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解读:央行第四次降准释放7500亿会带来哪市场影响

10月7日,央行发布公告称,从2018年10月15日起,下调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当日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不再续做。


详细解读:央行第四次降准释放7500亿会带来哪市场影响


报道称,中国央行称,它将把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下调1个百分点,此举可释放增量资金7500亿元人民币。 央行在公告中称,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本次下调准备金率不会对人民币形成贬值压力。此次降准置换中期借贷便利(MLF),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取向保持不变。

此次降准置换中期借贷便利(MLF),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取向保持不变。

释放7500亿稳增长

海外媒体称,中国人民银行(央行)7日在官网上公布,15日起调降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中国央行表示,此次降准置换中期借贷便利(MLF),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取向保持不变。

政策基调未变

据台湾“中央社”10月7日报道,根据央行官网公告,此次降准的主要内容是,自15日起,调降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

报道称,央行宣布,降准释放的部分资金用于偿还15日到期的约4500亿元人民币MLF,这部分MLF当天不再续做。除去此部分,降准还可再释放增量资金约7500亿元。

央行表示,本次降准的主要目的是优化流动性结构,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当前,随着信贷投放增加,金融机构中长期流动性需求也在增长。此时适当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置换一部分央行借贷资金,能够进一步增加银行体系资金的稳定性,优化商业银行和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结构,降低银行资金成本,进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同时,释放约7500亿元增量资金,可以增加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的资金来源,促进提高经济创新活力和韧性,增强内生经济增长动力,推动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缓解融资难题

另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10月7日报道,中国人民银行7日发布公告说,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将向金融机构释放1.2万亿元人民币的资金,以帮助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并抵消银行的短期借款。

报道称,此举将是继今年1月、4月和6月降准后,中国央行年内第四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

该举措是在中国度过了“十一黄金周”假期后推出的。《华尔街日报》认为,此举增加了中国加大刺激措施力度的可能性。

据报道,美联储上月将短期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并暗示今年晚些时候将再次加息,且2019年将继续加息。

报道称,尽管美联储采取了这一举措,而且人们对经济增长放缓的担忧不断加剧,但中国央行仍维持关键的短期利率不变。

美联社10月7日报道称,中国政府7日要求境内银行向企业家们提供更多贷款,以便在与华盛顿的贸易争端不断升级的背景下帮助支撑逐步放缓的经济增长。

报道称,中国央行称,它将把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下调1个百分点,此举可释放增量资金7500亿元人民币。央行表示这些资金可用来支持小微企业。

彭博新闻社网站10月7日的报道则称,中国央行今年第四次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

报道称,北京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明明说:“尽管贸易战不断升级以及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但中国在实施货币政策时仍优先考虑国内经济问题。此次下调准备金率将有助于缓解国内的融资困难。”

央行在公告中称,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本次下调准备金率不会对人民币形成贬值压力。

瑞银集团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称,此次流动性的增强将有助于支持银行放贷和总体信贷,而且与央行的中期资金工具不同的是,这一措施是长期性的,有助于提高银行的流动性预期。她表示,此次下调准备金率将对市场发出一个较为强烈的宽松信号,从而能够支撑市场信心。

报道称,央行在另一份公告中称,此举不会影响经济中的流动性总量,因为它是对现有工具的替代,而余下的资金则与10月中下旬的税期形成对冲。

此次降准置换中期借贷便利(MLF),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取向保持不变。

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再次降准置换中期借贷便利,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取向保持不变。

1、此次通过降准置换中期借贷便利将如何操作?

答:此次降准的主要内容是,自2018年10月15日起,下调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降准所释放的部分资金用于偿还10月15日到期的约45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这部分MLF当日不再续做。除去此部分,降准还可再释放增量资金约7500亿元。

2、央行再次通过降准置换中期借贷便利的主要考虑是什么?

