保监会也曾表示会推进“一行一策”,好贴近民营银行发展的诉求,“扶上马、送一程”。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支持民营银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稳健发展。

智能存款就是这样一种大胆而有意义的创新工具。在合规、安全有保障的前提下,期待这一创新产品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