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这到底是个什么梗?

现在大家去银行买理财产品,会发现与先前有很大的不同之处。以往,客户在购买理财产品时会明确知晓“预期收益率”,到期后收益多少一目了然,而现在新发理财产品已经不再如此描述,合格的产品经理口中也不会说出这个词。取而代之的是“业绩基准”“业绩比较基准”,甚至是一般出现在基金产品中的“年化收益率”。也就是说,你买了一款理财产品,银行对预期收益不再兜底,赚多少由具体经营业绩决定,保本理财和大家说Byebye了。

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这到底是个什么梗?

很多普通投资者的印象中,往往把银行理财等同于保本理财,认为银行信誉好、风险低,除非走霉运,一般不会亏钱。其实事实也正是如此,各家银行的理财项目即使投资亏了,一般也会按照预期收益率给付客户本金和收益,以确保客户资金和银行自身信誉、声誉不受损失,即所谓的“刚性兑付”。银行理财产品向净值化转型的目的之一,就是打破长久以来的“刚性兑付”,让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回归资产管理业务本源。

2018年4月27日,人民银行会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部门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资管新规”对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提出了“打破刚兑”“透明管理”“分类监管”的整体要求,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进入了加速期。9月28日,《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出台,“理财新规”正式落地,明确指出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不得宣传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在理财产品宣传销售文本中只能登载该理财产品或者本行同类理财产品的过往平均业绩和最好、最差业绩,并以醒目文字提醒投资者“理财产品过往业绩不代表其未来表现,不等于理财产品实际收益,投资须谨慎”。同时,“理财新规”还要求向投资者充分披露信息和揭示风险,不得宣传或承诺保本保收益,投资者购买的理财产品要与其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

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这到底是个什么梗?

在“刚性兑付”时代,理财产品的投资运作收益在给付客户预期固定收益后,其余部分银行留存。而在净值时代,投资运作收益扣除销售管理费等费用后全部归客户所有。比如,银行销售某一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为4%,产品到期后实际收益为5%,则客户收益为4%,银行收益为1%;银行销售某一净值型理财产品,管理费为0.5%,到期实际收益5%,则客户收益为5%-0.5%=4.5%,银行收益为0.5%。

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这到底是个什么梗?

理财产品走向净值化,可以保证投资者利益最大化,因为净值型产品信息更加透明、定价更为公允、投资者利益保障更为到位,强化了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要求,规范了银行的投资行为。虽然不再明确预期收益率,但投资人可以根据产品运作情况享受浮动收益,通过产品净值增长或产品份额增加的方式实现收益累加,在风险自担的前提下做到收益尽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