答:本次降准的主要目的是优化流动性结构,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当前,随着信贷投放的增加,金融机构中长期流动性需求也在增长。此时适当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置换一部分央行借贷资金,能够进一步增加银行体系资金的稳定性,优化商业银行和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结构,降低银行资金成本,进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同时,释放约7500亿元增量资金,可以增加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的资金来源,促进提高经济创新活力和韧性,增强内生经济增长动力,推动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3、降准是否意味着货币政策取向发生改变?

答:本次降准仍属于定向调控,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基本稳定,银根是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取向没有改变。降准释放的部分资金用于偿还中期借贷便利,属于两种流动性调节工具的替代,而余下资金则与10月中下旬的税期形成对冲,因此,在优化流动性结构的同时,银行体系流动性的总量基本没有变化。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不搞大水漫灌,注重定向调控,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4、降准是否会加大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

答:本次降准弥补了银行体系流动性缺口,优化了流动性结构,银根并没有放松,市场利率是稳定的,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率与名义GDP增长率基本匹配,是合理适度的,不会形成贬值压力。本次降准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基本面对人民币汇率的支撑更加巩固。作为大型发展中经济体,中国出口有较强的竞争力,同时,中国经济以内需为主,制造业门类齐全,产业体系较为完善,进口依存度适中,人民币汇率有充足的条件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采取必要措施,稳定市场预期,保持外汇市场平稳运行。

央行历次降准及市场反应

Wind数据显示,自2000年以来,大中小型存款准备金变动了49次。其中2000年至2011年上半年除了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小幅降准了数次外,基本以增加存款准备金率为主,一直到2011年6月达到最高峰。其中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19.5%,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为21.5%。

随后从2011年12月份逐渐进入降准通道中,最近8年时间里,央行共进行了12次降准,其中2017年9月份宣布,2018年1月份全面实施的普惠金融定向降准较特殊,凡前一年上述(普惠金融)贷款余额或增量占比达到1.5%的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可在人民银行公布的基准档基础上下调0.5个百分点;前一年上述贷款余额或增量占比达到10%的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可按累进原则在第一档基础上再下调1个百分点。

若不包括1月份这次有条件的定向降准外,今年央行还进行了3次降准,分别是4月17日宣布,4月25日实施降准1个百分点;6月24日宣布,7月5日实施的定向降准0.5个百分点和这次10月7日宣布,10月15日实施的降准1个百分点。

那么2000年以来,央行历次宣布降准后短期市场表现如何?Wind数据显示,14次宣布降准后,次日和短期5个交易日沪指上涨和下跌都是7次,涨跌各占一半,可见市场较复杂,并非降准单一因素就能刺激其大幅上涨。

机构分析更详实

针对年内第四次降准,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再度降准置换MLF,保持了总量不变,体现了稳健中性;但拉长了期限结构,有助于压缩期限利差;持续的降准,最终会有助于改善市场风险偏好,压缩信用利差,改善民营企业融资条件。

西南宏观团队认为,在外部利率攀升,美国国债利率达到近7年高位,而美元再度升值环境下,央行继续降准,显示央行政策已经明确的以稳定国内经济和金融市场为主。在实体经济持续走弱环境下,宽松的货币环境不会发生变化。人民币汇率存在一定贬值压力,但有序可控。

平安证券张明评降准:本次央行降准反映的一个问题,是央行并不认为短期内通胀会成为重大威胁,另一个背景是房地产市场已得到基本控制,只要调控不松,央行降准预计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非常有限,房地产企业仍应做好过冬的准备;央行在年内继续降准的概率较小,下一次降准可能会放到明年年初春节之前。

华泰证券认为,央行发布公告时间点值得市场重视,央行选择在国庆假期最后一天发布公告,能够较好的应对因为我国长假期间外围市场资产价格的波动所带来的预期冲击,体现了央行更加重视市场的预期管理。美联储加息操作以及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不会成为制约央行货币政策转向的决定性因素,本次降准开启了央行降准通道,未来大概率会有后续降准操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